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当下相机较量竟不再是拍照性能了!

现今,相机圈存在一种奇异现象:层见叠出的新相机,相互比拼的已非摄影性能本身,愈发偏离“为摄影而生”的器材制造初衷。

怪象一:高外观低性能

不知从何时起,相机这类专业器材工具也需凭借“颜值”崭露头角。复古风、机械感、怀旧情怀、有棱有角……相机外观的各类风格越发受到厂家追捧,推出各式“有款”相机,而在这般“款”之下,却是相当“入门级”的性能,价格却并不低廉。此套路成为众多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相机外观设计多元化并非坏事,在千篇一律的设计中凸显个性、体现独特风格,这并无值得指责之处,但我们要说的是,切不可本末倒置,将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与附加辅助方面混淆,只突出其外表而忽略其内在,这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相机的本质是用来拍照的机器,做好其成像素质、机械电子性能、操控手感才是根本,而非将成本都投入到外观材质、设计元素、造型美感这方面。甚至有些相机因外观设计的“复古怀旧”而忽略了操控手感,忽略了使用体验,在摄影者持握舒适度、操控便利性方面大打折扣,只为颜值服务,而牺牲摄影本身,这是作为用户的我们难以接受的。

那么这些所谓“高颜值”相机的目标客户群是哪些人呢?显然不是以摄影为职业的专业用户,也非对创作有极高追求的摄影老手,而是一些摄影入门初学者、女性用户等群体。这些用户原本对摄影器材就不太熟悉,往往会在所谓高颜值的诱惑下购入一台低能机、蹩脚机、偶像机,在摄影技术成长之后才发觉,这东西如此不实用。

怪象二:重视频性能轻摄影性能

相机自发明至今,其最大价值在于拍摄照片,没错,拍摄的是平面照片,这是一台相机的使命。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下,许多相机的宣传卖点已非平面摄影本身,转而朝着另一个方向高歌猛进,这个方向便是视频摄制。

相机原本就是拍照片的,这毫无争议,因为拍视频有另一种专门工具——摄像机。但自 2010 年左右开始,逐步流行起了用相机拍视频。在松下 GH2 和佳能 5D2 这两台机器的带动下,众多视频创作者,特别是婚礼摄像师、广告工作室、网络视频创作者等视频创作群体,仿佛一夜之间都舍弃了又大又笨的摄像机,换成了单反、微单相机。

其中缘由众多,但主要还是两点:画质高、成本低。虽然相机在视频摄制方面远不如摄像机那般专业,特别是最初那些带视频功能的单反相机,存在拍摄视频散热问题、对焦问题、稳定性问题、格式问题等一系列麻烦,但架不住相机这东西 cmos 尺寸大,画面讨喜,在很低的价格成本下就能达到类似电影摄影机的效果,使得一众视频创作者全都青睐上了照相机这种新的视频拍摄工具。

在这样的背景下,相机厂商自然发掘到了新的商机,纷纷加大相机视频性能的开发,特别是新进入相机领域的索尼等厂商,凭借自身原本就具备的技术优势,将相机平面摄影、视频摄像双向融合做到了极致,以至于到了今日,新相机的推出甚至都忽略了原本摄影性能的宣传,而将高帧率、log 色彩模式、手持防抖、镜头无极光圈、视频散热、8k 高分辨率等作为宣传噱头。

相机性能增多,自然是好事,然而我们反思的是,我们是否真的需要这些超级高的视频性能?对于仍然以拍照片为主的主要用户群体来说,在视频性能上多花费的那些钱,并没有给摄影本身带来多大提升,是否对纯粹的平面摄影用户来说是一种不公平呢?

怪象三:低端产品也有了理财价值

玩相机的朋友对于“相机收藏”多少有些了解,我们较为熟悉的是一些老的机械相机具备一定收藏价值,甚至几十年过去了,一些保存良好的徕卡相机、蔡司镜头等高阶机械器材仍有着不菲的二手价格,甚至有些还实现了“升值”的理财特性。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现今的市场行情下,一些低端的正在生产的工业流水线出来的摄影产品也逆势涨价,实现了理财价值。

例如极为入门的某 50mm f1.8 标准镜头,正常价格本就是千元水平,却达到了三倍的溢价;某不可更换镜头的放徕卡旁轴一体相机,溢价至少一倍,还号称缺货买不到;某号称街拍专用机的性能很一般且失去了当年胶片机时代灵魂的卡片相机同样溢价颇多……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相机已从十几年前的消费热门商品沦为如今的小众消费品,正在回归它的工具属性。市场萎缩了,价格也就上去了,这似乎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一个合理解释。但是,我们想说的是,无论怎样操弄营销,都要让产品符合其本身的价值规律,切莫大搞商业营销而伤了摄影用户的心。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