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什麼東西會讓你擔心害怕到睡不着覺嗎?有人怕蛇、有人怕蟑螂,有人怕數學,也有人害怕被支配的恐懼,甚至有人怕手機不在身邊。
從 2015 年開始,英國的「劍橋詞典」每年都會選出一個能夠代表當年度世界發展和社會風氣的單字。2018 年的代表字就是「nomophobia」,中文翻譯爲「無手機恐懼症」,指的是手機一不在身邊就感到恐慌和焦慮的狀況。儘管這是六年前的新聞,但不少證據顯示「無手機恐懼症」的現象在近年有越發嚴重的趨勢。
近日,有媒體在社交平臺上發起關於“無手機恐懼症”的話題討論,引發廣泛關注。據報道,“無手機恐懼症”是指一些人在身邊沒有手機時感到焦慮或痛苦。專家表示,其主要症狀有:焦慮、不安、緊張、易怒、全身不適,有的人甚至會因爲沒有攜帶手機、電量不足或沒有良好的網絡信號而產生一種空虛感。這戳中了不少資深網民的心窩子,相信不少人在現實生活中就有這樣的體驗。
我們常說,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機作爲當下最爲普遍和具象的媒介工具,無疑在無形中改變着人的習性,逐漸成爲“人”的一部分,佔據着人們的日常生活。可以說,我們當下的生活已經被手機徹底改變,它密不透風、節奏緊湊,形成了一個與過去完全不一樣的、新的社會景觀,這是技術變革爲人們所帶來的一個共識。
不可否認,技術變革爲整個社會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推動社會形態發生了巨大變革。智能手機的普及也爲普通公衆提供了隨時隨地進行互聯的條件。但與此同時,對於個體而言,隨着手機使用的高頻和碎片化,不少人其實也陷入到了技術變革所帶來的信息汪洋大海之中無法自拔。
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當下,人們與這個世界的溝通、交流正越來越多地在虛擬世界中進行,而非依託具體的現實。比如年輕人喜歡在遊戲場景中交流、在線上觀影的彈幕中交流以及在各種各樣的社交平臺上進行觀點的交換等等。
人們以此爲獲取信息的渠道,因此,不少人在放下手機後,就好似主動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繫。而這種由於信息過度飽和所引發的成癮性與次生焦慮,已經引起了普遍的關注。
就現實層面去看,一方面,人們焦慮的是,萬物互聯的時代,稍微離開互聯網一會,可能就會被新的事物所拋棄,這不僅表現在人與人的日常交流中,在與個體生存息息相關的工作中表現得更爲具體。比如,各類即時通訊軟件使得老闆與員工之間交流的時間界限變得更爲模糊。有時候,老闆可能在半夜刷着社交平臺,看到一個自認爲不錯的“方案”,便會順手轉發給員工,如果員工未及時回覆,就可能會帶來一些其他成本。因此,生存的焦慮會促使其患有“無手機恐懼症”。
另一方面,手機中信息的泛濫和過載也在不斷衝破人們的生理與心理界限。爲應對過載的信息,用戶需要付出更大的時間成本去關注,因此潛意識裏壓力就會增大。有研究表明,短時間內大量接受並處理信息,會造成大腦皮層活動抑制,進而有可能患上信息焦慮症、抗信息缺損綜合症等疾病。長期處於類似的情境中,如果一旦放下手機,那麼突然襲來的恐慌感會更加嚴重。具體表現則爲時間規劃不規律、休閒時間無法理順等。
此外,基於用戶體驗與喜好所形成的個性化推薦機制,使得平臺企業所推薦的內容在短時間內更能吸引用戶注意力。雖說以更爲專業的視角去看,這種蔓延在移動社交網絡上的內容大多是空洞的、淺薄的、乏味的以及重複的,但對普通公衆而言,手機裏所帶來的娛樂性內容,總好過複雜的工作。因此,人們願意沉浸在手機裏,是因爲相對於現實而言,手機裏的內容起碼能在感官層面帶來愉悅,總好過直接面對工作,這也就造成了一種“離不開手機”的表象。
事實上,技術的革新往往與人類社會的運作機制互相影響。手機的出現,是人類利用技術改變媒介傳播工具的結果,但手機對人類習性的改變,無疑也是技術在改變人的一種具象化表現。而此類現象歸根結底是技術進步過程中帶來的“後遺症”,其背後的因素已經成爲現代社會中不容忽視的問題。但針對此類問題,短時間恐怕難以擺脫,人們能做的,更多也只是呼籲和引導。
如何舒緩
要降低生活中的某些不必要害怕,可以讓自己在安全的環境和情境之下,練習暴露在恐懼之中。以「無手機恐懼症」爲例,可以試着每天安排一小時不把手機放在身邊。也許過程中會發現手機不在身邊一下,其實不會有嚴重的後果。如果想進一步戒斷手機依賴,可以漸漸增加「不帶手機」的時間和情境。
在這樣的練習中,可能很多人會自動進入「戰鬥或逃跑」的生理反應,這時可以起來動一動,消耗掉身體的張力和緊繃感。運動時,身體會分泌「腦內啡」等「快樂荷爾蒙」,幫助情緒調節。
你覺得自己有「無手機恐懼症」嗎?不妨根據接中的測試評分https://www.wjx.cn/jq/112726505.aspx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