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隨着時代進步,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越來越簡單,信息壁壘變得越來越薄。於是呼,一部分人在學習了幾篇專業文章、又或是翻看外網的部分諮詢後,就自認爲“古往今來無一不知,各行各業無一不懂”,一開口就是老懂哥了。
這部分人你總能在各種產品的單品評論區看到他們,無論是鍵盤鼠標,還是耳機音箱甚至是CPU顯卡,他們都能說上幾句,小到這個產品的前世今生,大到成本價和利潤,在他們眼中廠商賺了多少一目瞭然,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這次我們就用一些小案例來論證一下,成本論到底適不適合用來評價消費電子產品。
物料就是產品的全部成本嗎?
曾經在某個知名電腦產品貼吧中,出現過這樣一句話“CPU都是沙子做的,而沙子在沙灘上隨處可見,所以CPU的成本應該是0”,由於該言論過於反智,以至於從結果反推,他不可能是任何水軍刻意營造的話題,而只是早期互聯網的一個樂子。雖然現在你幾乎看不到玩這個梗的人了,但是用着同樣邏輯在無腦口嗨的人還是大有人在。
然而一個電子產品的成本並不僅僅只有物料而已,同時還有研發、物流、倉儲等等環節,中間甚至還會加入經銷商的利潤在內,不過研發這塊也和團隊大小以及實際支付工資有關,爲了讓這些內容更加形象具體通俗易懂。
舉一個我身邊朋友的現實例子,小王是一個動手能力很強的音響發燒友,經過調查以後發現二手CD機和功放似乎有利可圖,於是說幹就幹。他計算從某地進壞掉的CD機然後再維修賣出,平均每臺修好有300-400元的利潤,修好的產品,雖然問的人很多,但願意按照“市場價”買的人很少,由於包裝沒有經驗,小王通過某平臺出售的時候,不但遭受了買家的屠龍刀,甚至在郵寄過程中,還被暴力運輸給搞壞了,最後協商的結果是退貨,於是淨虧損200元運費。最後在折騰了兩個月後,小王含淚把這批貨按80元每臺的價格轉讓止損,如果算上人工成本基本上也就幾百塊的利潤。
看似簡單的二手交易,僅僅是物流和包裝就有很多坑要踩,看似100元的進價賺翻了,但是實際搞過就會發現不可控的因素非常多。這個案例還只是一個倒買倒賣的二手販子的故事,如果從零開始設計產品,甚至退一步走ODM貼牌代工,你也不一定能躺着賺錢。
產品的性價比應該取決於什麼?
於是乎,我們發現僅僅通過物料的價值,來判定產品的性價比是不嚴謹,這還不包括各種平臺抽成、品牌本身的溢價等等,而且每一種品類對於性價比的定義都不一樣。比如對於遊戲設備來說,參數是絕對的,芯片型號代表一切,但是對於音頻產品來說參數好又不代表好聽。那麼所謂的性價比,其實也就是你本人按照一樣的方案自己找人加工出來大概的花費和實際售價的比值。
拿機械鍵盤舉例,在2020年那會akko旗下的魔極客還沒推出M1W,利奧博格還沒整出Hi75,其實那會的鍵圈還是有不少人在搞真正的客製化的,也就是完全自己設計外殼PCB和結構,而這幫人很多到現在只要還在盈利的都轉成客製化工作室了,他們一個全鋁套件帶配重動不動就是1000多塊。
在2023年,你可能非常難以理解這種價格,因爲現在全鋁CNC鍵盤已經被捲到200多了,如果不在乎質感的話甚至hi75壓鑄只要170多 ,而且現在也不是沒有剛入圈的萌新頭鐵試圖完全打造一把自己的鍵盤,但是最後的歸宿不是買了量產就是隻能去做亞克力堆疊。即便是客製化工作室做一把全鋁CNC鍵盤也比你自己做更便宜,如果你要達到他們的設計和精度,你大概沒個1萬塊試錯是根本做不出來的。
所以,有些東西其實就是規模決定價格,哪怕廠商進價爲30塊錢,但是隻要你自己去做沒有500塊做不出來,那對於你來說他只要賣到500以內,都叫有性價比。
成本論都是雲懂哥?不如從目的反推行爲
再說另一個圈子了,它就是HIFI耳機。作爲目前消費電子裏最夕陽最存量的市場,無論是耳機相關的貼吧還是B站視頻的評論區,如果你熟悉水軍的運作邏輯,你會發現每10條評論裏隨機抽樣,起碼有一半是帶有濃厚的商業目的的,接下來不妨看看這條評論以及和它辯論的人。
比如我之前接觸過的Aria2的耳機,網上的售價是四百多元,腔體是黃銅材質,還使用了一對Tin陶瓷鍍層球頂的振膜,這個振膜在音箱上曾經都是隻有上萬元才能接觸到的材質。代工廠開模的價格差不多要20萬,生產差不多70元5個,而且說實話大衆化的模具,基本無法滿足水月雨這樣的成熟耳機品牌的需要可能會更高。
但是他們既然賣四百多說明肯定還是賺錢的,至於有沒有像網上說的“成本的幾倍利潤”,我前面說的這些東西如果你認真看了,就不會傻兮兮的相信他們的利潤真有這麼多,這顯然是不符合生產的邏輯的。
那麼爲什麼還是會有人這麼說呢?很簡單因爲任何圈子都有很多競品,攻擊他就等於抬高我自己。在如今這個內卷的環境裏,在所有國產消費電子品牌都在提配置玩材料的時候,現在不會有任何廠家會選擇這樣自毀口碑的做法,而200-500元內的hifi耳機更是清一色的金屬腔體,甚至DLC(類鑽石振膜)都已經不太好意思和友商打招呼了。
所以“他賺了我多少錢”這樣的質疑其實跟我們沒有關係,我們只需要知道,產品好用合適就行了。
總結:
其實作爲消費者,我們與其去關心一個商品的實際成本,不如更在意其爲自己帶來的實際體驗提升,我們更應該做一個好產品的粉絲而不是品牌的粉絲,而耳機和鍵盤圈現在的商業環境也應該讓我們在觀看商品的評測甚至評論區時留一個心眼,因爲和你吵得面紅耳赤的人不一定是用戶,而是水軍。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