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過季換顯卡的含量百分百。坦白來講,我個人感覺RTX40系列顯卡有些生不逢時,因爲上市還不到一年就爲了RTX 40 SUPER 系列顯卡讓路而被下架,不過下架前很多品牌也都在12月份的時候進行了一波降價促銷,四千出頭的高規格RTX4070 OC版也有不少型號可選。
今天我來聊的是技嘉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選購的原因除了價格因素、性能因素外,還有就是它這個銀白色的機身設計,整體造型設計比較漂亮,適合搭建白色主題主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技嘉已經對主板、顯卡提供了一年免費換新、四年質保服務,而且還支持個人送保,個人用戶送修會更簡單高效。
散熱設計方面,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沿用了風之力3風扇散熱系統,由3個90mm導流風扇、8根複合式熱管所組成,通過銅板直觸GPU表面、扇葉表面3D條紋曲線以及中間風扇旋轉方向與相鄰風扇相反的正逆轉設計相配合來快速散發內部熱量。
扇葉表面3D條紋曲線的作用是引導氣流平滑通過,中間風扇旋轉方向與相鄰風扇相反的正逆轉設計作用就是用來減少擾流並增加風壓。此外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背板上大面積進氣格柵設計以及內置的散熱鰭片,可以大幅提升空氣流動以及與增加與空氣的接觸面積,從而可以進一步提高散熱效率。3個導流風扇均納米石墨烯潤滑油,可以大幅延長油封軸承風扇的壽命的同時也更安靜,同時風扇支持智能啓停功能,GPU低負載情況下自動停轉,從而達到靜音效果。
視頻接口部分,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提供了3個DP 1.4a接口和1個HDMI 2.1a接口,可以實現4K高刷輸出,也可以滿足遊戲玩家和設計師用戶外接多個顯示設備的連接需求。
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側面左下角Aero字樣的位置設計了一塊鐳射漸變區,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不一樣的色彩,而且這個區域還加入了背景燈設計,支持1670萬色燈效以及燈光同步,可以通過技嘉智能管家(GCC)選擇其他燈光效果或與其他設備同步來提升顯示效果。如果面積更大一些或是加入LCD屏顯示的話,效果會更高。
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在供電接口方面採用了16PIN設計,雖然說ATX 2.x電源可以搭配轉接線爲顯卡供電使用,但我感覺更換成支持PCIe 5.0規範的ATX 3.0電源會更好。 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支持雙 BIOS 模式,出廠預設爲OC性能模式,模式切換後需要重開機纔會啓動。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爲風扇模式設計的獨立開關,可以一鍵實現靜音Silent與高性能模式OC切換。此外供電接口處設置了指示燈,當出現供電異常時會閃爍提醒玩家,避免供電問題導致顯卡無法正常工作或是損壞的問題。
下面我簡單對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做個拆解展示。拆解比較簡單,上方是核心的散熱部分,下方是PCB部分,相對來說散熱設計方面的堆料比較明顯,用料很紮實,細節做工也不錯。
在覈心元件方便,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採用了固態電容、合金電感、2盎司銅PCB與低電阻式晶體管等超耐久用料,在保證顯卡性能的同時,也提升了整體的穩定性以及使用壽命。
中央位置就是搭載AD104-250-A1的芯片,右側和上方的6個黑色模塊就是美光GDDR6X顯存,單顆顯存容量爲2GB,型號就是3CU47 D8BZC。上方應該也是預留的兩個顯存位置。
我們再來仔細看看散熱的部分,銅板是直接接觸到了顯存核心,再加上8根複合式熱管以及散熱片來提供更高的導熱效率,與風冷散熱器的設計類似。對應顯存和電容等部分也都有加入固態導熱硅脂片。
下面我就來將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搭配已有的硬件來實際裝機測試,詳細的硬件配置放在文章後面。
測試前,我將主板中的Above 4G Decoding和Re-Size Bar兩個選項全部開啓。
相比於GeForce RTX3070的8GB GDDR6顯存,雪鷹 RTX 4070 AERO OC 12G最直觀的變化就是提升到了12GB GDDR6X顯存,搭配5888個CUDA核心、64個ROPs(光柵化處理單元),184個TMUs(紋理單元)、第四代Tensor Cores等來提升性能。
我們先來看看軟件測試的部分,我這裏搭配了AIDA64、GeekBench 6、3DMARK、PCMARK等軟件進行測試。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AIDA64 GPGPU Benchmark下的測試結果如下, Memory Read對應的數據爲24931MB/s,Memory Write對應的數據爲22763MB/s,Memory Copy對應的數據爲1081.1GB/s,Single-Precision FLOPS爲32688 GFLOPS。
Geekbench 6提供了GPU相關的基準測試,包括了OpenCL和Vulkan,用來分別對並行計算\通用計算任務以及對遊戲、3D渲染等圖形密集型任務進行基準測試。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Vulkan下的測試結果爲166007。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OpenCL下的測試結果爲175684。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V-Ray RTX模式和CUDA模式下的測試結果分別爲4174和2827。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Octanebench RTX模式下的成績爲647.81。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Novabench下的測試結果爲1559,其中Direct3D 11對應的結果爲250 fps,浮點運算數爲31176 GFLOPS。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Blender Benchmark下的測試結果分別如下,monster對應2779,junkshop對應1333,classroom對應1415.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3DMARK DirectX Raytracing下的測試結果如下,DLSS off對應的測試數據僅爲23.56fps,DLSS on對應的測試數據爲85.98fps。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Port Royal下的測試結果爲11416。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Fire Strike下的測試結果爲37424,顯卡得分爲43898;在Fire Strike Extreme下的測試結果爲21130,顯卡得分爲21255;在Fire Strike Ultra下的測試結果爲10308,顯卡得分爲9934。
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Time Spy下的得分爲18925,其中顯卡得分爲18212;在Time Spy Extreme下的得分爲9153,其中顯卡得分爲8677。
PCMARK10的部分我只跑了一個時間最長、測試也最全面的PCAMARK10 Extended,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PCMark 10 Extended下的得分爲13208,其中游戲得分爲32013,顯卡得分爲44038。
附上軟件測試統計表,供各位更直觀的進行參考。
接下來我再搭配幾款內置Benchmark的遊戲進行測試。
《刺客信條:英靈殿》(Assassin's Creed Valhalla)選擇默認畫面質量:極高,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16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67fps。
《Far Cry 6》選擇默認畫面質量:極高,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07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64fps。
《Borderlands 3》下選擇畫面質量:超高,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09.89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60.87fps。
在《戰爭機器5》(Gears 5)預設畫質:Ultra下的測試結果如下,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79.5fps。
在《F1 22》中,我這裏手動選擇預設畫質“Ultra High”+DLSS Mode“Quality”進行測試,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44fps, 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78。
《古墓麗影:暗影》手動選擇預設畫質“Highest”+DLSS Mode“Quality”進行測試,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204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18fps。
《Watch Dogs :Legion》中手動選擇預設畫質“Ultra”+DLSS Mode“Quality”+ Ray Traced Reflections Ultra進行測試,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81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49fps。
在《極限競速:地平線5》(Forza Horizon 5)中選擇當前預設設置:極端+ NVIDIA DLSS AI超分辨率:質量,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25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97fps。
《Horizon Zero Dawn》中圖像設定預設:最高品質+ NVIDIA DLSS:質量,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73fps, 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10fps。
在《地鐵離去》遊戲中直接選擇RTX+ Quality:Extreme+RayTrace:Ultra,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72.44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32.84fps。
在《Boundary Benchmark》中,DLSS:Quality+開啓RTX時,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81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37.2fps,如果把DLSS修改爲Ultra Performance模式後,那麼平均幀率可以提升到107.1。
再來看看《賽博朋克 2077》(Cyberpunk 2077),這裏選擇的是快速預設方案“光線追蹤: 超級”+ DLSS 光線重構:開+光線追蹤光照:超級,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在2560*144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100.86fps,在3840*2160分辨率下的平均幀率爲53.64fps。
附上游戲測試統計表格,就測試結果而言,絕大部分遊戲可以在2K分辨率下全高畫質下暢玩。
最後聊聊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壓力測試的部分。我這裏搭配的測試軟件是3DMARK、AIDA 64和Furmark。
3DMARK下搭配Time Spy Stress Test進行,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的測試結果爲99.7% Passed。
搭配AIDA 64和Furmark雙烤壓力測試持續了6分鐘,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對應的GPU Clock爲2820MHz,GPU溫度倒是不高,只有58度(室溫24度),Hot Spot溫度也只有70.5度,顯示的顯卡實時功耗達到了191瓦。
就以上的實際體驗而言,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無論是用料設計還是實際性能表現,能夠滿足追求顏值、追求2K分辨率下游戲性能以及想到搭建白色主題主機的用戶需求,而且散熱性能也比較出色,不用擔心長時間高畫質高分辨率遊戲時出現溫度過高而導致降頻、遊戲卡頓的問題。
但可惜的地方就是當前在自營店或是旗艦店已經購買不到全新的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如果能重新上架並把價格打到4000元以內,可以彌補RTX4060 Ti與RTX4070 Super之間的價格斷層。
對於可以改善的地方,我希望是技嘉雪鷹RTX 4070 AERO OC 12G可以考慮加入LCD屏來實現自定義內容,比如文字、視頻、圖片等等。
最後附上測試主機的核心硬件配置。
CPU是intel酷睿i9-13900K,它採用24核32線程設計,由8個P核與16個E核組成,睿頻可達5.8GHz,擁有36MB的L3緩存。相比於12代處理器,13代處理器在規格上都得到了核心數與主頻的雙升級,在多核及單核性能上提升顯著,而且13代酷睿處理器的接口與十二代相同,讓用戶免於升級主板的麻煩。
主板是技嘉雪雕Z790 AORUS LITE AX-W主板。先說句題外話,目前技嘉的主板顯卡都是原廠保修三年,主板是一年免費換新,額外參與一年延保可保修四年,而且是都開通了個人直送和個人送保服務,最重要的是返修不需要提供購買憑證以及提供了技嘉八大免費幫修服務,這些都是我看重的細節部分,而且對於部分購買X手主板顯卡的用戶來說也會更有吸引力。
技嘉雪雕Z790 AORUS LITE AX-W主板堆料比較足,比如16+1+2相供電設計雙8 PIN CPU實心針腳供電設計、實心針腳供電的標準24 PIN主板供電接口、大面積覆蓋的散熱裝甲,確保了各個硬件的穩定供電,同時。超大超厚的合金散熱裝甲爲供電模塊和SSD提供了穩定的散熱性能。
技嘉這兩年在超頻方面的提升很大,尤其是內存方面,比如我這塊技嘉雪雕Z790 AORUS LITE AX-W主板可以把32GB的DDR5 7000的內存條超頻至8400MHz,可以穩定在8266MHz運行。除了跟主板抗干擾遮罩、阻抗優化設計和低阻抗電路板設計有關外,還跟支持DDR5內存電壓解鎖功能有關,可以實現實現DDR5電壓可以在更寬範圍內的調節,同時支持DDR5自動超頻、內存高帶寬和內存低延遲這三項內存“黑科技”也可以進一步提升內存性能,更適合超頻玩家、發燒友。
此外對於普通用戶和小白用戶來說,技嘉雪雕Z790 AORUS LITE AX-W主板還支持傻瓜式超頻,直接在BIOS中預設的內存品牌配置文件進行選擇即可。
I/O接口設計方面,技嘉雪雕Z790 AORUS LITE AX-W主板集成iTE® I/O 控制芯片,同時採用預裝一體化的I/O背板,接口包括4個USB2.0接口\2個SMA天線接口(2T2R)、2個USB 3.2 Gen 2規格的USB-A接口、3個USB 3.2 Gen 1規格的USB-A接口,1個HDMI2.0接口和1個DP1.2接口, 1個SPDIF數字光纖輸出接口和2個音頻接口。
我這裏搭配的是32GB套裝(16GB*2)的阿斯加特女武神DDR5 7000,這款內存條採用的是海力士A-die,超頻性能還不錯,在其他主板上已經可以超頻到8266MHz,同時支持AMD、intel雙平臺以及提供了終身質保服務。阿斯加特女武神DDR5 7000標配了散熱馬甲,散熱馬甲採用了2毫米加厚鋁合金材質來確保穩定運行。
阿斯加特女武神DDR5 7000頂部採用了平整式設計,同時內置8個獨立LED燈光控制區域,預設有12組燈效、4組存儲模式,支持華碩Aura Sync,技嘉RGB Fusion,微星MSl Mystic Light Sync及華擎Polychrome等主板廠商燈效同步軟件。
散熱器爲鑫谷崑崙II 360 ARGB水冷,官方宣傳是最高可以提供320W功耗的散熱能力。設計上的亮點有兩個,一是採用了一體式集成風扇設計,準確來講是將風扇嵌入到了冷排裏面,免去了手動安裝風扇的麻煩,而且三個風扇共用一個接口來實現供電、調節轉速、調節燈光等功能,降低了理線難度。冷排風扇採用FDB流體動壓軸承設計來降低噪音,風量最大可以達到78CFM,風扇轉速範圍爲800-2000RPM。
相比於一代的鑫谷崑崙360 ARGB水冷,鑫谷崑崙II 360 ARGB水冷最直觀的變化就是冷頭加入了2.1英寸LCD屏設計,而且這個LCD屏內置重力感應元件來實現自動旋轉畫面的功能,不用擔心冷頭安裝時的位置朝向問題。LCD顯示屏分辨率高達480*480,像素密度點達到了323,畫面清晰度很高,可搭配官方軟件來自定義顯示畫面,而且是支持視頻播放功能。LCD顯示屏可以實時監控硬件數據,比如CPU溫度/頻率/電壓/功耗/風扇轉速。
電源採用的是鑫谷80PLUS金牌認證的高端電源崑崙KL-1250G,跟同類型的其他品牌高端電源一樣,鑫谷崑崙KL-1250G也提供了10年質保服務。配色有黑白兩款可選,我這款是白色,用來搭配白色機箱安裝使用。
鑫谷崑崙KL-1250G額定爲1250W,搭配RTX4070顯卡是綽綽有餘,正常來說它是用來搭配RTX4090顯卡使用。作爲一款ATX3.0電源,鑫谷崑崙KL-1250G硬件配置和價格方面相比於同類型的產品有一定的優勢,而這也是我當初選購它的原因。鑫谷崑崙KL-1250G採用了主流LLC諧振+DC-DC架構設計,內置智能放電IC和日系電容。鑫谷崑崙KL-1250G內置一顆140mm雙滾珠軸承風扇,支持i-Stop智能啓停技術。
鑫谷崑崙KL-1250G模組口分爲上中下三排,第一排是PCIe供電接口+主板供電接口,第二排是標準12+4PIN接口(PCIe5.0)+CPU供電接口+IDE/SATA供電接口,第三排是PCIe供電接口+ CPU供電接口+IDE/SATA供電接口。
機箱則是雙側透的安鈦克C8海景房機箱,這款海景房機箱有標準版和ARGB版之分,標準版不帶風扇,而ARGB版會帶3個風扇,分別是底部2個16釐米ARGB PWM 反向風扇以及後方1個14釐米的ARGB PWM風扇。
安鈦克C8海景房設計上的亮點有以下幾個,
一是頂部除了支持安裝360水冷外,左側風扇/冷排安裝位的內壁到機箱邊緣(內)的深度爲5.6釐米,右側主板內壁到機箱邊緣(內)的深度爲9.3釐米,可見背部有更大的空間來方便線材規整。前側和左側鋼化玻璃面板厚度均爲主流的4毫米,左右兩側面板均採用了免工具拆裝側板設計,更加方便拆裝,而且左側的鋼化玻璃面板採用了無鑽孔設計。
二是安鈦克C8海景房底部取消了電源倉設計以及硬盤架設計,變爲了風扇安裝位或是水冷安裝位,支持360水冷安裝,也支持3個14釐米或是2個160釐米風扇安裝,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底部默認不支持安裝12釐米風扇,需要安裝配件包裏面的風扇轉接架。
三是電源倉和硬盤架則是設計在了背部側面的位置,位於主板安裝位下方,方型硬盤架上方那個帶灰色橡膠墊的金屬板就是電源安裝位,方型硬盤架支持2塊3.5英寸HDD硬盤安裝但不支持2.5英寸硬盤安裝,此外在頂部和底部設計有2個支持2.5英寸硬盤的快拆板。
在內部的設計上,安鈦克C8海景房支持的主板規格爲E-ATX,CPU散熱器的限高是175毫米,可容納的顯卡長度爲440毫米,電源長度爲210毫米。安鈦克C8海景房在內壁上下方和右側各自提供了2個開孔,每個開孔都自帶橡膠圈,三個不同位置總共6個開孔更加方便玩家走線。
以上就是此次體驗的內容,希望能給各位帶來一些有用的參考信息。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