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籍:
《悉達多》由小說的主角命名,講述悉達多在曲折的經歷中不斷尋找自我,追求意義,潛心苦修,踏破紅塵,最後拋棄一切,“以河爲師,悟道成佛”的故事。
悉達多擁有哲學精神,他的一生都在求索,在思考,在質疑,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身份賦予了他不同的生命感悟,但悉達多從沒有滿足於其身份當下賦予自己的人生意義,也不接受他人的答案,他依靠自己尋得了真正的寧靜。
悉達多出身於印度的高級種姓婆羅門,小時候便誦經祈禱,祭祀神明,衣食無憂。每日的生活規律且充實,但悉達多卻並不滿足也不快樂,教條的經文與繁瑣的祈禱無法充實他的頭腦與心靈。他開始思考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些聰明的婆羅門已經把自己多數的智慧及其精華傳授給他了,他們已經把豐富的知識注入了他期待的容器,可是這個容器卻沒有裝滿。他的精神沒有獲得滿足,靈魂沒有獲得安寧,心也沒能平靜下來。洗禮雖好,但那只是水,水洗不掉罪孽,解不了精神的焦渴,醫治不好內心的恐懼。對神靈的祭祀和祈求固然很好,可這就是一切嗎?祭祀帶來了幸福嗎?神靈的作爲又怎樣呢?真的是生主創造了世界嗎?難道阿特曼不是獨一無二的萬物之主嗎?神靈們何嘗不像你我一樣被創造了形體,一樣受制於時間,一樣無常於人世?祭祀神靈果真有用嗎?果真正確嗎?果真富有深意和無比神聖嗎?”
後來,悉達多放棄了婆羅門的身份,與好友果文達一同追隨沙門尋找答案。齋戒與苦修,忍受飢餓,這就是沙門生活的全部。悉達多希望通過克服痛苦來摒棄一切的慾望,摒棄一切的苦與樂來達到“忘我”與“無我”的境界。許久之後,他可以做到短暫地“忘我”,將動物吸入自己的靈魂,將自己的靈魂納入生靈萬物,去感受萬物之所感,直到短暫的輪迴化爲塵土,靈魂迴歸到原處。
“他扼殺了自己的感官,泯滅了自己的記憶,化自我爲成千上萬陌生的形象,變成了動物、腐屍、石頭、木頭和水,可每次總是重新甦醒過來,發現太陽或者月亮正當空照着,他重新恢復了自我,又在輪迴中飄飄搖搖,感到了乾渴,克服了乾渴又感到新的乾渴。”
但悉達多在這短暫的輪迴中沒有尋得安寧,悉達多又開始了他的質疑,他需要新的指引。
“何謂沉思默想?何爲脫離肉身?何謂齋戒?何謂屏息斂氣?通通不過是逃避自我,不過是短暫的地從自我的痛苦中掙脫,不過是對生之痛苦和荒謬的短時間麻醉。這種逃避,這種短時間麻醉,即使趕牛車的車伕在小客棧裏也可以找到,只要他喝上幾杯米酒或者發酵過的椰子汁就行了。然後他就會忘乎所以,就不會再感覺到生活的痛苦,就得到了短暫的麻醉。”
在這時,他聽到了佛陀喬達摩的號召,踏上了會見喬達摩的旅程。面見喬達摩後,悉達多拋出了自己的疑問,他不想追隨任何人,也不願皈依佛陀。在悉達多眼中,皈依他人學說只是表象地,虛假地得到了安寧和解脫,而不會找到真正的自我,佛陀欣然給予了祝願。至此,他告別了一直跟隨自己,崇拜自己的朋友果文達,獨自踏入下一段旅程。
告別佛陀後,悉達多迎來了自己第一次的覺醒,他否認了借用外物來了解自己,而是真正從自身出發,去感受,去體驗,然後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現在我不願再讓悉達多逃離我!不願再用阿特曼和塵世的苦難,作爲我思考和生活的出發點。我不願再殺戮和肢解自己,以便在殘骸後面發現一個祕密。我不想再學《耶柔吠陀》,不想再學《阿闥婆吠陀》,不想再當苦行僧,也不想再信奉什麼教義。我要學習我自己,當自己的學生,我要了解我自己,瞭解悉達多的祕密。”
“這個思想世界仍然屬於塵世,爲了喂肥那偶然的思想和學問的自我,卻扼殺掉這偶然的感覺的自我,是達不到什麼目的的。思想和感覺,兩者都是很可愛,兩者背後都藏着終極意義,兩者都值得傾聽,都值得打交道。都既不可輕視也不可高估,而要從這兩者中聆聽到內心深處的隱祕聲音。”
“在這個世界上尋找家園,不是探究本質,目標不對着那一邊,世界將是美好的,只要你就這麼看着它,不作探究地看着他,單純地、天真地看着他。月亮和星星美麗,小溪和河岸美麗,還有森林和山岩、山羊和金龜子、鮮花和蝴蝶也都美麗,這樣漫遊世界,這樣天真地、清醒地,心胸開闊地,坦誠而無戒心地漫遊,世界的確美好又可愛。”
悉達多選擇跟隨自己的感受,不再去有意地剋制自己的慾望。悉達多進了城,對一個女人一見鍾情,她叫珈瑪拉,是一名饒有情趣的妓女。悉達多果斷展開了對她的追求並請求拜她爲師,一同修煉“愛的藝術”。在此期間,悉達多還遇上了商人迦馬斯瓦彌,並隨他一起經商。悉達多苦修多年,保持着“思考,齋戒,等待”的優良習慣,所以在學習情慾之術和斂財之術時,悉達多抱着藝術的態度,財富和肉慾的滋味一開始並未讓他沉淪,他保持着一種超然的隨性與灑脫。正是這種隨性灑脫,讓珈瑪拉愛慕,也讓迦馬斯瓦彌嫉妒。但很快,悉達多就抵擋不住意欲的反覆誘惑與摧殘,徹底跌入紅塵,沉迷肉慾、飲酒與賭博,無法自拔。
“往常,他視賭博爲俗人的惡習,即使參賭還是笑嘻嘻的、漫不經心的;而今,他賭得越來越大,越來越狂熱。他這個賭徒令人生畏,很少有人敢跟他對着幹。他下起注來又猛又狠。賭博於他是一種內心的解脫,輸掉、扔光討厭的金錢 使他感到一種狂喜,因爲沒有其他辦法,能夠讓他對商賈們奉爲偶像的財富更清楚、更尖刻地表示出他的輕蔑。因此他毫無顧忌地大把大把下注,懷着對自己的仇恨,懷着對自己的不屑,一贏千金,一擲千金,輸掉金錢,輸掉首飾,輸掉別墅,輸了再贏回來。贏了又輸掉。”
在肉慾與酗酒的麻痹中,在這毫無意義的輪迴中,悉達多疲於奔命,日漸衰老,性情大變。他開始爲自己感到羞愧,他不想再繼續這愚蠢的遊戲,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殺,悉達多逃離了城市,遠離了珈瑪拉與迦馬斯瓦彌,結束了這墮落且痛苦的輪迴。
他開始了又一次對自己人生的回顧與思考。
“少年時,我只知道敬神和祭祀。青年時,我只知道苦行、思考和潛修,只知道尋找梵天,崇拜阿特曼的永恆精神。年紀輕輕,我追隨贖罪的沙門,生活在森林裏,忍受酷暑與嚴寒,學習忍飢挨餓,學習麻痹自己的身體。隨後,那位佛陀的教誨又令我豁然開朗,我感到世界統一性的認識已融會貫通於我心中,猶如我自身的血液循環在軀體裏。可是後來,我又不得不離開佛陀以及他偉大的智慧。我走了,去向珈瑪拉學習情愛之娛,向迦馬斯瓦彌學習做買賣,聚斂錢財,揮霍錢財,嬌慣自己的腸胃,縱容自己的感官。我就這樣混了好多年,喪失了精神,荒廢了思考,忘掉了統一性。可不像慢慢繞了幾個大彎子嗎,我從男子漢又變回了小男孩兒,從思想者又變回了凡夫俗子?也許這條路曾經挺美好,我胸中的鳥兒並未死去。可這又是怎樣一條路哇!我經歷了那麼多愚蠢,那麼多罪惡,那麼多錯誤,那麼多噁心、失望和痛苦,只是爲了重新成爲一個孩子,爲了能重新開始。然而這顯然是正確的,我的心對此表示贊成,我的眼睛爲此歡笑。我不得不經歷絕望,不能不沉淪到動了所有念頭中最最愚蠢的念頭,也就是想要自殺,以便能得到寬恕,能再聽到‘唵’,能重新好好睡覺,好好醒來。”
疲憊的悉達多向森林走去,心中默唸着“唵”,在一條河邊靠着棵樹睡着了,當他醒來後,他又迴歸到了“自我”,如同一個精神煥發、朝氣蓬勃的“新生兒”。
“他死去了,一個新的悉達多卻已從酣睡中醒來。還有,他也會衰老,將來有一天也一定會死去,悉達多的生命將成爲過去,任何生命都將成爲過去。但是今天他還年輕,還是個孩子,這個新的悉達多,他心裏充滿歡欣。”
悉達多選擇留在這條讓他恢復活力的河流旁,去投奔當年渡己去見喬達摩的船伕瓦蘇代瓦。悉達多向船伕學習划槳、渡人,每天和船伕一起傾聽河水。在成爲船伕期間,他又見到了珈碼拉,珈碼拉還爲悉達多帶來了他的兒子。
原來珈瑪拉是爲了去看望遲暮將死的佛陀喬達摩,但在將要渡河時被蛇咬傷了,悉達多並未能救活珈瑪拉,與瓦蘇代瓦一起把她埋在了附近的山坡。就這樣,珈瑪拉與悉達多的孩子留在了這裏,但男孩不承認悉達多這個父親,他從小嬌生慣養,高傲執拗,悉達多想盡力去討好孩子的歡心,但男孩毫不領情。在男孩眼中,悉達多每天的關愛與耐心另他羞愧。終有一天,悉達多的兒子離他而去,獨自跑回城裏。悉達多陷入了空虛與痛苦。
悉達多又迴歸到和瓦蘇代瓦的擺渡生活,每日擺渡旅客,傾聽河水。問問河水吧,不懷激情,不存熱望,不加判斷,不帶見解,以等待和坦誠之心傾聽,悉達多漸漸傾聽到了生靈與萬物。永恆的圓滿與統一,他愛上了整個世界,精神的抑或是世俗的,一切都令他喜愛,令他歡喜。
“慢慢地,在悉達多心中,有一個認識,有一種學問,也就是智慧到底是什麼的問題,他長期探索的目標是什麼的問題,已漸漸開花,漸漸成熟了。它無非就是心靈的一種準備,一種能力,一種神祕的藝術,就是每時每刻在生活中都能夠統一的思想,能夠感受和吸納這種統一性。這在悉達多心中慢慢開花了,這在瓦蘇代瓦蒼老的娃娃臉上反映給他的就是和諧,就是對世界的永恆圓滿的認知,就是微笑,就是統一。”
傾聽河水時,悉達多彷彿看到了父親的形象,自己的形象,兒子的形象,珈碼拉的形象,果文達的形象,他們全部混雜交融,匯入了河水之中。
“於是河水的歌聲充滿了渴慕,充滿了熾烈的痛楚,充滿了無法滿足的慾望。河水向着自己的目標奔去,悉達多眼睜睜看着它匆匆流走。看着這由他、他的親人以及他見過的所有人組成的河水,看着河水掀起的浪花,匆匆地奔向目標,奔向許多的目標,奔向瀑布,奔向湖泊,奔向急流,奔向大海,到達了所有的目標,在每一個目標之後又跟着另一個新的目標,於是水變成蒸汽,升騰到空中,在空中變成雨再落下來,成爲泉水,成爲小溪,成爲河流,再重新流淌,重新奔騰。但是那渴望的聲音起了變化。它依然充滿痛苦和渴慕,可是已摻和了其他聲音,快樂的和痛苦的聲音,美好的和邪惡的聲音,歡笑的和哀傷的聲音,成百種聲音,上千種各色各樣的聲音。”
悉達多尋得了真正的寧靜。悉達多停止了與命運抗爭,停止了煩惱痛苦。他臉上綻放着睿智的歡樂,心中不再有不合時宜的願望,它懂得了圓滿,樂於順應事變的河流,樂於順應生活的潮流,滿懷着同情,滿懷着喜悅,熱衷於流淌,隸屬於統一。
“渴望的怨訴和醒悟的歡笑,憤怒的叫喊和垂死的呻吟,全都混合爲一體,相互滲透,相互交織,沒完沒了地纏繞、糾結在一起。一切一切全結合了起來,一切聲音、一切目標、一切慾念、一切痛苦、一切喜悅、一切的善與一切的惡,全結合到了一起,就是這個塵世。一切結合在一起就成了這事件之河,就成了生活的交響樂。當悉達多全神貫注地傾聽着這河流之聲,傾聽着這首包含千百種聲音的交響詩,煩惱也罷,歡笑也罷,這時他的心便不會束縛於某一種聲音,而是將他的自我融入了傾聽之中,於是便聽見了一切,聽見了整體,聽見了統一,於是這由萬千音響組成的偉大交響共鳴便凝結成了一個字,這就是“唵”,意即爲:圓滿完美。”
尾聲:
這本小說是一個智者自我參悟之路。在我看來,悉達多既代表智慧,更象徵着質疑精神。悉達多的一生是質疑的一生。
高貴的出身,苦修的飢寒,無盡的財富,欲迷的性愛,親人的離別,這些他都曾擁有過,體驗過,但最後悉達多的參悟卻是在這一切都離他而去之時,在一個普通船伕的身份之下。
河流一直是個非常具有哲理性的象徵事物。它始終在變化,在流動,“人每次都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每一分、每一秒的河流都是不同的,世事無常,這象徵着我們難以左右事物的變化與更迭。同時,河流也象徵着整體,代表着寧靜。想到河流,我們的第一印象總是蜿蜒而流長的,是連續和統一的。每一次的經歷與體驗都會融進我們生命的長河,曾經的一分一秒都不可分割地構築成當下的自我。
悉達多從河流傾聽到了生靈與萬物,是在寡言與無怨中接納並愛這個圓融的世界。這是他向河流習得的,這是河流教給他的。
《悉達多》這部小說像是由一句句具有哲理和美感詩拼湊成的,雖說情節偶有顛簸但卻遠算不上曲折。在故事的最後,悉達多成功參悟了自己和世界,但這種參悟是平靜而自然的。整個故事似乎並不存在高潮,就這麼平平淡淡地敘述了悉達多的一生。參悟之際,他並沒有立地成佛,開宗立派,萬人敬仰,只是每日每夜生活在河流中央,渡人渡己,接納世俗。傾聽河水,無所煩憂。正如他和喬達摩的對談,真正的大徹大悟是每個人獨特的感悟和體驗,是無法講述與傳授的。
沒有人會告訴我們人生的意義,讀完某本書,看完某個電影,心情偶有澎湃與悲喜,卻不會給自己帶來長久的充實和明確的目標。歷史上無數的先哲都在追求一個“形而上”的,超越了世俗的絕對真理,但千百年來也沒人能回答清楚那三個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要到哪裏去?我們學習先哲的理論,不是爲了找到一個可以絕對遵循的生命法則,而是需要結合自己的思考與體驗,孕育出那個最符合自身個性與理想的法則。
要有質疑之心,崇尚思想;也要有仁愛之心,接納現實,然後用盡自己的一生去追逐,去體驗。有時到了生命的盡頭,我們纔想到原來我們的所求不過是那再平常不過的東西。曾經十分看重的東西,在經歷,擁有和思考後才明白,世俗的一切是多麼微不足道。希望在體驗與思考中,我們能夠去真正地接納自己,進而愛整個世界。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