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RTX40系筆記本可以看做移動AI工作站?!

最近有上大學的表弟問我:

“表哥,想在大學四年做些東西,你幫我推薦一臺筆記本電腦吧”
“你想要做什麼東西呢?”
“我想看看最前沿的科技和技術,感受進步帶來的快樂,就比如ChatGPT那種AI的”“那你直接翻牆去OpenAI看看唄”
“不不不,我要部署本地的,比如Stable Diffusion這種畫圖的AI和你之前用過的那個超真實的RVC變聲器!!!”
“你是不是想捱打?!”

這兩年AI技術的大浪不斷拍打過來,明明我們身處AI時代,但是卻沒啥意識。這無疑是很危險的,我們也應該儘快意識到AI的重要性。雖然大家經常認爲ChatGPT那種很直觀的產品纔是AI,但是實際上你接觸的第一款AI產品或許是......DLSS。

DLSS是NVIDIA非常重要的殺手鐧之一,如今已經進化到第三代了。

當時大家覺得AI計算遊戲畫面?!你沒在開玩笑吧?確實DLSS初代確實很弱,經常有算錯畫面的情況出現,然後就有人來嘲諷了。

當時我就想到了一個故事——

1831年,邁克爾·法拉第發明手搖圓盤式發電機爲皇家學會演示時,大家能看到的唯一變化,就是旁邊有一個電流表的指針持續偏轉。
臺下有位貴婦人問:“這個東西到底有什麼用呢?”法拉第當時非常有禮貌地回答了一句:“夫人,新生兒又有什麼用呢?”

DLSS初代就和一個新生兒一樣,需要慢慢發育和完善。

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2021年NVIDIA開啓了對DLSS2.2的補丁升級,算是徹底完善了DLSS超分辨率的功能,再加上DLSS不斷普及各種各樣的遊戲,使得DLSS2.2成爲了遊戲體驗中很重要的一環。

當時我以爲AI計算遊戲畫面的旅程到DLSS2.2這裏就結束,應該沒啥進步空間了。

但實際上,AI計算遊戲畫面的旅程並沒有真的結束。隨着40系顯卡的加入,DLSS3在DLSS2超分辨率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AI驅動的幀生成技術,給了我一些“小小的時代震撼”。

Frame Generation幀生成技術則是DLSS3的核心可以做到在《光明記憶:無限》中把RTX4080的幀數從86幀,直接翻倍甚至更高,這是依賴於RTX顯卡的Tensor Core加速。

這個幀數暴漲的結果,在4年前RTX20系顯卡剛剛登場的時候是完全不能想象的。

比如這種非常棒的“變態光追”效果,如果沒有DLSS,可能只有20幀不到。然而,使用DLSS3之後,就可以到60幀,變成流暢水平。

就目前NVIDIA DLSS技術已經應用於300多款遊戲,其中38款支持了DLSS3,比如最近推出的博德之門3,還支持DLAA。

希望未來還能在更多遊戲鋪開DLSS3,當然也希望NVIDIA在後續能漸漸把DLSS3的一些技術下放給RTX 30系甚至20系。

比如基於DLSS原理做出的VSR這個技術就很棒

可以看到明顯銳利多了,對於看動畫來說非常有幫助,就是顯卡會瘋狂跑動。

實際上,我們會發現NVIDIA準備的這些工具不僅僅可以優化動畫甚至真人電影,還可以做三維渲染,比如我一直很熟悉的Autodesk系列軟件。

如果需要做些光線模擬,這時候比如Mars光輝城市這種軟件就可以調用RTX顯卡的光追計算單元。

除了建模,還有照片的重新渲染。比如LightRoom新增的“AI去噪點”功能就動用了顯卡的AI計算單元。而且,NVIDIA的RTX顯卡就是快一些。應該是做了優化的。最友好的地方在於,我的30系顯卡也可以用。

可以看到我的RTX3060也就滿載幾秒鐘。

關於視頻剪輯,我也做過測試,當時是一個RTX3050的創意設計PC,導出4K分辨率的23分鐘視頻,對比發現用顯卡的導出速度快了3倍。

就目前而言,NVIDIA在Game Ready和Studio兩種驅動中沒有做太多區分,導致我這個Game Ready的用戶哪怕是有Studio需求,但是並沒有裝Studio驅動的慾望。我寧願多等會兒。

後續希望能給倆驅動做些區分。目前RTX顯卡是我們這種平民老百姓唯一能做高效AI計算的工具了,這種唯一性反映在了NVIDIA的股價上,從去年10月就瘋狂在漲。

說回產品和故事。對於筆記本電腦來說,MAX-Q技術已經是快淡忘的詞了,因爲20系之後就不再提這個東西了,核心原因是,功耗可以自由調控了。不再是之前直接傻乎乎的壓低功耗。

不過,MAX-Q在當時確實是好文明,降低30%功耗,頻率卻只降低一點。

所以,GTX1660ti MQ,RTX2060 MQ都成爲了時代的眼淚。

大家也看到了,40系顯卡的能耗比極高,所以對原來瘋狂堆疊散熱的遊戲本沒啥感覺,但是救了拯救者7000P,天選4這些輕薄但是性能釋放有限的機器。

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不再是性能和輕薄只能二選一,而是可以做到“我全都要”。

說實話,我很鼓勵我的表弟做一個“會AI的大學生”,站在科技浪潮之巔感受時代的劇變,真正參與到改變時代中去。成爲經歷者,而不是旁觀者。

NVIDIA的這個“40系大學生”有點意思,我覺得“做掌控AI的大學生”可能會更好記住。(笑哭)

後來,我給表弟推薦了5個筆記本電腦,就是這五個——

機械革命極光Pro(RTX4060 I7-12650H)

性價比CPU+主流遊戲顯卡RTX4060,就做出來一個很好的SKU。6299的日常價格買2K分辨率下高幀的RTX4060,性價比挺高了。

而且即使是老模具,由於40系顯卡的高能耗比也可以壓得住。

機械革命的極光Pro算是今年的低價爆款了。只要價格到位,就是好CPU,i7-12650H雖然在去年被嘲諷爲“i6”,但是其自身性能並不差,反而6個大核的設計對打遊戲來說是綽綽有餘。

對於預算緊張的同學,對CPU要求沒那麼高,但是對顯存要求高,比如跑AI或者剪輯4K分辨率的素材這種需求需要RTX4060的情況下,我建議考慮考慮這個極光Pro。

機械革命蛟龍16S(RTX4060 R7 7840)

如果覺得極光Pro是老模具,有點LOW,畢竟爲了性價比沒有更換模具和屏幕,直接換平臺。那就看看蛟龍16S唄,這個機器我測過,是機械革命爲數不多有設計感的機器,A面的LOGO處理很棒。

而且,RTX4060調教更爲激進,偶爾能到140W,基本都是在120W以上。

ROG槍神7Plus(RTX4070 I9-13980HX)


由於這個機器是我接觸的第一款40系筆記本電腦,當時給我震撼到了也是真的。大屏幕也代表大生產力,如果需要做更復雜的工程,比如精細化調試等,我建議考慮大屏幕的機器。所以我沒有推薦槍神7,而是槍神7Plus。

RTX4070雖然在4060和4080之間有些尷尬,但是是指遊戲性能,如果是爲AI做準備,RTX4070已經足夠絕大多數人使用了。當然前提是,你喜歡ROG這個品牌,願意爲其付出品牌價錢。

惠普暗影精靈9 Plus高能版 RTX4080 I9-13900HX


這個機器的性價比很高,在一線品牌裏面4080能做到這個價格屬於是比較實惠的了。RTX4080今年的牙膏大家也看到了擠出來很多,性能暴漲,如果預算在1.5W,但是屬於超級務實派,我覺得上RTX4080是可以的。暗影精靈9Plus利用老模具的優勢,愣是把RTX4080卡在了1.5W。


我很慶幸我的表弟對時代有清醒的認識。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類社會面臨着越來越多的挑戰,如環境污染、資源緊張、疾病防治等。這些挑戰需要AI技術發揮其獨特的優勢,爲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智能化的解決方案。

因此,時代的挑戰和需求不斷激發AI技術的創新能力,一同被刺激的還有對AI人才的需求。

一方面,時代的變革爲AI技術的發展提供了條件;另一方面,AI技術的發展也在反過來推動時代的進步。

比如8月15日訊飛做了他們星火大模型的V2.0升級;小米也放出小愛AI大模型的內測申請;360智腦也慢慢在完善功能。

這些都是看得到的進步,就目前友商沒有推出民用級AI計算卡的時間點,不得不承認NVIDIA的顯卡確實佔有了市場。

選擇RTX顯卡的筆記本就相當於有了一個“移動AI工作站”這纔是對大學生來說最大的意義——讓大學生可以“相對公平”的跟上時代的步伐。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