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刚在亚马逊海外淘上剁手了一个游戏手柄,或是趁着Prime会员日囤了一年的零食。但你可能很难想象,如今这个市值万亿、云遮雾绕的科技帝国,最初竟是从一个简陋的车库里“搓”出来的,卖的还只是最“古老”的商品:书。
在1994年。那会大多数人还在用电话线吱呀吱呀地拨号上网,网上冲浪还是个新鲜词。一个名叫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的华尔街精英,在一次分析互联网增长趋势时,猛地拍了下大腿——他看到了一个年增长2300%的恐怖赛道。
他立即就坐不住了。当即列了一张单子,上面写了有20种可能适合在线销售的商品。最终,他为什么选择了书?这操作堪称商业教科书级的精准打击:第一,书的数量海了去了,任何一个线下书店都不可能摆全,但网络可以,毕竟只是个书名数据;第二,书这玩意不容易坏,物流好搞,随便扔;第三,当时图书行业被几家巨头垄断,利润高,有操作空间。
因此说干就干。贝索斯毅然辞掉了华尔街的高薪工作,带着老婆,开着老别克,一路向西奔往西雅图。
至于为什么是西雅图?因为微软的老巢在这,这里码农多,招人方便……还因为那有一家巨大的图书分销仓库,方便“进货”。他创业的启动资金,主要来自他爹妈——全力以父(母),投了24万多美元,成为了亚马逊最早的“天使投资人”(后来这笔投资价值翻了几亿倍,算是最成功的“爹妈投”。)。
在1995年7月,一家名叫“Cadabra”的网站悄咪咪上线了。这名字取自魔法咒语“Abracadabra”。但很快,贝索斯的一个律师朋友听错了,以为叫“Cadaver”(尸体)……一个企业叫这吃枣药丸!果断改名!于是,世界第一长河“Amazon”(亚马逊)成了新名字,寓意着贝索斯未来的商业帝国规模将如亚马逊河般浩瀚无边。
他把公司就安在自己租的房子车库里。冬冷夏热,门口还有个破炉子,每次启动服务器集群时都得关掉炉子,不然保险丝就得爆。最早的办公室家具,是贝索斯从家得宝买来的木门,拿砖头垫着当桌子用——这种“门桌”(Door Desk)文化,后来成了亚马逊节俭的标志,传承至今。
网站上线第一周,订单就来了,可他们的团队毫无经验。贝索斯趴在地上打包书本,因为不熟练,整天搞得腰酸背痛。这时,一位早期员工带来了革命性的工具——一个专门用来打包书本的工作台。贝索斯当时就震惊了,仿佛看到了工业革命:“这太牛逼了!我们居然一小时内打包了20本书!”
早期的亚马逊,用户体验堪称“极客风”。没有花里胡哨的图片(那会儿网速也加载不了),网页上密密麻麻全是字。但贝索斯搞了两个核武器级的功能,至今仍是电商的标配:
1. 用户评论:让买家自己来写好评差评。这在当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出版商和供应商都炸锅了:“你特么是卖书的,怎么能让用户说这书不好呢?!”但贝索斯头铁,坚持认为“帮助用户做出更好的购买决策”才是长期主义。
2. 一键下单:这简直是“剁手党”的“罪魁祸首”。申请了专利的一键下单,极大降低了支付门槛,让冲动消费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
就这样,这个车库里的“小作坊”,凭借着无限的选择、低廉的价格和超前的体验,开始了它的野蛮生长。上线第一个月,书籍就卖到了美国所有50个州和全球45个国家。30天内,在没有打任何广告的情况下,周销售额达到了2万美元。
但贝索斯的野心,从来就不只是一个线上书店。他早早地就在给股东的第一封信里埋下了伏笔:“我们的战略是,先专注于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细分市场,在其中建立领导地位,然后快速地将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
换句话说:卖书,只是练级刷经验。血条和蓝条攒够了,就要去挑战整个商业世界的终极Boss。
但是,书卖得好,就能高枕无忧了?
回看90年代末。那时的互联网,是一个弥漫着“人傻、钱多、速来”气息的疯狂掘金时代。任何一个公司,只要名字里带个“.com”,股价就能像坐了火箭一样蹿升,根本不用管它赚不赚钱。所以,亚马逊就在这股洪流中,它增长得快吗?
那自然是快得吓人!
亚马逊在1997年上市时,它的IPO价格是18美元,上市首日就涨到了29.25美元,市值一下冲到了4.38亿美元。但同时,它亏钱也亏得吓人!因为为了扩张、建立仓储、打响品牌,贝索斯把赚来的所有钱,甚至融来的巨资,全都又砸了回去。
这种“增长优先于盈利”的策略,在当时遭到了无数人的嘲讽和质疑。《巴伦周刊》甚至直接做了个封面,标题叫“亚马逊.炸弹”(Amazon。bomb),断言它迟早药丸。分析师们痛心疾首:“贝索斯你到底会不会做生意?有这么烧钱的吗?”
面对这些噪音,贝索斯展现出了他作为长期主义偏执狂的惊人定力。他有一句名言:“如果你做一件事,把眼光放到未来三年,和你同台竞技的人很多;但如果你的目光能放到未来七年,那么可以和你竞争的人就很少了,因为很少有公司愿意做那么长远的打算。”
他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他在下一盘大棋。这盘棋的核心,就是一个被称为“飞轮效应”(Flywheel Effect)的增长模型。
这个经典模型就是:
1. 起点:通过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选择,吸引用户。
2. 转动:更好的体验带来更多的用户流量,从而吸引第三方卖家入驻平台。
3. 加速:第三方卖家的增多,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的选择,并分摊了固定成本(比如仓储物流),使得平台有能力提供更低的价格。
4. 飞起:更低的价格和更丰富的选择,又反过来吸引更多用户……如此循环往复。
这个飞轮在初始阶段需要巨大的外力(烧钱)来推动,但一旦转动起来,就会依靠自身的惯性越来越快,最终形成竞争对手无法逾越的护城河。
为了推动这个飞轮,贝索斯做了几件在当时看来是“自残”的狠活:
第一,疯狂扩张。 1998年,亚马逊开始卖CD和DVD;1999年,卖玩具、电子产品、工具……甚至厨房水槽!它不再是一家网络书店,它要成为“The Everything Store”(万物商店)。每一次扩张都伴随着巨亏,但每一次都带来了新的用户和增长。
第二,自建物流。早期亚马逊的物流体验就是个灾难,依赖的第三方配送总是出问题。贝索斯怒了,决定砸重金自建仓储物流体系。这又是一个投入无底洞,但长期看,它让亚马逊逐渐掌控了用户体验的最后一公里,为日后碾压所有电商对手埋下了最重的伏笔。
第三,拥抱第三方卖家。这步棋最骚。按理说,平台自己卖货,和第三方卖家是竞争关系。但亚马逊想通了,与其100%自己卖,不如开放平台,收“过路费”(佣金),让卖家们来帮自己丰富SKU,做大生态。于是,Marketplace(第三方 marketplace)诞生了,如今已成为亚马逊平台上销售占比超过一半的绝对主力。
就在贝索斯拼命推飞轮的时候,2000年,互联网泡沫啪的一声,碎了。
无数“.com”明星公司股价崩盘,瞬间灰飞烟灭。纳斯达克指数暴跌,市场一片哀嚎。亚马逊的股价也从最高点暴跌了90%以上,一度濒临现金断裂的边缘。那是亚马逊最黑暗的时期,所有人都在等着看这个“烧钱大王”的笑话。
然而,泡沫挤掉的是水分,留下的是真金。亚马逊因为其真实的业务增长(尽管亏损)和坚实的用户基础,成为了泡沫破裂后少数存活下来的巨头之一。它挺过来了!
经过炼狱的洗礼,它开始真正显现出它的威力。成本被严格控制,规模效应开始显现,跨品类的协同作用爆发。2001年第四季度,在疯狂烧钱六年后,亚马逊首次实现了微盈利——净利润500万美元。消息一出,举世震惊。
人们终于开始明白,那个在西雅图车库里诞生的梦想,并非痴人说梦。一只商业世界的巨兽,已经完成了它的幼年期成长,睁开了睥睨世界的双眼。
而它的下一次进化,将完全跳出“卖货”的范畴,蜕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怪物。
挺过了生死劫,历史的飞轮也开始嘎吱嘎吱地转起来了,按说该消停会儿了吧?
贝索斯:不,才刚刚热了个身呢。
21世纪初,亚马逊的工程师们被自己快速扩张的业务搞得痛不欲生。每次开发新功能、搞大促销(比如黑色星期五),都需要搭建和维护一大堆服务器基础设施。这过程又慢又贵,而且大部分服务器在平时流量低峰期都闲着,纯属浪费。
贝索斯和他收下的技术大牛们一琢磨:咱这内部IT能力都被逼得这么强了,就不能把它打包成一个产品?卖给其他那些同样被IT基础设施折磨的公司?
说干就干。2006年,亚马逊正式推出了AWS(Amazon Web Services)。它提供的核心服务很简单:计算能力(EC2)和存储空间(S3)。你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按需购买,用了多少付多少钱。
现在你看这模式平平无奇,云服务遍地都是。但在当时,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绝大多数公司还沉浸在自建机房、自维护服务器的苦海里。AWS的出现,相当于给所有想搞互联网创业的人发了一把“神兵利器”:你不需要再前期投入巨资买服务器了,不需要养庞大的运维团队了,你只需要专注于你的代码和业务,基础设施的脏活累活,亚马逊给你包了!
这就好比,以前你自己想发电才能用上电灯,现在国家给你建好了电网,你插上插头就能用。AWS,就是互联网世界的“国家电网”。
最开始,没人看好这业务,觉得亚马逊“不务正业”。但贝索斯力排众议,持续投入。结果AWS迅速成为了全球无数初创公司和大型企业的首选,Netflix、Airbnb等巨头都是它的客户。它不仅为亚马逊带来了极其丰厚的利润(贡献了公司超过一半的运营利润),更可怕的是,它让全球互联网的底层,都运行在了亚马逊的基础设施之上。这是一条又宽又深的护城河。
电商的飞轮在转,云服务也在搞,但贝索斯始终没忘记自己的老本行:书。
2007年,在乔布斯发布了第一代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的同一年,贝索斯在纽约发布了第一代Kindle电子书阅读器。和iPhone的炫酷多功能不同,Kindle极其“专注”甚至“偏执”:它只有一个核心功能——模拟纸质书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是电子墨水屏?为什么不能刷网页玩游戏?因为贝索斯要杀死的,不是iPad或其他平板,而是“纸质书”本身。他的逻辑是:要让人们随时随地、冲动性地购买和阅读书籍。纸质书做不到,但一个能装下整个图书馆、还能一键下单买新书的设备可以。
“书”是亚马逊的根,Kindle就是要让这个根在数字时代扎得更深。它不仅仅是一个硬件,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硬件+内容(Kindle Store)+服务。通过Kindle,亚马逊牢牢掌控了数字阅读的发行渠道,传统出版社被彻底管道化。
Kindle的成功,证明了亚马逊不仅能卖别人的东西,还能创造自己的硬件,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服务生态。这套“软硬结合”的打法,为后来 Echo 智能音箱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前面说了,亚马逊的配送服务那会还是有问题的,所以就会像快递一样有不小的竞争,因此在2005年时,亚马逊推出的Prime会员服务。最初的想法简单粗暴:一年交79美元(后来涨了),即可享受全年无限次免费两日送达服务。
在当时,这又是一个被分析师骂成狗的“败家”项目。运费是电商最大的成本之一,你这免费送,还不得亏到姥姥家?
但贝索斯看到的,根本不是运费那点小钱。他是在买用户的“忠诚度”和“消费习惯”。一个用户一旦买了Prime,心理就发生了变化:“我已经付了年费了,不多买点岂不是亏了?” 于是,他买东西会优先选择亚马逊,甚至本来不想买的东西,为了“赚回运费”也可能顺手买了。
Prime会员的年度消费额,远超非会员。它用一笔预付费,锁定了一个用户一整年的高频消费,极大地提高了用户粘性和迁移成本。
后来,Prime的服务范围疯狂扩张,变成了一个超级大礼包:免费快递只是基础,还捆绑了Prime Video(流媒体视频)、Prime Music(音乐)、Prime Reading(电子书)、云存储等等等等。你买的已经不是一个快递服务,而是一个通往亚马逊数字生态世界的通行证。
AWS、Kindle、Prime,这三枚核弹,分别从基础设施(B端)、消费硬件(C端)、用户忠诚度(生态)三个维度,构建起一个几乎无懈可击的商业帝国。亚马逊不再是那个卖书的网站,它成了水电煤一样的互联网底层服务商,成了深入你我生活的娱乐内容提供商,成了一个让你习惯了就再也离不开的超级平台。
进入2010年后,亚马逊的帝国版图已经清晰得令人窒息。但掌舵人贝索斯,这个被形容为“拥有达尔文式冷酷无情”的领导者,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的意思。帝国的战车,轰隆隆地开向了几个全新的、更震撼的维度。
如果说AWS是挖金矿时卖铲子的,那亚马逊现在要亲自下场挖最大的一座金矿:人工智能。
2014年,一款看起来像黑色保温杯的设备——Amazon Echo——横空出世。它的核心,是内置的智能语音助手Alexa。
这步棋走得极其超前。当时,智能手机大战正酣,苹果和谷歌围绕触摸屏打得不可开交。亚马逊另辟蹊径,认为下一个计算平台将是“无处不在的语音”。Echo不需要屏幕,你只需要动动嘴,就能问天气、设闹钟、放音乐、控制智能家居。
背后是贝索斯经典的长期主义逻辑:占领用户的家庭场景。手机你可能会带出门,但Echo会一直呆在你家的客厅、厨房、卧室。它将成为智能家居的枢纽,成为用户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新入口。
为了推广Alexa,亚马逊再次祭出“硬件补贴”大法,几乎以成本价销售Echo。它要的不是硬件利润,而是用户和数据。很快,Alexa生态蓬勃发展,吸引了无数开发者为其开发技能(Skills)。虽然如今面临谷歌助手和Siri的激烈竞争,但亚马逊凭借先发优势和开放生态,牢牢占据了智能音箱市场的头把交椅。
这背后,是AWS提供的庞大算力支持,以及对AI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巨额投入。AI,不再是炫技,而是深度融入其推荐算法、物流优化、云服务等所有业务的血液之中。
2017年,亚马逊以137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这笔收购震惊全球。它传递出一个再明确不过的信号:亚马逊要大规模入侵线下零售了。
通过收购,亚马逊瞬间获得了数百家位于富人区的高端线下网点、成熟的生鲜供应链和一批中产及以上客户。它迅速将Prime会员体系与全食超市整合,提供会员专享折扣,线上线下一盘棋。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亚马逊真正的野心,是构建一个人类商业史上最高效、最恐怖的物流网络。
FBA(Fulfillment by Amazon):让卖家把货提前存到亚马逊的仓库,后续的打包、配送、客服全部由亚马逊搞定。这进一步捆绑了第三方卖家,并让亚马逊的仓库变成了数据金矿。
自建货运机队、货车车队:减少对UPS、FedEx的依赖。
最后一公里配送:推出“Amazon Flex”众包配送(让普通人用自己的车送快递),甚至测试无人机配送(Prime Air)和无人送货车(Scout)。
它的目标简单而明确:将物流成本从支出变为利润中心,并将“当日达”甚至“小时达”变为标准配置,彻底摧毁线下零售最后的“即时性”优势,毕竟我手机下单和我出去花费的时间差不多了,那我干嘛出去亲自买呢。
有了Prime会员,就得往里面塞东西留住用户。于是,亚马逊杀入了内容制作领域。
Amazon Studios(亚马逊影业)从最初收购小众艺术片,迅速成长为好莱坞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投入巨资制作《指环王:力量之戒》、《时光之轮》、《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等大剧,目标直指Netflix和迪士尼+。
这不仅是流量战争,更是数据战争。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数据,亚马逊能更精准地投资内容,反过来再用独家优质内容吸引和留住Prime会员,形成又一个内容飞轮。
但在2021年7月5日,杰夫·贝索斯正式卸任亚马逊CEO,将权杖交给了安迪·贾西(Andy Jassy)——AWS业务的缔造者和领导者。
这一交接班标志着亚马逊的“创世纪”时代结束,进入了以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为绝对核心的“新纪元”。贾西的上任,意味着AWS的战略地位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卸任后的贝索斯并未闲下来,他专注于自己的蓝色起源(Blue Origin)太空公司,继续追逐他的星辰大海梦想。
![]()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