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機音遊,真的與國內玩家無緣了麼?談談國內街機音遊倖存現狀

說起街機廳,可能很多人的印象,還是世紀初那種路邊小黑屋。對於接觸手機較多的新生代玩家來說,連PC和主機都已經較爲陌生了,更不必提街機遊戲,可以說是時代的眼淚了。

而街機的分支之一,音樂遊戲,也曾在國內經歷了起起落落,一直作爲一類極其小衆的遊戲而存在着。那麼,就讓我借這個機會,向大家簡單分享國內街機音遊的一二吧。

Part0、消失在國內街機歷史中的音樂遊戲

上世紀80年代末,是國內街機遊戲的拓荒時期,《小蜜蜂》《喫豆人》等遊戲第一次出現在國內玩家的視野之中;

喫豆人

到了90年代,例如《街霸》《拳皇》《三國戰紀》等作品在當年的玩家中也算是家喻戶曉;

三國戰紀

至於街機音遊進入國內,則已經是世紀之初的事情了——

《DanceDanceRevolution》《EZ2Dancer》爲代表的跳舞機曾引領一段時間靚男靚女的潮流;

也有《EZ2DJ》這樣的無代理版本的機臺,也曾因機緣巧合少量流入國內;

DDR

而一部分音遊也曾擁有過國內代理版本,尚瑩的《狂熱節拍/Beatmania IIDX》

世宇代理的《樂動魔方/JuBeat》《音律炫動/Sound Voltex》初代,

以及華立代理的《太鼓達人》亞洲版和《吉他高手/Guitar Freak》《狂熱鼓手/DrumMania》

還有《動感彈珠/Reflec Beat》《DJMAX 旋風》……

其間,也曾有國內廠商試水這一領域,比如華立的《鼓王》等。

DMT

然而,以上提到的這些作品,大多數在國內機廳也只是曇花一現,在代理商擺爛,或者後續斷更停運之後,便很快消失在了玩家視野之中。至今,偶爾還能在國內機廳的角落中一窺其“殘骸”。(一部分框體被愛好者個人收藏,以“魔改”的方式繼續發光發熱,不過那就是後話了)

吉他高手

或許在更多的國內音遊玩家印象中,像《節奏大師》這樣的移動端作品,纔是國內音樂遊戲的開端吧……

那麼,在10年後的今天,在國內機廳中,音樂遊戲又變成了什麼樣子呢?帶着這個問題,讓我們繼續閱讀下去吧。

Part1、舞萌/maimai——忠實玩家的守候與傳承

如果說,現在國內最火的街機音遊是什麼?毫無疑問,是SEGA出品的《舞萌/maimai》。

DX框體

其外形有着極高的辨識度,形似滾筒洗衣機,通過一圈按鍵和紅外觸摸屏進行操作,玩起來就像是在畫魔法陣一般。據代理商華立科技統計,該機臺的國行框體,鋪貨已經超一千臺,出貨量供不應求

甚至在拉薩布達拉宮腳下都能找到它,大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街機機臺了。

maimai舊框體

然而,這款機臺在國內也曾面臨着夭折——《舞萌》舊框體在2013年左右由精文世嘉引入國內,然而國行機器卻因公司經營不善而斷更。導致國內玩家在之後的五六年內,無緣從《maimai GREEN》到DX框體之前的內容。

爲了玩到海外的遊戲內容更新,一部分愛好者開始自行爲這些被遺棄的機臺進行更新,讓《舞萌》的玩家文化傳承下去,最後終於等到了DX時代的官機迴歸。

當然,這種“魔改”是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因此不便展開。

DX時代,SEGA工作人員參與國內的展會

在衆多街機音遊中,《舞萌DX》的高人氣受多方面因素影響——玩法獨特;曲庫二次元濃度高(Vocaloid/東方Project/動漫);DX框體在國內的廣泛鋪貨……

可以說,它佔據了國內街機音遊的半壁江山。

Part2、舞立方/E舞成名/舞戰紀——主打大衆路線,在山寨爭議中前行

《舞萌DX》的迴歸,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很多時候,在國內機廳中,更加常見的其實是一種從外觀到玩法都頗爲相似的機臺《舞立方》——

舞立方機臺

與前者不同,這款機臺僅設計了6個按鍵,也沒有屏幕滑動操作(新框體《舞立方 秀》加入了這種玩法,但鋪貨率不高),曲庫則是主打中文/英文/韓文流行歌曲,對於路人來說吸引力更大。

舞立方界面

然而,從誕生之初,《舞立方》的爭議在玩家羣體中就沒有停過,因爲其玩法和界面都與早期《maimai》高度相似,“山寨”的影子極爲明顯。同時,因爲早期曲目版權和譜面質量的問題,該機臺也曾被玩家瘋狂吐槽。同一開發商勝燁旗下的《E舞成名》和《舞戰紀》也面臨着相似的問題。

E舞成名

不過,由於開發商勝燁在渠道和宣發方面的優勢,這幾款機臺在一些機廳採購中頗受歡迎,因而成爲機廳常客。

舞戰紀

隨着時間的推移,玩家羣體喜好日漸分化,以上提到的幾款音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嘗試,試圖擺脫此前的抄襲陰影,逐漸“洗白”。不過,隨着玩家接觸的音樂遊戲變得廣泛,口味也在改變,《舞立方》等機臺也面臨着不小的競爭壓力。

Part3、中二節奏/太鼓之達人——新框體入海,讓玩家看見了更多希望

自《舞萌DX》開始,陸續有一些新生代音遊被引入了國內。其中,華立和世宇這兩家老牌街機遊戲廠商佔了大多數。

中二節奏遊戲界面

作爲SEGA“擊中萌”三部曲之一的《中二節奏/CHUNITHM》,也在近兩年推出了國行官機,其獨特的“抬手”搓衣板玩法也吸引了不少音遊玩家嘗試,加上曲目陣容的廣泛聯動,在國內發展的情況穩中向好。毫無疑問,相比於購買手臺,《中二節奏》的國行框體讓玩家門檻降低了不少。

不過,和《舞萌DX》一樣,《中二節奏》的版本更新也是落後海外半拍的。

歷經多次場測之後,來自萬代南夢宮的《太鼓之達人》虹框由華立引入了國內,這一回歸,讓國內的老咚er等了太久。

太鼓機臺

此前,國內的太鼓環境遠比《maimai》惡劣,國內機臺狀況糟糕且玩家斷代,讓這款作品幾乎銷聲匿跡,只有小部分玩家在堅持(包括PS4平臺和模擬器等替代品)。不論如何,官機的迴歸,至少讓玩家看到了太鼓復興的希望。

Part4、華卡音舞/音炫軌道/音律炫動5——更多音遊走向了Bad End

雖然,部分新生代音遊在引入國內之後,取得了一定反響,但是,最終沒落甚至無人問津,在國內大環境下也並不奇怪。從開發商的決策,到代理商的運營,甚至玩家的喜好,都能直接影響機臺的人氣,因而這些作品走向低谷的原因也各自不同。

玩家在遊玩WACCA

最可惜的莫過於《華卡音舞/WACCA》,因爲一首《旋轉吧!雪月花》讓“洗臉盆”玩法出圈,之後躋身國內熱門街機音遊之一。

WACCA機臺

然而,其開發商Marvelous卻做出了停運的艱難決定,雖然機臺還能遊玩,但失去了版權曲和更新之後,距離徹底Dead也只是時間問題。

展會上的GC

而命運更加悲慘的大概是《音炫軌道/Groove Coaster》,華立在國內投放過少量機臺測試後便進行了大規模撤機,很多玩家甚至都沒見過國行機臺的真容。

GC機臺

而《GC4MAX》的日版機臺在今年4月也宣告停運,作爲Taito旗下最知名的音遊,最後迎來這樣的結局,讓人惋惜。

至於在五代重新引進的《音律炫動/Sound Voltex》,作爲KONAMI旗下的高人氣街機音遊,在國內音遊玩家中本來是有一定受衆基礎的,如果採用《舞萌DX》類似的策略,至少也能長期運營。

SDVX國行

不幸的是,海外後續版本對框體進行了一次更換,舊硬件無法支持,加上世宇運營擺爛,最終國行機臺半死不活,玩家只能回到了其他渠道進行遊玩。

Part5、星光/鼓王——不賺錢的國產街機音遊,結局多半已經註定

在國內,相比街機廳,其實“電玩城”這個名字更加常見。雖然部分音遊玩家喜好稱其爲“機廳”,但是在電玩城裏面,更加常見的是類似於娃娃機這樣的娛樂機臺,玩家和廠家都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上面。

對於很多廠商來說,開發音遊街機的收益和投入不成正比,因爲音遊在玩法設計、選曲、寫譜都有一定的門檻,很可能費力不討好。

星光

例如華立自家的《星光》,主打韓文歌曲,採用了類似於《OSU!》的創意玩法,然而傳統的音遊玩家和藝人粉絲的重合度並沒有那麼高,定位有些模糊,最後黯然退場。而更早的《鼓王》,失敗的原因也類似。

鼓王

所以,《舞立方》之類的國產街機音遊,只是個例。畢竟,相比於手機遊戲,大多數玩家實在是沒有去街機廳的理由。

Part6、用愛發電,是國內街機音遊最後的歸宿麼?

相比於《舞萌DX》的成功,其實90%的街機音遊在國內已近乎消亡,除了廢棄在倉庫,或許只能靠一部分用愛發電的玩家搶救和保存它們。而那些並未進入國內的街機音遊,或許只有一部分狂熱愛好者纔會想辦法接觸到它們(比如去海外遊玩,或者鼓搗一些灰色地帶的玩法)。

在國內,收集音遊機臺最多的場所,大概是玩家聯合建立的音遊窩。這些音遊店鋪通常不以盈利爲目的,只是爲了保留並復活那些被時代遺棄的音遊,同時引進一些國內沒有的機臺,傳承街機音遊文化,算是國內街機音遊爲數不多的淨土了。

NOS

回顧自己的音遊史,許多機種我都是有且僅在音遊窩裏面接觸過,包括《歌姬計劃Arcade》《DDR》《NOS》《Pop‘s Music》《Crossbeat》《DJMAX Technika》……

然而,街機音遊的復興,不可能僅僅依靠音遊窩這樣的“檔案館”。除非,隨着國內音遊環境的發展,海外廠商願意進入國內進行推廣,不過,這也是“有生之年”了……

END、面對倖存的機臺,且行且珍惜吧

在街機文化日漸沒落的時代,對於很多玩家來說,街機音遊已經漸行漸遠。

歌姬計劃Arcade

雖然街機音遊的質量和積澱,遠非其他平臺作品可比,但是大環境如此,玩家也無力改變。就連日本本土,街機音遊也開始連連敗退,今後國內街機音遊的環境會往什麼方向發展,尚未可知。

GC4MAX宣告死亡的公告

所以,且行且珍惜吧。或許,每一次音遊街機的偶遇,就意味着從今往後的的永別。

本篇文章歷時三天完成,最後在此厚顏無恥的求⚡,還請各位盒友支持,非常感謝~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