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Rock and Roll?
“Rock and Roll“第一次合併使用出現在1912年,一首名爲《The Camp Meeting Jubilee》的美國南部黑人聖歌之中,次年,Trixie Smith的歌《My Man Rocks Me》中也提到了“搖滾”一詞,不過此處的“Rock”是指性行爲,角度與上一首歌完全不同,不過,搖滾樂不是一個有機組織,它既是音樂的實踐也是社會的實踐,並沒有“發源地“,”創始人“這樣的說法。
提到搖滾樂,大家都會想到哪些歌手或者樂隊呢?是被稱爲搖滾鼻祖的查克·貝里(Chunk Berry),還是二十世紀搖滾文化的標誌性人物之一,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貓王) ,亦或者是那些極具代表性的樂隊:AC/DC,皇后樂隊,滾石樂隊,齊柏林飛艇呢?
Rock and Roll 手勢
如果追根溯源,瞭解到美國搖滾樂初期的發展,那麼就會發現,在這些光鮮亮麗的稱呼下面,有一段較爲黑暗的歷史。
搖滾樂的負面評價
一位教育心理學家對美國搖滾流行風潮進行了分析,其將粉絲的狂熱行爲稱爲“中世紀式的自發性狂熱,一個人發瘋了,其他人也就跟着發瘋了“
”如果我們再不阻擋這一波波的節奏麻醉,或是未來可能出現的相似狂潮,我們就只能眼睜睜看着包括自己在內的全體美國人跳着末世之舞走向滅亡“ - 米爾頓·布拉克(Milton Bracker),載《紐約時報》
於是,美國的老一輩音樂聽衆,美國資產階級人士對搖滾樂進行了大力批判,認爲它是“偷孩子的魔鬼“,放棄傳統價值觀,助長非禮與不敬,還附帶野蠻舞蹈以及傷風敗俗。而美國的青少年卻不這樣認爲,他們好似有一股天生的叛逆心理,帶着對搖滾樂的熱愛,隨着節奏肆意搖擺自己的身體,加入這段新舞蹈的狂潮之中。
”貓王“的標誌性舞蹈
搖滾樂的第一次受挫
1953年,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利堅合衆國總統。表面上的美國度過了經濟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已經重建了自己的生活秩序,學生重新迴歸於自己的學業之中,成年人們也在爲自己的事業與家庭奔波,但是,在這平穩的經濟發展的外表之下,暗流卻頻頻湧動。
美國全國大部分地區種族歧視,種族隔離現象依然十分嚴重,白人與黑人鮮有交集。
在那個時期,搖滾樂與青少年呈現出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搖滾樂是美國青少年文化發展的一大步,他們有大量的閒暇時間,也有錢,可以隨便花,自然而然地成爲了叛逆不良少年的典型,正如上文所言,老一輩人通常會質疑那些不良少年的行爲,而搖滾樂正在取代流行樂成爲最受全美青少年所喜愛的音樂,於是老一輩人又很快地將搖滾樂與青少年犯罪聯繫在了一起。
而點燃老一輩人,資產階級人士與美國青少年,搖滾樂導火索的作品,是一部叫做《黑板叢林》(Blackboard Jungle)的電影。
《黑板叢林》海報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一所不良高中生自己制定校內法律的故事,劇中有一位充滿理想主義的老師,也有許多麻煩的不良學生,片中有一幕場景展示到了一位學生試圖用匕首將老師趕出教室,但老師卻不願意放棄這些不良學生。
電影結束後,所播出的主題曲爲《晝夜搖滾》(Rock Around the Clock),其揭露的種種社會現象,徹底點燃了許多人對搖滾樂以及這類影視作品的不滿情緒,各種教職工團體,美國退伍軍人協會以及許多組織紛紛譴責這部電影,許多人氣急敗壞,當地州甚至禁止播放這部電影,好萊塢也曾報道,一個組織警告他們這是一部“反公立學校“的電影。
《晝夜搖滾》
而這部電影的主題曲《晝夜搖滾》也讓那些人倍加反感,當電影播完,這首歌被放出來的時候,許多年輕觀衆就站起來歡呼雀躍,肆意舞蹈,而以上種種事件,足以證明搖滾樂是一個非常危險的音樂了。
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商協會(ASCAP)與廣播音樂協會(BMI)之爭
20世紀40年代,唱片音樂的發行權仍然全權壟斷在ASCAP手裏,這個組織收取高額版稅,不久就與電臺分崩離析,電臺終於忍無可忍,成立了新的音樂許可公司:BMI。
ASCAP vs. BMI
ASCAP的壟斷醜惡嘴臉是扭曲的,少數族裔,身份低微的人通常得不到ASCAP的許可,而BMI成立之後,大批黑人節奏布魯斯音樂家、鄉村音樂家以及一些沒有名聲的搖滾歌手蜂擁而至,BMI的收益因此劇增,到1955年,BMI得以發放所有電臺八成的許可。
而由於BMI所許可的音樂許多都是節奏布魯斯,鄉村音樂,那麼也就與ASCAP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許多人對此進行抨擊,認爲BMI誤導聽衆喜歡上了窮人野蠻的音樂,並且聲稱如果結束BMI對音樂許可的控制,青少年還是會更喜歡高雅的古典樂。
社會批評家萬斯·帕卡德眼裏,美國人還是更偏愛純淨健康的文化,也就是ASCAP所許可的音樂,進而批評BMI的音樂充斥着猥瑣的歌詞,美國家庭普遍擔憂:搖滾樂就是毒藥。
爲了對抗BMI,ASCAP由國會中有關賄賂的聽證會得到啓示,引發了一系列賄賂醜聞
賄賂醜聞
ASCAP聲稱,BMI用非法手段賄賂電臺,使電臺播放他們的歌曲,可以說保守派對於BMI的控告簡直無中生有,但國會剛剛要宣佈舉辦聽證會,許多電臺就炒掉了許多有嫌疑的DJ,而有些DJ被傳喚作證,他們被要求認罪,然後拿好處費。許多證人都聲稱:要不是因爲賄賂,搖滾樂早就死掉了,他們希望奪回自己以往的權力,厭煩了與強大的搖滾樂競爭。
成功與失敗
由此聽證會可以引出兩個著名人物,艾倫·弗裏德(Alan Freed,以下簡稱AF),迪克·克拉克(Dick Clark,以下簡稱DC),他們都作爲這次賄賂調查的兩個主要目標,但他們的命運不盡相同。
Dick Clark
當賄賂醜聞來襲時,電臺讓AF簽署一個書面聲明來否認自己收到賄賂,可是他拒絕了,他覺那份聲明對他來說是一種侮辱,他不願意受到僱主的擺佈,於是,他被判違反紐約州的賄賂行爲法,接着,他的經濟狀況與事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也被拉進音樂界黑名單,蹲了監獄。
而DC的命運就不盡相同,他首先爲了聽證會花了大量時間去做準備,也同許多公司有經濟上的往來,同時,他也僱傭了一個統計學家去統計那些唱片的播放數,以證明自己的清白,隨後,DC擔任了《美國舞臺》節目主持人,邁克爾·傑克遜也曾在他的節目上演出。
賄賂事件的終結
委員會最終調查發現,總共有263000美金被支付給42個城市的207位廣播員,賄賂聽證會牽動了整個行業,國會修改了法律,使用賄賂手段從此被視爲非法,而國會調查委員還表示再也無法容忍搖滾樂,結果,一些DJ再也無法自主選擇唱片,只能播放上級所要求的,所謂的保守的,優美的音樂,自此,搖滾樂賄賂醜聞告一段落。
搖滾樂的馴化
不同於廣播電臺,電視對搖滾樂持包容態度,他們將其改造成被淨化過的,易於接受的但又被馴服的搖滾樂,這也導致了搖滾樂幾近消亡。
被淨化過的”貓王“在米爾頓·伯利秀
20世紀50年代對於搖滾樂來說是十分艱難的,賄賂醜聞對於搖滾樂的重大創傷,ASCAP拿回了音樂播放的壟斷權,老一輩人與資產階級人士也拿回了美國音樂文化的控制權。至1959年末,搖滾樂的人氣已然對主流音樂不能構成威脅,只有那些忠實歌迷纔會在留聲機上播放搖滾樂來聽。
這也就是搖滾樂發展初期的反叛歷程,它來得快,消亡的也很快,筆者最近在閱讀《搖滾!搖滾的前世今生》這本書,於是想把這段歷史介紹給大家,其背後包含的許多矛盾都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
最後,筆者整理了一份這本書裏所提到的搖滾樂的歌單,時間由舊至新,隨緣更新。
#盒友日常# #盒友雜談# #音樂# #搖滾# #孤獨搖滾# #搖滾樂搖滾#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