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陰影”
觀前提示:本文無跳臉高能,請放心觀看
沒被鬼圖嚇到過的衝浪生涯是不完整的。
有時,它們會僞裝成一張不明所以的靜態圖片,你要順着提示尋找其中的細節——可就在你聚精會神盯着屏幕時,一張巨大鬼臉突然出現,讓你明白這其實是一張惡意滿滿的恐怖動圖;有時候,它們又會以長圖形態出現,用前面的平淡讓人感到厭煩——可一旦猛地滑到最下方,鬼圖便會懲罰每一個心急的瀏覽者。
類似的經典橋段,已經讓大夥有了PTSD,什麼搖擺的椅子、山間的小屋、有些難度的迷宮遊戲……看到這些前搖就足以觸發蜘蛛感應,當場炸毛開始哈氣。
而在如此多跳臉殺中,知名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恐怕要數“吊橋女鬼”。
無需我過多介紹,單純把這張圖片的前半部分放上來,就足以讓不少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陰影。
![]()
對那些非常幸運的,從未被這張圖片嚇到過的朋友來說,這吊橋可能平平無奇——但前面也說過了,這只是整張圖片的前半部分。在完整版的圖片中,這張吊橋的前半部分被180度翻轉,並拼接到了另一頭,而在盡頭等着你的,就是一張相當具有衝擊力的鬼臉。
爲避免嚇到各位,這裏就不放原圖了(絕不是我不敢去截圖)。
新派跳臉:哇襖
一般來說,這類超長圖利用的都是人們瀏覽網頁時的習慣,利用一張圖片達成跳臉殺的效果。早先,這類圖片往往是在論壇及貼吧等平臺流行,瀏覽時的順序都是自上而下,如果插入一張長圖,想要繼續瀏覽就必須繼續下滑。而這張吊橋上下對稱的結構,也給人一種穩定的心理暗示,讓人誤以爲下半段與上半段內容一樣。因此,第一次看到這張圖的網友,往往會在放鬆戒備的情況下被最下方的女鬼圖片嚇到,並對整張吊橋圖片產生心理陰影。
這類超長圖其實不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出現中給網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多年過去,各種不同的變種也一步步產生——在早期的改編中,同樣的吊橋,滑到最下面發現是林正英,他幫你把女鬼收走了;到了最近的改編中,滑到最下面就成了圓頭耄耋在哈氣,比女鬼還嚇人。
後續的變種,往往也和超長圖有關。比如,在許多視頻的評論區裏,你會看到各種田一鳴抽象表情跳臉,它們也是超長圖——不點開的話,只有圖片最中央的純色,或其他能夠吸引你點進去的圖案。可一旦點開,田一鳴的抽象表情就直接撲到你臉上了。
![]()
這應該不算鬼圖……吧
如今,人們面對這類超長圖跳臉殺,已經從最初的被動恐懼轉變爲主動整活,讓這類“惡搞”稍顯溫和。只不過,這些堪稱抽象的新活,始終無法消除原圖所帶來的那股骨子裏的惡寒。
原圖那純粹質樸的驚悚,實在叫人過目難忘。
但時過境遷,當網友們見識的嚇人手法越來越多、恐怖閾值愈發提高後,再回過頭去直面那些曾經的恐懼,關注的焦點就完全不同了。
“吊橋女鬼”的跳臉殺形態,已經不再稀奇。稀奇的,其實是它本身——這張經典的恐怖圖片,究竟是從何而來的?作爲失傳媒體的一員,人們對其的探索欲遠遠大於恐懼。於是,便有了長達數年,並最終在前幾天真相大白的,對吊橋女鬼來源的探索。
最早的系統性探索在2021年,由一個名爲Theつぶろ的日本頻道進行,該頻道經常深入挖掘並介紹網絡上流傳的都市傳說,在他們的網站上能看到各種奇奇怪怪的東西,而同時流傳在中文互聯網與日文互聯網上的“吊橋女鬼”,正是其中之一。
![]()
在Theつぶろ的視頻與文章中,最先探索出的便是吊橋圖片的來源。它來自一位日本攝影師的個人網站“Let’s Stitch!”,原名爲“眩暈”。而吊橋視角如此之長,正是因爲這位攝影師在網站上上傳了不少全景照片,其中便包括這座吊橋。
![]()
關於女鬼的照片,Theつぶろ的文章中也提及了三個不同版本,但無論哪個版本,看上去都是經過處理過的圖片,其來源依舊是個謎。於是,Theつぶろ的探索在此終止,更多未知內容需交於後人探求。
對失傳媒體的搜尋,從來都是個值得無數人蔘與的大事件,這次也不例外——那些接觸過“吊橋女鬼”圖片的國內網友們,也都加入其中。
2023年,在B站UP主“LenaRaine”的專欄中,他結合Theつぶろ對鬼圖的分析,對水印等細節要素做出瞭如下的判斷:女鬼圖片的最初來源是中文互聯網。此外,他也對女鬼素材進行了新的猜想——這張圖片可能是大頭貼,也可能來自《山村老屍》這部電影。

而後,接力棒傳到了百度貼吧都市傳說吧小吧主“貼吧用戶_58UW6AK”手中。2024年,他與B站UP主“comerpalomitas”一同展開對鬼圖本身的溯源,整個溯源過程相當細緻,無論是眼睛、眉毛特徵,還是修圖痕跡、側面若隱若現的人臉輪廓,各種細節線索都被考慮完全。
![]()
到最後,他們則根據文件名,找到了相當重要的線索——原圖文件名前綴是“Kun”,而在許多照片論壇上,以此爲前綴的照片均爲中國臺灣地區的用戶上傳。因此,一個新的結論誕生:這張鬼圖,很可能來自中國臺灣地區。
![]()
而在今年上半年,B站UP主“未被識別的用戶名”也開始進行女鬼圖片調查。他順着女鬼圖片的線索,利用網站快照一路搜索多個鬼圖網站,並繼續盯着大把鬼圖進行研究,嘗試通過這條路徑來尋找原圖。與此同時,也有不少網友爲其提供線索,以此來縮小搜尋範圍——如果真的是名人,那很有可能取自某個組合的海報或合照;如果是個人隨手照片,那便極有可能杳無音信。

在這之後,雖然有無數網友們對此進行討論與分析,但找到的圖片仍舊與原圖有着不小的差異。對吊橋女鬼原圖的搜尋,極有可能陷入停滯的死局。
尋找失傳媒體的過程本就是這樣,往往要從一些微不足道的線索出發,在堪比大海撈針般的難度中尋找答案——而尋找鬼圖,更是理智壓過本能、求知慾戰勝恐懼感的勇敢行徑。
但有時,真相往往在不經意間一閃而過。
就在今年11月1日,一位名爲“鑑定互聯網弱智言論”的用戶上傳了一部視頻,並天才般地爲其配上了音樂《橋邊姑娘》。
![]()
如果你看過吊橋女鬼的原圖,那一定能一眼認出這個人——一模一樣的角度、一模一樣的空氣劉海、一模一樣的燦爛笑容。只不過,那個把少女P成鬼圖的人確實下手夠狠,能在那個年代對原圖整出這種驚天大活,也不失爲一種神人了。
![]()
困擾無數人的一大謎團終於揭開,而揭開謎團的方式,可以說是相當巧合。據“鑑定互聯網弱智言論”本人所說,他此前便對這張圖片有過搜尋經歷,但始終未有成果,而近期則在小紅書上偶然刷到了相似的圖片,一路追查下去最終發現了原圖。
![]()
或許是此前的搜尋使其對類似照片極度敏感,也或許是平臺的大數據發力……總之,在各種巧合的因素,以及此前的積累之下,吊橋“女鬼”的真面目被揭露了——她是中國臺灣雙胞胎女子演唱組合ME2的成員,這張圖片正是來自該組合《我就是我》實體專輯中的歌詞本。
![]()
於是,從吊橋來源到鬼臉出處,有關整張圖片的主線任務被徹底完成。至於究竟是誰出於何種原因製作出這張圖,已經是件無法求證卻也無關緊要的事——正如評論區所說,完成這個主線任務,也未嘗不是一種真相重見天日後的救贖感。
![]()
實際上,對這種“恐怖圖片”“靈異圖片”的探索,時時刻刻都在發生。難度較低的,只需隨手識圖便能查到來源,並消去恐怖要素;難度較高的,便要在網友們的一次又一次接力中,才能探尋到最初的真相——正如這次的“吊橋女鬼”那樣。
![]()
順帶一提,這張圖片也有跳臉殺動圖版本——多年前我帶着司空見慣的態度看待這張圖,結果被動圖版當場拿下
那些牽強附會的靈異傳說,其實查着查着就變成了《走近科學》,各種不明所以的來源,終會在探索欲極強的網友們手中得到解答。這些童年陰影,也將在調查中畫上或豁然開朗,或給大夥氣笑的句點。畢竟,人類最恐懼的東西還是未知——正如你永遠不知道點開的長圖最下面是什麼一樣。
但在如今的網友們手中,即便鬼圖再怎麼嚇人,也依然值得深究。戰勝恐懼的,正是探索失傳媒體時的無限求知慾。無論是對着被P成慘白的鬼臉研究面部特徵,還是探索鬼臉四周的每一個要素尋找線索,甚至在更多鬼圖之中搜索吊橋女鬼的來源……當調查員們擁有直面恐懼,並對此加以探究的勇氣與決心時,那些童年陰影便不值一提。
最終,這股勇氣便傳達給了每一位曾被“吊橋女鬼”驚嚇過的朋友——當大家真的找到了這一切的源頭,找到了那位原本就笑容燦爛的偶像組合成員,想必下一次遇到這張圖片時,就沒那麼可怕了吧。
![]()
當然,人類最基礎的生理反應這一塊還是難以控制的,跳臉殺永遠是恐怖創作中最白給、最直接的嚇人手段——所以,如果你想找點刺激,那你在點開相關內容評論區的圖片前,還是要做好心理準備纔行。

點開圖片的你Be Like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