黃魴鮄科:Peristediidae
是硬骨魚綱鮋形目的一科魚類,該科有四個屬和大約40種已知物種。
它們多分佈在世界海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熱帶和溫帶水域中。最近發現較多的羣體都生活在哥斯達黎加海岸附近。
底棲性,喜歡棲息在海底的砂泥底質裏,通常生活在大陸坡上。
大陸坡介於大陸架和大洋底之間,簡單來說大陸坡就是聯繫海陸的橋樑,一頭連接着陸地的邊緣,一頭連接着海洋。
活動深度約爲110m或更深的地方or64~910m(幾個資料都不相同,數據存疑)。
分類:
於1883年,由美國魚類學家大衛·斯塔爾·喬丹 (David Starr Jordan)和查爾斯·亨利·吉爾伯特 (Charles Henry Gilbert ) 首次提出。
《世界魚類》:Fishes of the World第5版,將它歸入了現在的分類。
美國魚類學家Joseph S. Nelson(1937-2011)所寫的Fishes of the World,是魚類分類的標準參考。在2016年已經更新到了第五版,該作品全面概述了科學界已知30000多種魚類的分類。
外貌:
最大長度爲30多釐,該物種的長度通常都不超過12cm。
它們有着炫酷的天然盔甲,如果體型更大,那將相當有氣勢,真是遺憾。
體呈圓筒形,頭、身體和鰭呈橙紅色,上背部有着模糊的深色條紋。
有兩個獨立的背鰭,分爲獨立的多刺部分和較軟部分。
胸鰭較短,鰭條相連,基部上半部有彌散的深色條紋,鰭呈半透明的粉紅色。
吻板非常短,長度通常要小於眼睛,吻側具角狀突出。
沒有牙齒,頭部和腹部都非常扁平,鼻子既寬又長。
下頜下方有許多觸鬚。整個身體都覆蓋着厚厚的“鎧甲”,以及許多凸狀刺。
習性:
是一種生活在熱帶和溫帶地區中等深度的底棲魚。
與相關的鮎魚一樣,它們都是使用胸鰭下部,兩條堅硬的鰭條沿着海底“行走”。
它們頭底部的分枝觸鬚是有味蕾的,可以很好的幫助它們感知海底的食物。
此外,除了大自然賜予它們的“天然鎧甲”之外,它們還有另外一項“拖後腿”的特性。那就是,這個羣體的所有已知成員都是慢速游泳者。
因此,遊不快的它們,相對來說更喜歡沿着海底慢慢的滑行。
覓食:
是一種食肉性魚類。常在海底匍匐移動,會利用頤部(就是下巴連着脖子那片的位置~)須,伸入砂中搜尋食物。
主要以環節蠕蟲、小魚和小型甲殼類動物等爲食。
保護狀態:
該物種很少引起人類的注意,除非被正在深海活動的人們捕獲。
本文中使用的圖像,大多是由各種潛水機器在不同時間拍攝的,因爲它們一般棲息在人類通常無法進入的深處。
目前,人們對其生命週期、數量、具體習性以及繁殖細節知之甚少。所以,IUCN尚未將它們列入目錄中。
#奇奇怪怪可可愛愛# 如此奇特的物種,卻很少出現在人類的視野之中,可能是因爲大自然喜歡保守祕密吧(也可能是因爲不好喫)。
深海魚類有很多非常具有特點的傢伙們,以後再慢慢介紹吧~我是奇怪的bot,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