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友們大家好,我是長葛劉波。
說來慚愧,身爲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原好男兒,從求學到參加工作,每次出去外地玩都是把當地的博物館列爲首選項,可自己本省的博物館卻從未進去過(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在此不再點名)。而剛好趁着最近在鄭州參加面試,閒暇之餘逛了下我大河南博物院,纔有了這篇小文。目的無外乎有三:一是給黑盒弟弟們暑假提供一個外出遊玩的絕佳備選項,二是也想借此文記錄下自己的日常生活和盒友們分享,三是提供給盒友們一個領略中原文化、黃河文化、華夏文脈的窗口,讓更多朋友瞭解、認識最終能夠走進中原(這立意夠不夠高???)
本文共分四部分:寫在前邊,河南博物院發展歷史,主要藏品介紹,以及自己的一點點感悟。盒友們可以直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地方觀看。
河南博物院官方網站
一:寫在前邊
位置:河南博物院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農業路8號(最近的地鐵口是關虎屯,出地鐵口根據導航步行十分鐘即可)
主要特色:國家級博物館,館藏文物17萬餘件,以種類繁多、樣式精美的青銅器最爲突出(蓮鶴方壺/婦好鴞尊/雲紋銅禁等),中原文化之藝術寶庫。
逛館須知:1週二到週日開放(週一閉館!週一閉館!週一閉館!)2免費不免票(必須網上提前預約,現場刷身份證進入)3可存包,可選講解(電子講解自助30,人工講解100到280不等,白嫖就跟着講解員小姐姐蹭蹭就行了),可購買文創產品等
二:河南博物院發展史
官網有詳細的歷史介紹,我這裏簡單概括了下供盒友們參考:河南博物院最早追溯到1927年,由時任河南省政府主席的馮玉祥將軍指導創辦(建於河南開封)。十年後抗戰爆發,爲保護文物安全,省博將部分藏品運至漢口存於法租界(後轉運重慶由國民黨退守臺灣時帶走),部分藏品留在開封(淪陷後大部分鐵器銅器遺失)。1961年搬遷至鄭州。1991年經國家領導指示,由中央和省政府共同籌建新館。1997年將中原石刻藝術館與河南省博物館合併,正式成立河南博物院。
三:主要藏品介紹
噹噹噹當!來到本文的重要環節藏品介紹!
河南博物院鎮院之寶共有9件。因篇幅原因我主要介紹其中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藏品。
1、接受過義務教育的都知道—蓮鶴方壺
看圖片熟悉不?歷史課本上的!如果你沒印象那隻能說你是漏網之魚了。這也是此次參觀給我印象最深的藏品,當之無愧的國家寶藏。春秋時期(距今超過2500年前)所鑄盛酒器,工藝精湛(圓雕/細刻/焊接等),造型複雜精美。原本有一對(另一個存於故宮博物院),學者郭沫若定名爲“蓮鶴方壺”。
點評:“此壺全身均濃重奇詭之傳統花紋,予人以無名之壓迫,幾可窒息”“而在蓮瓣之中央復立一清新俊逸之白鶴,翔其雙翅,單其一足,微隙其喙作欲鳴之狀”“此鶴初突破上古時代之鴻蒙,正躊躇滿志,睥睨一切,踐踏傳統於其腳下,而欲作更高更遠之飛翔。此正春秋初年由殷周半神話時代脫出時,一切社會情形及精神文化之一如實表現”“蓋頂一鳥聳立,張翅欲飛,壺側雙龍旁顧,奪器欲出,壺底兩螭抗拒,躍躍欲試,全部格局,在龐然大器的附着上,有離心前進動向,最足象徵爭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時代精神”—郭沫若
2、中華第一笛—賈湖骨笛
看圖片就跟普通竹竿沒什麼區別,但它是一根八九千年前由丹頂鶴尺骨所製成的笛子!給我的震撼不亞於小時候從書上看到埃及金字塔,這可是真正的史前產物,象徵着中華民族由矇昧走向文明的珠穆朗瑪峯。骨笛可以吹奏出傳統的五聲或七聲樂曲,是我國目前出土年代最早的樂器。
點評:“它的出土,改寫了先秦音樂史乃至整部中國音樂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其研究成果在英國《自然》《古物》等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後,引起國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目前,這一成果已被銘刻在北京“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的顯要位置。”
3、武則天金簡
薄薄的一塊金片,上面刻着武則天投簡的起因(武則天晚年喜歡求仙問道,因此在嵩山投簡,期盼神仙能免除災禍)。據說是登封的一個農民上山採藥在嵩山石頭縫裏發現的,80年代有黑市出5萬想收,這哥們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斷然拒絕然後把金簡上繳國家(應該有錦旗吧咱也不懂)。
點評:“我國過去曾發現過帝王封禪祭祀祖國名山大川的玉簡和銀簡,但金簡的發現卻爲首次,它的發現爲了解唐代的歷史風貌和一代女皇武則天的生平提供了可靠的實物依據”“金簡上,只有短短63字。讀完63字,耗時不足30秒;讀懂63字,恐怕得窮其一生。”
4、中華第一劍—玉柄鐵劍
初見印象一般,鐵劍已經鏽蝕的不成形狀,像一根變異腐爛的胡蘿蔔。後來仔細看了資料才發現自己淺薄。鐵劍鑄於西周晚期(距今 2800年前),是我國出土最早的冶煉鐵,標誌着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跨越。
點評:“考古學將漫長的人類社會劃分爲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等三個階段,分別對應於歷史學上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三種社會形態。玉柄鐵劍玉柄、銅芯、鐵身,集昨天、今天、明天於一劍,它的發現,標誌着作爲社會生產力新代表的鐵器已經萌芽,預示着我國的青銅時代行將過去,宣告鐵器時代,也就是封建社會,即將來臨”
5、婦好鴞尊
這是一個貓頭鷹造型的商代酒器,兩隻爪子和尾巴形成三足之勢,通體鑄造線條明快簡潔,同時古樸自然,尤其是正面貓頭鷹臉型威嚴獰厲更是讓人印象深刻(反正我一看到貓頭鷹就想起只狼義父)。婦好是商代晚期君主武丁的妻子,33歲英年而亡。
點評:“就婦好鴞尊的造型、紋飾而言,它是婦好墓所出468件青銅器中的精品。它造型新穎,各部位紋飾和諧,頭部羽紋動感尤烈,予觀者以扶搖直上八萬裏的藝術感染力,無愧於戰神之美譽”“單就婦好鴞尊而言,它呈現出商文化刻意創新、追求完美的精神。而就婦好墓出土的青銅禮器、武器羣而言,它們是商代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體現,是“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的物質載體,是中國青銅時代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峯的物質證明”
四:逛博物館對於我個人的意義
第一是能切實提高歷史文化修養(修身)。我是個地地道道的工科生,年歲漸長後在日常生活中越覺到社科類知識的匱乏,讓自己有一種被時代車輪無情連帶着前進的感覺。當我到達人生路上某個節點的時候,我不希望自己是個只懂得理性邏輯而沒有感性積澱的人,更不希望回顧過往,連來時的方向都已漸漸模糊。當下我選擇有針對性的慢慢彌補社科類知識,而博物館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
第二是讓自己在浮躁的社會沉靜下來(養性)。互聯網時代獲取知識的效率太高太高,也會間接導致接納知識不夠系統,思考深度幾乎沒有。博物館就提供了一個相對安靜純粹的地方讓自己靜下心來,在琢磨每一件藏品的高超技藝還有它背後存在意義的同時,也能讓每個人梳理腦海中的知識脈絡和體系,這對於提升現代人的思考能力是一件幸事。
那麼親愛的盒友們,你們去過國內的印象深刻的博物館有哪些呢?歡迎留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