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意味”是何意味?

很多年前,“何意味”还不是“何意味”的时候,如果你问“何意味”是何意味?一半人可能会觉得你“什么意思?”,另一半人会告诉你“何意味”就是日语:どういう意味,是什么意思的意思。

当然,如果我们真要去寻求“何意味”是何意味,那不可避免要追溯到万恶之源:神奈川冲浪里吧。

前面已经提到了,“何意味”在日语中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众所周知,11区抽象神人多,比如你经常在b站看到这类的奇怪11区视频:一个日本人在桌前唱着大意不明的歌曲,后面的人忽然把煮好的泡面扣在他头上。 又或者是某个11区广告,日本人穿着极其猎奇的衣服,做出极其猎奇的行为,最后是为了宣传某样商品。那么很多人看了之后就会说:“何意味”(什么意思?)

但在国内,这个词语经过神奈川冲浪里吧的吧友(神友)的解构(在神油的解构里,“何意味”其实是双关词,又指“何异味”,嘲讽意思也就是从“异味”一词而来,说得比较直球一点就是“页游漏味了”,“味大的P爆”,用“何意味”稍微不怎么直球),用于嘲讽一些人物,比如谷圣、顶针,或者某些现象,比如鸡娃,当舔苟)

后来神奈川冲浪里吧被爆破了,但次所里的答辩并没有随着次所的崩塌烟消云散,而是随着爆炸四散飞溅,诞生了如今绝大部分互联网上的抽象分支(比如贴吧的哪一堆抽象系),而“何意味”就是从这潘多拉魔盒里出逃的之一。

后来就是众所周知的不能提的三年,这三年的结束伴随着一系列宏大叙事的崩塌,并最终走向了如今的大解构时代。

“何意味”在这轮大解构中也脱胎换骨,彻底成了如今的“何意味”,它不再是仅仅表达疑惑或者是嘲讽,而是成为了一种纯粹无含义的解构,比如如下图所示:

老资历?

20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战后幸存的人们,其中有一些知识分子,他们在亲眼见到两次世界大战中那些被各种宣传理论、宏大叙事、民族主义洗脑的普通民众是怎样毫无意义地死在战场上,其抚恤金和伤兵补偿又是如何被无良政客赖掉后,先是虚幻迷茫,后来愤怒,再后来清醒,转而开始思考那些“以XXX的名义”是不是真的正确,那些“天然正当性”,是不是真的正当?

于是世界上出现了第一部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讲了什么?《等待戈多》什么都没有讲,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

1953年1月,《等待戈多》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演出尚未结束,观众便成群结队地离开剧场,只有一小部分人坚持下来,而且对该剧给予高度赞扬。

后来这出戏在伦敦上演时,又引起了剧场的混乱,遭到观众的嘲笑。3年后在纽约百老汇的舞台上,它得到了热烈的欢迎。在短短的几年间,它被译成20多种文字,在欧、美、亚许多国家同时上演,一直上演不衰。

甚至在国内互联网上,《等待戈多》本身都有其互联网版本《等待大的》。

《等待大的》


第一幕


一条肮脏的下水道,昏暗、潮湿,墙壁上长满了苔藓。两只脏兮兮的老鼠——鼠甲和鼠乙——窝在角落里,眼神呆滞。远处的水滴声在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时间似乎凝固了。


鼠甲(低声嘀咕):今天会来吗?


鼠乙(目光涣散):会吧,总得来一次。


鼠甲(稍显急躁):已经等了这么久……大的,真的会来吗?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曾经都会觉得有些事物是永恒的,比如永远火热向上的苟的P,比如各种各样的大人物的光辉形象,比如乡土社会遗留的价值观。但梓笨主义的危机总是不可避免的,大人物也是有缺点的人不是完美的神,乡土社会终究会被物欲横流的大城市推平。

当一切都崩塌之后,他们想去指责,但申鹤让他们说不出口;他们想回避,但人是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宏大叙事;他们想出鸿篇大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等待戈多》。

那何以解忧?唯有“何意味”的解构。

比如“丁冬鸡,大苟叫”“哈基米南北绿豆”“曼波”“芝士雪豹”“苦命鸳鸯”,这些早已完全脱离原有词汇的含义,甚至不再存在确切的含义。

唯有当你刷这些词时,又不会被申鹤卡脖子,又没有直接攻击宏大叙事,又能不用思考就能引来大家的认同。

这也就是“何意味”的何意味。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