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貝索斯如何熬死對手,成就亞馬遜

即使你剛在亞馬遜海外淘上剁手了一個遊戲手柄,或是趁着Prime會員日囤了一年的零食。但你可能很難想象,如今這個市值萬億、雲遮霧繞的科技帝國,最初竟是從一個簡陋的車庫裏“搓”出來的,賣的還只是最“古老”的商品:書。

在1994年。那會大多數人還在用電話線吱呀吱呀地撥號上網,網上衝浪還是個新鮮詞。一個名叫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的華爾街精英,在一次分析互聯網增長趨勢時,猛地拍了下大腿——他看到了一個年增長2300%的恐怖賽道。

他立即就坐不住了。當即列了一張單子,上面寫了有20種可能適合在線銷售的商品。最終,他爲什麼選擇了書?這操作堪稱商業教科書級的精準打擊:第一,書的數量海了去了,任何一個線下書店都不可能擺全,但網絡可以,畢竟只是個書名數據;第二,書這玩意不容易壞,物流好搞,隨便扔;第三,當時圖書行業被幾家巨頭壟斷,利潤高,有操作空間。

因此說幹就幹。貝索斯毅然辭掉了華爾街的高薪工作,帶着老婆,開着老別克,一路向西奔往西雅圖。

至於爲什麼是西雅圖?因爲微軟的老巢在這,這裏碼農多,招人方便……還因爲那有一家巨大的圖書分銷倉庫,方便“進貨”。他創業的啓動資金,主要來自他爹媽——全力以父(母),投了24萬多美元,成爲了亞馬遜最早的“天使投資人”(後來這筆投資價值翻了幾億倍,算是最成功的“爹媽投”。)。

在1995年7月,一家名叫“Cadabra”的網站悄咪咪上線了。這名字取自魔法咒語“Abracadabra”。但很快,貝索斯的一個律師朋友聽錯了,以爲叫“Cadaver”(屍體)……一個企業叫這喫棗藥丸!果斷改名!於是,世界第一長河“Amazon”(亞馬遜)成了新名字,寓意着貝索斯未來的商業帝國規模將如亞馬遜河般浩瀚無邊。

他把公司就安在自己租的房子車庫裏。冬冷夏熱,門口還有個破爐子,每次啓動服務器集羣時都得關掉爐子,不然保險絲就得爆。最早的辦公室傢俱,是貝索斯從家得寶買來的木門,拿磚頭墊着當桌子用——這種“門桌”(Door Desk)文化,後來成了亞馬遜節儉的標誌,傳承至今。

網站上線第一週,訂單就來了,可他們的團隊毫無經驗。貝索斯趴在地上打包書本,因爲不熟練,整天搞得腰痠背痛。這時,一位早期員工帶來了革命性的工具——一個專門用來打包書本的工作臺。貝索斯當時就震驚了,彷彿看到了工業革命:“這太牛逼了!我們居然一小時內打包了20本書!”

早期的亞馬遜,用戶體驗堪稱“極客風”。沒有花裏胡哨的圖片(那會兒網速也加載不了),網頁上密密麻麻全是字。但貝索斯搞了兩個核武器級的功能,至今仍是電商的標配:

1. 用戶評論:讓買家自己來寫好評差評。這在當時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出版商和供應商都炸鍋了:“你特麼是賣書的,怎麼能讓用戶說這書不好呢?!”但貝索斯頭鐵,堅持認爲“幫助用戶做出更好的購買決策”纔是長期主義。

2. 一鍵下單:這簡直是“剁手黨”的“罪魁禍首”。申請了專利的一鍵下單,極大降低了支付門檻,讓衝動消費變得前所未有的簡單。

就這樣,這個車庫裏的“小作坊”,憑藉着無限的選擇、低廉的價格和超前的體驗,開始了它的野蠻生長。上線第一個月,書籍就賣到了美國所有50個州和全球45個國家。30天內,在沒有打任何廣告的情況下,周銷售額達到了2萬美元。

但貝索斯的野心,從來就不只是一個線上書店。他早早地就在給股東的第一封信裏埋下了伏筆:“我們的戰略是,先專注於一個具有巨大潛力的細分市場,在其中建立領導地位,然後快速地將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擴展到其他相關領域。”

換句話說:賣書,只是練級刷經驗。血條和藍條攢夠了,就要去挑戰整個商業世界的終極Boss。

但是,書賣得好,就能高枕無憂了?

回看90年代末。那時的互聯網,是一個瀰漫着“人傻、錢多、速來”氣息的瘋狂掘金時代。任何一個公司,只要名字裏帶個“.com”,股價就能像坐了火箭一樣躥升,根本不用管它賺不賺錢。所以,亞馬遜就在這股洪流中,它增長得快嗎?

那自然是快得嚇人!

亞馬遜在1997年上市時,它的IPO價格是18美元,上市首日就漲到了29.25美元,市值一下衝到了4.38億美元。但同時,它虧錢也虧得嚇人!因爲爲了擴張、建立倉儲、打響品牌,貝索斯把賺來的所有錢,甚至融來的巨資,全都又砸了回去。

這種“增長優先於盈利”的策略,在當時遭到了無數人的嘲諷和質疑。《巴倫週刊》甚至直接做了個封面,標題叫“亞馬遜.炸彈”(Amazon。bomb),斷言它遲早藥丸。分析師們痛心疾首:“貝索斯你到底會不會做生意?有這麼燒錢的嗎?”

面對這些噪音,貝索斯展現出了他作爲長期主義偏執狂的驚人定力。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來三年,和你同臺競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來七年,那麼可以和你競爭的人就很少了,因爲很少有公司願意做那麼長遠的打算。”

他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在下一盤大棋。這盤棋的核心,就是一個被稱爲“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的增長模型。

這個經典模型就是:

1. 起點:通過更低的價格和更豐富的選擇,吸引用戶。

2. 轉動:更好的體驗帶來更多的用戶流量,從而吸引第三方賣家入駐平臺。

3. 加速:第三方賣家的增多,進一步豐富了平臺的選擇,並分攤了固定成本(比如倉儲物流),使得平臺有能力提供更低的價格。

4. 飛起:更低的價格和更豐富的選擇,又反過來吸引更多用戶……如此循環往復。

這個飛輪在初始階段需要巨大的外力(燒錢)來推動,但一旦轉動起來,就會依靠自身的慣性越來越快,最終形成競爭對手無法逾越的護城河。

爲了推動這個飛輪,貝索斯做了幾件在當時看來是“自殘”的狠活:

第一,瘋狂擴張。 1998年,亞馬遜開始賣CD和DVD;1999年,賣玩具、電子產品、工具……甚至廚房水槽!它不再是一家網絡書店,它要成爲“The Everything Store”(萬物商店)。每一次擴張都伴隨着鉅虧,但每一次都帶來了新的用戶和增長。

第二,自建物流。早期亞馬遜的物流體驗就是個災難,依賴的第三方配送總是出問題。貝索斯怒了,決定砸重金自建倉儲物流體系。這又是一個投入無底洞,但長期看,它讓亞馬遜逐漸掌控了用戶體驗的最後一公里,爲日後碾壓所有電商對手埋下了最重的伏筆。

第三,擁抱第三方賣家。這步棋最騷。按理說,平臺自己賣貨,和第三方賣家是競爭關係。但亞馬遜想通了,與其100%自己賣,不如開放平臺,收“過路費”(佣金),讓賣家們來幫自己豐富SKU,做大生態。於是,Marketplace(第三方 marketplace)誕生了,如今已成爲亞馬遜平臺上銷售佔比超過一半的絕對主力。

就在貝索斯拼命推飛輪的時候,2000年,互聯網泡沫啪的一聲,碎了。

無數“.com”明星公司股價崩盤,瞬間灰飛煙滅。納斯達克指數暴跌,市場一片哀嚎。亞馬遜的股價也從最高點暴跌了90%以上,一度瀕臨現金斷裂的邊緣。那是亞馬遜最黑暗的時期,所有人都在等着看這個“燒錢大王”的笑話。

然而,泡沫擠掉的是水分,留下的是真金。亞馬遜因爲其真實的業務增長(儘管虧損)和堅實的用戶基礎,成爲了泡沫破裂後少數存活下來的巨頭之一。它挺過來了!

經過煉獄的洗禮,它開始真正顯現出它的威力。成本被嚴格控制,規模效應開始顯現,跨品類的協同作用爆發。2001年第四季度,在瘋狂燒錢六年後,亞馬遜首次實現了微盈利——淨利潤500萬美元。消息一出,舉世震驚。

人們終於開始明白,那個在西雅圖車庫裏誕生的夢想,並非癡人說夢。一隻商業世界的巨獸,已經完成了它的幼年期成長,睜開了睥睨世界的雙眼。

而它的下一次進化,將完全跳出“賣貨”的範疇,蛻變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技怪物。

挺過了生死劫,歷史的飛輪也開始嘎吱嘎吱地轉起來了,按說該消停會兒了吧?

貝索斯:不,纔剛剛熱了個身呢。

21世紀初,亞馬遜的工程師們被自己快速擴張的業務搞得痛不欲生。每次開發新功能、搞大促銷(比如黑色星期五),都需要搭建和維護一大堆服務器基礎設施。這過程又慢又貴,而且大部分服務器在平時流量低峯期都閒着,純屬浪費。

貝索斯和他收下的技術大牛們一琢磨:咱這內部IT能力都被逼得這麼強了,就不能把它打包成一個產品?賣給其他那些同樣被IT基礎設施折磨的公司?

說幹就幹。2006年,亞馬遜正式推出了AWS(Amazon Web Services)。它提供的核心服務很簡單:計算能力(EC2)和存儲空間(S3)。你可以像用水用電一樣,按需購買,用了多少付多少錢。

現在你看這模式平平無奇,雲服務遍地都是。但在當時,這簡直是石破天驚!絕大多數公司還沉浸在自建機房、自維護服務器的苦海里。AWS的出現,相當於給所有想搞互聯網創業的人發了一把“神兵利器”:你不需要再前期投入巨資買服務器了,不需要養龐大的運維團隊了,你只需要專注於你的代碼和業務,基礎設施的髒活累活,亞馬遜給你包了!

這就好比,以前你自己想發電才能用上電燈,現在國家給你建好了電網,你插上插頭就能用。AWS,就是互聯網世界的“國家電網”。

最開始,沒人看好這業務,覺得亞馬遜“不務正業”。但貝索斯力排衆議,持續投入。結果AWS迅速成爲了全球無數初創公司和大型企業的首選,Netflix、Airbnb等巨頭都是它的客戶。它不僅爲亞馬遜帶來了極其豐厚的利潤(貢獻了公司超過一半的運營利潤),更可怕的是,它讓全球互聯網的底層,都運行在了亞馬遜的基礎設施之上。這是一條又寬又深的護城河。

電商的飛輪在轉,雲服務也在搞,但貝索斯始終沒忘記自己的老本行:書。

2007年,在喬布斯發佈了第一代iPhone,重新定義了手機的同一年,貝索斯在紐約發佈了第一代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和iPhone的炫酷多功能不同,Kindle極其“專注”甚至“偏執”:它只有一個核心功能——模擬紙質書的閱讀體驗。

爲什麼是電子墨水屏?爲什麼不能刷網頁玩遊戲?因爲貝索斯要殺死的,不是iPad或其他平板,而是“紙質書”本身。他的邏輯是:要讓人們隨時隨地、衝動性地購買和閱讀書籍。紙質書做不到,但一個能裝下整個圖書館、還能一鍵下單買新書的設備可以。

“書”是亞馬遜的根,Kindle就是要讓這個根在數字時代扎得更深。它不僅僅是一個硬件,更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閉環:硬件+內容(Kindle Store)+服務。通過Kindle,亞馬遜牢牢掌控了數字閱讀的發行渠道,傳統出版社被徹底管道化。

Kindle的成功,證明了亞馬遜不僅能賣別人的東西,還能創造自己的硬件,並以此爲核心構建服務生態。這套“軟硬結合”的打法,爲後來 Echo 智能音箱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前面說了,亞馬遜的配送服務那會還是有問題的,所以就會像快遞一樣有不小的競爭,因此在2005年時,亞馬遜推出的Prime會員服務。最初的想法簡單粗暴:一年交79美元(後來漲了),即可享受全年無限次免費兩日送達服務。

在當時,這又是一個被分析師罵成狗的“敗家”項目。運費是電商最大的成本之一,你這免費送,還不得虧到姥姥家?

但貝索斯看到的,根本不是運費那點小錢。他是在買用戶的“忠誠度”和“消費習慣”。一個用戶一旦買了Prime,心理就發生了變化:“我已經付了年費了,不多買點豈不是虧了?” 於是,他買東西會優先選擇亞馬遜,甚至本來不想買的東西,爲了“賺回運費”也可能順手買了。

Prime會員的年度消費額,遠超非會員。它用一筆預付費,鎖定了一個用戶一整年的高頻消費,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粘性和遷移成本。

後來,Prime的服務範圍瘋狂擴張,變成了一個超級大禮包:免費快遞只是基礎,還捆綁了Prime Video(流媒體視頻)、Prime Music(音樂)、Prime Reading(電子書)、雲存儲等等等等。你買的已經不是一個快遞服務,而是一個通往亞馬遜數字生態世界的通行證。

AWS、Kindle、Prime,這三枚核彈,分別從基礎設施(B端)、消費硬件(C端)、用戶忠誠度(生態)三個維度,構建起一個幾乎無懈可擊的商業帝國。亞馬遜不再是那個賣書的網站,它成了水電煤一樣的互聯網底層服務商,成了深入你我生活的娛樂內容提供商,成了一個讓你習慣了就再也離不開的超級平臺。

進入2010年後,亞馬遜的帝國版圖已經清晰得令人窒息。但掌舵人貝索斯,這個被形容爲“擁有達爾文式冷酷無情”的領導者,絲毫沒有停下腳步的意思。帝國的戰車,轟隆隆地開向了幾個全新的、更震撼的維度。

如果說AWS是挖金礦時賣鏟子的,那亞馬遜現在要親自下場挖最大的一座金礦:人工智能。

2014年,一款看起來像黑色保溫杯的設備——Amazon Echo——橫空出世。它的核心,是內置的智能語音助手Alexa。

這步棋走得極其超前。當時,智能手機大戰正酣,蘋果和谷歌圍繞觸摸屏打得不可開交。亞馬遜另闢蹊徑,認爲下一個計算平臺將是“無處不在的語音”。Echo不需要屏幕,你只需要動動嘴,就能問天氣、設鬧鐘、放音樂、控制智能家居。

背後是貝索斯經典的長期主義邏輯:佔領用戶的家庭場景。手機你可能會帶出門,但Echo會一直呆在你家的客廳、廚房、臥室。它將成爲智能家居的樞紐,成爲用戶獲取信息和服務的新入口。

爲了推廣Alexa,亞馬遜再次祭出“硬件補貼”大法,幾乎以成本價銷售Echo。它要的不是硬件利潤,而是用戶和數據。很快,Alexa生態蓬勃發展,吸引了無數開發者爲其開發技能(Skills)。雖然如今面臨谷歌助手和Siri的激烈競爭,但亞馬遜憑藉先發優勢和開放生態,牢牢佔據了智能音箱市場的頭把交椅。

這背後,是AWS提供的龐大算力支持,以及對AI和機器學習技術的鉅額投入。AI,不再是炫技,而是深度融入其推薦算法、物流優化、雲服務等所有業務的血液之中。

2017年,亞馬遜以137億美元的天價收購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這筆收購震驚全球。它傳遞出一個再明確不過的信號:亞馬遜要大規模入侵線下零售了。

通過收購,亞馬遜瞬間獲得了數百家位於富人區的高端線下網點、成熟的生鮮供應鏈和一批中產及以上客戶。它迅速將Prime會員體系與全食超市整合,提供會員專享折扣,線上線下一盤棋。

但這只是冰山一角。亞馬遜真正的野心,是構建一個人類商業史上最高效、最恐怖的物流網絡。

FBA(Fulfillment by Amazon):讓賣家把貨提前存到亞馬遜的倉庫,後續的打包、配送、客服全部由亞馬遜搞定。這進一步捆綁了第三方賣家,並讓亞馬遜的倉庫變成了數據金礦。

自建貨運機隊、貨車車隊:減少對UPS、FedEx的依賴。

最後一公里配送:推出“Amazon Flex”衆包配送(讓普通人用自己的車送快遞),甚至測試無人機配送(Prime Air)和無人送貨車(Scout)。

它的目標簡單而明確:將物流成本從支出變爲利潤中心,並將“當日達”甚至“小時達”變爲標準配置,徹底摧毀線下零售最後的“即時性”優勢,畢竟我手機下單和我出去花費的時間差不多了,那我幹嘛出去親自買呢。

有了Prime會員,就得往裏面塞東西留住用戶。於是,亞馬遜殺入了內容製作領域。

Amazon Studios(亞馬遜影業)從最初收購小衆藝術片,迅速成長爲好萊塢不可忽視的力量。它投入巨資製作《指環王:力量之戒》、《時光之輪》、《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等大劇,目標直指Netflix和迪士尼+。

這不僅是流量戰爭,更是數據戰爭。通過分析用戶的觀看數據,亞馬遜能更精準地投資內容,反過來再用獨家優質內容吸引和留住Prime會員,形成又一個內容飛輪。

但在2021年7月5日,傑夫·貝索斯正式卸任亞馬遜CEO,將權杖交給了安迪·賈西(Andy Jassy)——AWS業務的締造者和領導者。

這一交接班標誌着亞馬遜的“創世紀”時代結束,進入了以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爲絕對核心的“新紀元”。賈西的上任,意味着AWS的戰略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卸任後的貝索斯並未閒下來,他專注於自己的藍色起源(Blue Origin)太空公司,繼續追逐他的星辰大海夢想。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