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相機圈存在一種奇異現象:層見疊出的新相機,相互比拼的已非攝影性能本身,愈發偏離“爲攝影而生”的器材製造初衷。
怪象一:高外觀低性能
不知從何時起,相機這類專業器材工具也需憑藉“顏值”嶄露頭角。復古風、機械感、懷舊情懷、有棱有角……相機外觀的各類風格越發受到廠家追捧,推出各式“有款”相機,而在這般“款”之下,卻是相當“入門級”的性能,價格卻並不低廉。此套路成爲衆多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法寶。
相機外觀設計多元化並非壞事,在千篇一律的設計中凸顯個性、體現獨特風格,這並無值得指責之處,但我們要說的是,切不可本末倒置,將一個事物的本質屬性與附加輔助方面混淆,只突出其外表而忽略其內在,這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相機的本質是用來拍照的機器,做好其成像素質、機械電子性能、操控手感纔是根本,而非將成本都投入到外觀材質、設計元素、造型美感這方面。甚至有些相機因外觀設計的“復古懷舊”而忽略了操控手感,忽略了使用體驗,在攝影者持握舒適度、操控便利性方面大打折扣,只爲顏值服務,而犧牲攝影本身,這是作爲用戶的我們難以接受的。
那麼這些所謂“高顏值”相機的目標客戶羣是哪些人呢?顯然不是以攝影爲職業的專業用戶,也非對創作有極高追求的攝影老手,而是一些攝影入門初學者、女性用戶等羣體。這些用戶原本對攝影器材就不太熟悉,往往會在所謂高顏值的誘惑下購入一臺低能機、蹩腳機、偶像機,在攝影技術成長之後才發覺,這東西如此不實用。
怪象二:重視頻性能輕攝影性能
相機自發明至今,其最大價值在於拍攝照片,沒錯,拍攝的是平面照片,這是一臺相機的使命。而在競爭激烈的當下,許多相機的宣傳賣點已非平面攝影本身,轉而朝着另一個方向高歌猛進,這個方向便是視頻攝製。
相機原本就是拍照片的,這毫無爭議,因爲拍視頻有另一種專門工具——攝像機。但自 2010 年左右開始,逐步流行起了用相機拍視頻。在松下 GH2 和佳能 5D2 這兩臺機器的帶動下,衆多視頻創作者,特別是婚禮攝像師、廣告工作室、網絡視頻創作者等視頻創作羣體,彷彿一夜之間都捨棄了又大又笨的攝像機,換成了單反、微單相機。
其中緣由衆多,但主要還是兩點:畫質高、成本低。雖然相機在視頻攝製方面遠不如攝像機那般專業,特別是最初那些帶視頻功能的單反相機,存在拍攝視頻散熱問題、對焦問題、穩定性問題、格式問題等一系列麻煩,但架不住相機這東西 cmos 尺寸大,畫面討喜,在很低的價格成本下就能達到類似電影攝影機的效果,使得一衆視頻創作者全都青睞上了照相機這種新的視頻拍攝工具。
在這樣的背景下,相機廠商自然發掘到了新的商機,紛紛加大相機視頻性能的開發,特別是新進入相機領域的索尼等廠商,憑藉自身原本就具備的技術優勢,將相機平面攝影、視頻攝像雙向融合做到了極致,以至於到了今日,新相機的推出甚至都忽略了原本攝影性能的宣傳,而將高幀率、log 色彩模式、手持防抖、鏡頭無極光圈、視頻散熱、8k 高分辨率等作爲宣傳噱頭。
相機性能增多,自然是好事,然而我們反思的是,我們是否真的需要這些超級高的視頻性能?對於仍然以拍照片爲主的主要用戶羣體來說,在視頻性能上多花費的那些錢,並沒有給攝影本身帶來多大提升,是否對純粹的平面攝影用戶來說是一種不公平呢?
怪象三:低端產品也有了理財價值
玩相機的朋友對於“相機收藏”多少有些瞭解,我們較爲熟悉的是一些老的機械相機具備一定收藏價值,甚至幾十年過去了,一些保存良好的徠卡相機、蔡司鏡頭等高階機械器材仍有着不菲的二手價格,甚至有些還實現了“升值”的理財特性。但是,令人費解的是,在現今的市場行情下,一些低端的正在生產的工業流水線出來的攝影產品也逆勢漲價,實現了理財價值。
例如極爲入門的某 50mm f1.8 標準鏡頭,正常價格本就是千元水平,卻達到了三倍的溢價;某不可更換鏡頭的放徠卡旁軸一體相機,溢價至少一倍,還號稱缺貨買不到;某號稱街拍專用機的性能很一般且失去了當年膠片機時代靈魂的卡片相機同樣溢價頗多…… 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相機已從十幾年前的消費熱門商品淪爲如今的小衆消費品,正在迴歸它的工具屬性。市場萎縮了,價格也就上去了,這似乎是符合經濟規律的一個合理解釋。但是,我們想說的是,無論怎樣操弄營銷,都要讓產品符合其本身的價值規律,切莫大搞商業營銷而傷了攝影用戶的心。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