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文青病“鍾愛負面情感—當代年輕人的“喪”文化與悲劇美學

大家好啊,我是歐氣身邊來,

各位在日常生活中聽歌喜歡用什麼軟件聽歌?我一直使用的是網易雲音樂

網易雲這個軟件,最知名的可能就是“網抑雲”這個外號了。

深夜十二點,打開網抑雲,縱撒淚千行,吐我心中言。

在網易雲聽歌時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在聽到一首我認爲不錯的歌時我會把評論區打開看看,然後有時我就會看到很多傷春感秋的言論。評論很“喪”,有的回覆則“更喪”

而在看到這些評論多了後,我開始逐漸思考這評論背後的總體現象。

人生明明有那麼多值得歌頌談論的東西,愛情,友情,夢想,意志.....

這種喪文化的喜愛是從何而來的?什麼時候悲劇美學是如此被年輕人所熱愛?

我想在這個背後一定有很多值得談論的東西

因此,這篇文章便應運而生。

我是歐氣身邊來,讓我們開始吧。

(以下爲主觀討論)

其實我在上文說的網易雲中的情況不是個例,我過去曾在知乎寫過兩年的稿子

常常見到那些年輕的,文筆華麗(或者說就是文青病),喜歡寫抒情長文的創作者似乎更青睞於負面情感比如孤獨,痛苦,哀傷之類的情緒還有破碎的愛之類的,其寫的作品也多是在表達這些東西,寫悲劇多於其他。

首先呢,我覺得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可能因素也是最表層的一個:

1, 對自我的彰顯

我相信各位包括我都經歷過年輕的時候,在那個時間段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變得閃閃發光,能夠吸引到別人,最好還是漂亮的女孩子,這時候如果書給自己來上一層憂鬱氣質會很容易顯得自己非常與衆不同,

因爲它的反差感太大了。

作爲一個還只有十幾歲的小孩,突然有了大人般相近於成熟的憂鬱氣質,這樣怎麼能不把自己反襯地更加顯眼呢?

這同時也會讓自己顯得更文藝,顯得自己更有文學素養。

而這也是因爲那些傷痛文學更加容易引起他人共鳴,久而久之,人們就會形成一個認知,認爲憂鬱和傷痛的彰顯就是對文學的彰顯。

我就經歷過這種情況,曾經在初中時期,那時學校生活有些過於艱難,我變得沉默寡言,某天在走廊看着淅淅瀝瀝的小雨發呆時就被一個班上一個比較漂亮的女生找上了,對着我滿臉笑,後續活動分組的時候還把的名字和她的名字悄悄地放進一個組,還挨在一起。

我不得不說,這種憂鬱氣質的確有種魅力,會讓人覺得十分顯眼突出,但如果讓現在的我來說,這種魅力更多的可能更來自於無知與懵懂,作爲一個外人,你覺得他很憂鬱,特別有故事,但實際上你完全不瞭解他這個人,他表面的深沉和內在的淺薄是不統一的,你只是把自己對該類特色人物的幻想移植在一個可能空有其表的人身上,在腦海中想象着這種幻想在他身上進一步生根發芽。而作爲本人,你也只是用一層憂鬱的外衣遮掩自己真正的內心,讓你無法面對自我。

所以,我那個故事的結局便是,當那個女孩在我身上的幻想破碎後,她轉頭就找了另外一個班上很帥的男孩子,至於與我有關的那些事,她或許只當是一件有趣的嘗試吧

1, 情緒張力與審美便利:

我有聽說過一句話,說快樂是氣體,易消散,悲傷是固體,易凝固。

的確啊,快樂的時光總是易逝,而悲傷與痛苦卻往往總是能糾纏人的一生。

痛苦、孤獨、悲傷等負面情緒其實本身就自帶強烈的戲劇張力和易於渲染的氛圍。快樂是平和的,幸福是穩定的,它們往往“無事發生”。

又或者說,這些情緒是很難寫出彩的,寫出自己的特色,這需要作者更高的水準

而堅韌與頑強等這些品質如果想要去出色地描寫則是更難,這需要作者的閱歷,需要實踐,更需要作者對這些品質發自內心的認可與堅定,否則筆落下來寫出的只有虛僞,沒有相應的支撐這種品質的厚重。

而無疑,悲傷,痛苦等這些負面情緒離我們是更近的,可能我們每天都要去感受這些情緒,

我們熟悉他們,也更容易去僞裝出這種情緒,比如說“爲賦新詞強說愁”

而對這些情緒來說,他們是尖銳的、動盪的、充滿內心的掙扎與對抗的。這對作者來說,描繪這種情緒,給人以衝擊感是更加容易輕鬆的

不然你想,一個暴風雨之夜和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哪個故事感更強,更容易建立衝突呢?

這在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審美上的“捷徑”——通過調動讀者本能的共情與憐憫,快速建立情感連接。

從創作理論上來看,衝突是作品的核心元素。幸福、美滿的狀態是靜態的、缺乏推動力的;而痛苦、失落、求而不得,天然內置了“理想與現實”、“自我與他者”、“慾望與能力”的衝突。描寫一個心碎的場景,可以輕易調動眼淚、爭吵、自毀、暴雨、等極具畫面感和情緒衝擊力的意象。

悲劇本身就比喜劇更有張力,更具批判性,

而從人的本身上來說,人類本能更關注負面信息,叫作負面偏差,是用於高效的風險規避和生存,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影響了我們的審美偏好

2, 青春期的心理活動:

人對於自我的內在探尋我認爲是人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過程,而青春期則是這個過程的一個外在凸顯,

至於混亂與探索則是青春期的主基調。

對於一個十分年輕的作者來說,他們正處於自我意識覺醒、三觀重塑的關鍵時期。他們敏銳地感知到自我與世界的衝突,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孤獨、迷茫和對存在的質疑。書寫負面情緒在他們看來,顯得“深刻”和“真實”,分享快樂則顯得“膚淺”,這幫助他們建立一種與衆不同的身份標識。建立起一種自我價值,

“哦,原來我在這方面還不錯.”

這時候他們需要去尋找差異,而這種負面感知和抒發則是差異的極大體現

但我覺得這並非矯情,這只是從向內探索,尋求答案的一個必須經歷的過程,是他們消化內部混亂、進行自我對話的一種方式。他們所寫的,正是他們最真實感受到的。來對抗內在的混沌,試圖證明自我的價值。

畢竟人在溺水的時候,總要去抓住些什麼來保證自己不被溺死。也需要一座燈塔,哪怕這座燈塔的燈光太過晦暗。

3,作爲文化商品的消費與再生產:

當下的流行文化也在大量生產和消費這種“悲傷美學”。 悲傷等這些負面情緒,是可以被資本生產和消費的,它有其利用價值,從虐戀影視劇、致鬱系動漫,到充斥着愛而不得、人生艱難的流行歌曲,

比如網易雲上常年霸榜的悲傷情歌。我個人是不太喜歡這樣基調的歌曲的,明明愛情不止這些,它也有着歡樂與甜蜜,而且,這樣的悲傷情歌太過虛浮,太假,這好像一場盛大的化妝舞會,每個人戴着一副悲傷的面具,全然不知現實的真實樣子

當然,這也無可厚非,現實生活的壓力太大,沉溺於這份能夠與自己共情的情感又有何錯?

而這種現象的擴大進一步強化了“悲傷=有品味”的錯覺。

另外一邊,年輕創作者既是消費者,也是再生產者。他們使用了現成的語彙和情感模式,進一步強化了“悲傷=深刻=有品味”的文化閉環。

形成原因分析:

對我來說,僅僅談論這個現象是不夠的,我們需要追溯這種現象的源頭。

要解釋這種思潮的形成,我們就不得不來談及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成長環境尤其是00後那一代

1,宏大敘事的消退

我們這一代,成長於一個相對和平但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宏大敘事(集體、奮鬥、線性成功)正在一定程度上不斷消退,個人被拋入一個需要自我定義價值的“懸空”狀態。

“我是誰?”

“我要成爲一個怎樣的人?”

“我今後要去做怎樣的事?”

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回答也是必須回答的問題

而實際上,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人聊聊無幾。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00後更多的是迷茫和無力感,無法明確自我。急需找到什麼東西來確立自我的價值,延續個體敘事,

這着實是一個令人感傷的事實,不是嗎?迷茫充斥着我們的內心

何去,何從?

我想我們如今必須直面並思考這個問題了。

而這無疑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因爲我也經歷過,而且到現在爲止我也不敢說我經完成了這件事

你需要不斷地否定一些,再肯定一些,認識到世界上有着對錯,再長大一些則發現有些事沒有對錯之分,只是一種選擇。然後最後甚至可能還要把自己所經歷過,確認的過東西再推翻一次,再重塑一次。

這實在是種反覆的痛苦,

但人只要還沒死,就總該還是要往前走的。

而這需要我們在個體上挖掘,把浮華的外表鑿出一個洞,找尋自我意義,

在這條路上,痛苦與茫然則將不可避免

但這同時也是一場鍛造,一場對自我的鍛造。

錘去雜質,重鍛意志。

我們應當去直面並踏入這場“鍛造”了。

2,高度競爭與“優績主義”

內卷這個詞我想各位也絕不會陌生了,一個人可能從生下來就要開始選擇或者被迫和他人競爭去獲得你想要或者你根本不想要的東西,而在這種環境下,痛苦常常源於“對失敗的恐懼”而非真正的失敗本身。

因爲失敗對他們來說,意味着自我價值的消亡。

失敗了在他們眼中就意味着一無所有了。而這是一種非常可怕的思想。

人生是有失敗,但不僅僅只有失敗,

它絕不該構成人生的全部。

喜怒哀樂,每一個人生的瞬間,都應該是值得我們每個人去肯定,去銘記的。

3, 數字時代的孤獨

時代與科技的進步當然是極好的,科技掌握在文明手裏,解放,發展生產力,這當然是個令人高興的事,只是隨着手機,電腦,互聯網的推廣,線上的鏈接愈發便捷緊密,線下的鏈接卻愈發冷漠疏離。,

這是數字時代的進步,卻也是數字時代的“退步”。

而在社交媒體上,來自天涯海北各不同相同的帖子和信息讓網民時刻處於“被觀看”和“比較”的境地,放大了外貌和社交的焦慮,看着別人光鮮亮麗,生活幸福美滿,你難道不會生出幾絲愁苦嗎?

人類是羣體生物,本能渴望羣體的聯結, 而不是被孤獨浸染。

而孤獨的侵蝕和愛的缺失則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內心的苦悶憂愁,

如果人生本來就已經活成了一場悲劇,那哪還有喜劇可言呢?

4, 對“深刻”的誤解:

這是最核心的認知誤區。也是我認爲該種現象形成的最大原因。

由於太年輕,缺乏閱歷,缺乏人世浮沉,他們將 “深刻的主題” 與 “深沉的情緒” 劃上了等號。認爲作品的分量來自於情緒的濃度,來自於大喊大叫,撕心裂肺。而不是來自於對人性、社會、命運的深刻洞察與剖析

當代年輕人的“悲劇”往往是內向的、個人化的、情緒宣泄式的。他們少有機會去往廟堂之高,領略繁華,同時感受潛藏的骯髒;他們也少願意下往江湖之遠,看遍人世心酸苦辣,百味人生,品味質樸與善良和卑劣與高尚的共存,

而正因爲他們沒有這些,所以他們只能反覆言說“我”的痛苦,無法跳出“我”的視角,去審視這痛苦背後的社會結構、文化基因或普遍人性。

所以,真正的悲劇和深刻在於何處?

有人說,偉大”的文學必然與“痛苦”相伴?我認爲不一定,我更多地認爲,所謂的痛苦,更多的是深刻的理解。對人性、命運和社會時代的深刻理解,其最高級的表達往往是“剋制”甚至“平靜”的。

讓我們看看歷史和文學史吧,我想這些歷史和過往一定能忠誠地,公正地回答這些問題。

魯迅的《祝福》裏有一位叫祥林嫂,各位想必應該不會陌生。

(你總不能說你當時逃語文課了吧~)

而真正的悲劇人物,也就是祥林嫂,我認爲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沒有大喊大叫,沒有哭爹喊娘,也沒有哀傷到死去活來,作者以極爲冷漠的視角去描述她的一生,直到快死時主角才見到她,看到她“五年前的花白的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了。”

而她也纔在那時說出那句最後 魂靈有無”的話,只爲家人可以團聚。

而死後,人們又寬容同情她了嘛?

沒有.

“什麼時候死的?”

“什麼時候? ——昨天夜裏,或者就是今天罷。——我說不清。”

“怎麼死的?”

“怎麼死的?——還不是窮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出去了。

可憐啊,在現世找不到一點安慰,最終無奈於把希望寄託於來世

那麼,這現世,是何等的暴虐無情?何等的麻木不仁?只教逼得人們要從虛幻中尋找安慰與祝福?

而這其中深刻的悲劇,就藏在這幾句輕飄飄的話裏,以及故事中那紛飛的大雪中

而在龍三里,繪梨衣也是一個給我留下很深印象的角色

“04.24,和Sakura去東京天空樹,世界上最暖和的地方在天空樹的頂上。”

“04.26,和Sakura去明治神宮,有人在那裏舉辦婚禮。”

“04.25,和Sakura去迪士尼,鬼屋很可怕,但是有Sakura在,所以不可怕。”

“Sakura最好了。”

這段話是龍三故事的末尾的部分,同樣也是沒有巨大的情感波浪,只有一個懵懂的小女孩對平靜的幸福嚮往下所掩埋的求而不得的失落

她在死前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是還在想着“”世界很溫柔“,還是想着”我們都是小怪獸“總有一天會死去呢?

我想路明非是不會知道了

我們這些讀者也永遠無法知道了。

“文青病”式的悲劇,,更多的像是一種“情緒上的撒潑打滾”。多描述的是個人的痛苦哀愁,由心到身的痛苦哀愁,而不是來自靈魂的悲劇,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社會所共同釀造的悲劇。,

這種悲劇的姿態的大於本質,宣泄多於洞察。它停留在“訴苦”層面,而未能達到“悲劇”的哲學高度。

但這些,都是可以理解,是一個創作者必須經歷的過程。

在小時候,我覺得悲劇很簡單,被人欺負了,罵了,就縮在角落裏流眼淚,對我來說就是最大的悲劇

後來逐漸長大,覺得悲劇變成是成績考砸了,或者別人不喜歡我,沒有朋友,更沒有人關心我

我這時覺得這就是悲劇。

而當我再長大一些,我又覺得以前那些悲劇又算不上什麼了,親人間的生離死別,對嚮往的求而不得......當我來人間一趟所看到種種經歷,我才發現真正的悲劇散落在人間大地。

所以多包容一些吧,對於你身邊那些“文青病”的朋友,多給予一些關照,給一些力所能及的引導,他們需要時間,也需要閱歷,去改變,去成長。

過度崇尚悲劇美學的負面影響

首先是審美上的,對悲劇美學的沉迷會讓人逐漸失去對正常情感的感受與理解

他們所認識的世界是暗淡的,容不下光,也不允許有一點光照進來。

 

另一邊,是寫作能力的空心化

過度依賴情緒渲染,會阻礙敘事技巧、結構能力和觀察生活等基本功的鍛鍊。

而這類創作者又會不可避免地區描繪那些深沉的東西

這就導致步子扯大了,還沒學會走,就想跑,寫這類尖銳深沉的東西如我前面所說是需要深刻的閱歷與思考的。

我們舉個例子,你要塑造一個複雜的人物,他的愛好是殺人,但是又要讓人對這個角色又恨又愛,這個度要怎麼把握?

那漢尼拔是不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他喫人的惡行讓人膽寒,但是他流露出的優雅和氣度卻讓人着迷。還有則是源於最開始的被逼喫人肉的悲劇,

這樣,讀者理解了這個角色,理解了他的複雜性,理解了他的悲劇性,那麼這個角色就可以立住了。

 

如何改變,繼續往前走?

其實你要我來說,我也沒有什麼太過玄妙高深的道理給各位分享,

最簡單的就是增強閱歷和實踐,簡單來說就是好好生活,好好睡覺,好好喫飯,

喫飽了飯纔有力氣去動筆,好好休息了纔能有精力去思考。

其次呢,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和堅韌平和的內心,

我認爲,一個深刻的創作者,首先一定是個內心強大的人。 他們能承載痛苦,也能消化和超越痛苦,

他們的內心是足夠堅韌的,經得起流言蜚語的衝涮,遭得住顛沛流離的命運

他們不會因爲外在的華麗而驕傲,也不會因爲表面的醜陋而自卑

他們看人最重視的是別人的心,是否堅韌,是否溫柔,是否火熱

他們會承認世界的複雜性並擁抱它,並最終呈現出一種平靜的力量。

而也正因爲他內心的強大的與平和,他們不需要任何的外物支撐和證明自己

而這,需要持續的閱讀、思考和自省。

你需要時時刻刻反思你寫的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字是否忠誠地表達了你的情感,你的思想。而不僅僅是浮於表面,被情感牽着走,將真誠撒了一地。

總結

我想,文青病這個詞病創作出來,不是拿來嘲笑,貶低別人的,

誰沒有年輕狂妄過的時候呢?

所以我想告訴各位讀者,這個詞,應當用來包容和引導,讓創作者獲得一種更爲堅韌平和的創作品格,如一株松柏,知歲寒之秋,而以枝葉作方寸之地,庇護鳥獸;既能直面寒苦,也能同享歡樂。最終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

而對各位還在文學道路上探索的同行者而言,

我也想去給各位一些我微小的感想,

失敗和悲劇是人生常有的事,我遭受過許多,忍受過許多,最終發現去接納它纔是最好的處理。

失敗和悲劇也絕對不是人生的主旋律,世界在流動,在生長,我們亦然,而在其中的我們,有時會遇見巨大的海浪,難以應對只能隨波逐流,會遇見堅硬的礁石,被撞到翻進冰冷的海水中。

但是,只要我們還活着,我們就還得繼續划着船繼續往前走。因爲身爲人的尊嚴還在我們的手心裏,只要我們還沒放手,那這份尊嚴就是別人搶不來,奪不走的。

去鍛造我們自己吧,去更深刻地觀察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上的種種生靈吧

最終,在這場漫長的旅途中,打磨自己的思想,化作一把長槍,變得深刻而銳利,穿透虛僞與浮華,去追問真相,發掘真理;能夠與孤獨和解,看淡痛苦,擁抱平凡,在心中安放我們的微小的苦與樂,。

直到最後,看到世界的宏大與複雜,然後看清自我的渺小與真實,尋找到自我價值的寶石,走向屬於自己的道路

或許,有一種可能,其實真正愛寫悲劇的人並不喜歡悲劇,他們只是希望以此讓人們認清太陽的溫暖是多麼美好。

我是歐氣身邊來,下期帖子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