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拯救世界,還是拯救你?少年少女的奇幻愛情史詩——天氣之子

大家好啊,我是歐氣身邊來,噠噠!

國慶那段時間,時間變得充裕了很多,於是找了個時間看完前幾年的影片——《天氣之子》,

(本來決定國慶發的,但是玩我的世界上頭了,瘋狂研究ae2)

不得不說,新海誠導演在畫面與音樂的造詣上已入化境,每一幀都能當壁紙,每一首配樂都能很好的調動情緒,在看完後引起了我不少的反思,但在其他視頻平臺搜索這個電影時,我發現這部電影評論呈兩級化,一邊說這個影片三觀不正,另一邊說對這個影片深有共鳴。

爲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這,便是我這篇影評一同所要解釋的問題

本期是一篇影評(沒錯,我的更新隨心所欲,主題是限制不住我的噠噠!)談的電影是《天氣之子》

讓我們開始吧。

電影的全面評價

在談這部電影的主題思想之前,我們先來談談這部影片本身的東西吧。

首先呢電影延續了新海誠作品的高水準,尤其是畫面和音樂應用最佳

影片用極致的色彩對比,精準地外化了人物的內心世界,畫面色彩的飽和度非常高,進一步加強了畫面表現,

而其中最震撼我的便是陽菜作爲祈女祈禱陽光到來時的場景,隨着太陽的出現,先只是幾縷光,然後便是一束束熾烈的光線刺破黑雲,迎向世界,整個世界的陰鬱便被一掃而空,

在這個片段中,天空從灰暗到綻放光芒的“陽菜光”,與後期陰雨連綿的東京。這種色彩的變幻不僅是美景,更體現人物內心和劇情張力的外化。溫暖,充滿希望。

而音樂對氛圍,情緒的渲染也是非常出色的

沒有高聲響亮的大叫,有的,只是溫柔細膩,但卻一點都不哀傷,充斥着對未來的期許,宛如高山上流下的小溪,清澈明亮,水聲清脆,緩緩淌過你的心間。

我幾乎可以下結論來說,電影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在用音樂和畫面上來表達人物的情緒以及想要傳遞給觀衆的情感。而且效果極佳。

 電影主要人物畫像:

帆高

作爲男主角,其實在電影一開始我看的話我覺得他其實沒什麼特別的,而且給我的感覺裏就是那種傳統日漫的熱血男主,

沒辦法,就他那個髮型和他的那個臉,真的太像了,

但他卻做出了最反熱血男主標籤的事,爲了救回心愛的人選擇讓東京的雨繼續下下去,直到變回兩百年前的一片汪洋。

但這就證明他是那種熱血上頭的笨蛋男主嗎?不,他真的就是一個普通人,電影越往後看下去,你會越覺得他的普通,出來東京處處碰壁,而來此地僅僅也只是因爲一個簡單的想法,

這說白了只是一個還沒長大,高中沒畢業的一個小孩,要不是圭介收留他,很難說他在東京還能否生存下去。

而就是這樣一個很真實卻又普通的人,在他最後做出選擇救回陽菜時,才顯得足夠真誠,也足夠地能打動人

不是出於什麼大義和道德,而時發自內心真實而熾烈的情感,一往情深的愛。

我們把時間拉回帆高剛來到東京那會,他在來到此地後從來就沒有被愛過,被關照過,是女主首先第一次給了她愛,所以後續男主纔會不自覺地向他靠攏,從而在最後理所應當地做出選陽菜

每個人都渴望愛與溫暖,不是嗎?尤其他這樣一個已經飽嘗世界冰冷的人

因此,當世界要求他犧牲唯一給予他溫暖和意義的陽菜時,他的反抗是必然的。毫不猶豫的

憑什麼,憑什麼要求我放棄唯一獲得過的愛,去拯救沒有絲毫給予我愛的世界?

所以,沒有什麼高大上的情懷,只有一個普通人守護自己所愛的東西而已。

陽菜

陽菜在一開始其實並沒有把自己作爲一個人,作爲“陽菜”來看待

她最初使用能力,是爲了生存和照顧弟弟,某種程度上,她的能力已經讓她在潛意識裏把自己工具化了——用晴天換取金錢和別人的笑容,她的選擇是順從的,被動的,直到帆高的出現。

是帆高讓她意識到,她首先是她自己,他讓她意識到自己的生命同樣珍貴。是一個值得被愛的女孩,是陽菜,而非一個祈雨的巫女。

我覺得這種轉變是非常好的,我們來到這個世上首先是作爲一個人,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存在,先去尋找,肯定自我的價值和情緒,當然,我不是說那種高尚的,捨己爲人的人就並不存在,但是太少了,所以這樣的人才值得我們尊重,

但是世界上更大部分的都是像陽菜一樣的普通人,有着小小的煩惱,小小的幸福。

或許這說出來微不足道,但對我們自己而言卻重若千斤。

圭介:

是一個很典型的用來反襯男主的角色,表面隨和坦然,但其實內心卻很空虛,一點都不幸福。他的作用就是成年世界“妥協”的縮影,用以反襯帆高“不妥協”的純粹。

但是最後卻被男主所打動,敢於冒着與女兒隔離的風險反抗社會的集體秩序,僅僅只是因爲男主個體發自內心的願望

他爲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呢,

因爲在他內心深處,始終還是認可這份存粹的情感的。

人始終都會被光明和溫暖所吸引,不是嗎?

一樣的,他也是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困難和煩惱,妥協與無奈,同樣的,也有着想要守護的東西。

人物畫像就說到這把,我之後來談談有關電影的內核。

反英雄的故事,個體和集體的關係

其實整部影片看完後,我其實想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反英雄的敘事

實際上,這種敘事是對宏大敘事的一種反抗。

一般的英雄故事是怎麼樣的?

作爲英雄,有着強大的力量,義拯救世人爲己任,最終拯救了世界,也拯救自己所愛的所有人。

但成爲英雄,就真的毫無代價嗎?得到這榮光的背後,就什麼不會失去嗎?

英雄其實是一個很沉重的詞,

來看看真實的歷史吧,歷史裏從不缺乏英雄豪傑。

那他們的歸宿最終在哪?

壯烈的死亡。

真正的英雄往往都躺進了墳墓裏。

成爲英雄,意味着你要付出巨大的犧牲,揹負無數人的目光,面對一個巨大的危機

並在其中做出艱難的抉擇

他們代表着勇敢無畏, 常常表示着要奉獻,犧牲一切

但同時他們也最先去死。

所以,英雄這個詞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擔當得起的

榮譽的背後總會有痛苦相伴。

而在電影裏,假如男主放棄陽菜選擇救東京,那他能成爲英雄嗎?

也不能。

因爲沒人會記得他。沒人記得他做出的抉擇,他付出的犧牲。

這就像那些身經百戰的老兵,最後卻淪落到要靠出賣用鮮血換來的勳章爲生,但卻依舊沒人尊重他們,人們不會記得他們往日的榮光,受過的傷痛和巨大的付出。只會覺得這個糟老頭子又來要飯了,得趕緊把他趕走。

可悲嗎,但這是曾發生過的事實,並且多的狠,數都數不過來。

集體的記憶往往是抽象而功利的,但個人的失去,卻是具體而永恆的。

在電影的最後,男主做出救陽菜一人回來時,完成的就是一次反英雄的敘事

沒有所謂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你必須要做出抉擇

但我在前面也說了,我,帆高,只是一個普通人啊,沒有那麼大的勇氣和擔當,只想救自己愛的人回來,

是啊,這一點都不偉大高潔,但這卻真實,出自一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內心的情感,所以才能夠打動人心。

我愛你,所以我要救你,

這算一種錯嗎?

我們習慣了《你的名字》那樣圓滿的、拯救世界的結局,也習慣了無數英雄故事中主角爲了大局毅然赴死,犧牲小我,拯救大我的橋段。這種敘事塑造了一種觀點,爲了多數人犧牲少數是高尚的、理所當然的。持有這種期待的觀衆,自然會認爲帆高的選擇是自私、幼稚、三觀不正的。

但男主反其道而行之。它代表了一種現代性的呼喊:個體的幸福、愛人的生命,其重量未必就輕於一個抽象的“集體”。帆高那句“是這個世界瘋了!”和“別管晴天了,已經夠好了!比起藍天,我更想要你在身邊!”坦誠地表達了個人情感的絕對優先級。認同這一點的觀衆,會認爲帆高的選擇是真誠、勇敢、反叛的。

我們敬佩那些爲了集體利益而甘願犧牲自我的英雄,因爲他們的選擇光輝偉大。但我們必須承認,這種選擇不應成爲對每一個個體的強制性要求。

沒有人生來就應當被逼着去死。

當一種崇高被變爲枷鎖,它本身也就失去了道德的正當性。”

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帆高沒有找到既能救回陽菜,又能讓東京放晴的兩全法。他必須做出取捨,而他選擇則是不做“英雄”,做一個普通人,選擇對他而言更具體、更珍貴的存在陽菜。

然,我目前講的東西肯定不能服衆。所以我們來談談更深入的東西吧,有關個體和集體之間的關係。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非常有價值的

這部作品當年風評爲什麼兩極化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批評者的邏輯,在他們的觀念裏,用一個人的犧牲換取整個東京(乃至世界)的放晴,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算術題。1 < 數百萬,用一個無辜少女的自由與生命,換取整個東京的晴朗天氣,是一筆“划算”的交易,所以犧牲是“值得的”、“正確的”。他們認爲帆高的選擇是自私、幼稚、不顧大局的。

因此,許多批評者只看到了帆高“爲了一己私情讓世界陷入大雨”的“後果”,卻選擇性忽略了這個“世界”首先系統性地、無知地要求一個無辜少女獻出生命的“前因”。他們只要求個人對集體負責,卻迴避了集體對個人的責任,未能理解或認同影片所倡導的 “互惠的集體主義”

關於這個主義,如果你不好理解的話,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出於什麼原因選擇加入一個集體性的組織呢?

榮譽,名望?還是利益?

當然,這些確實都是很吸引人的東西。但讓我們把時間拉回到原始時代,那個的人類祖先選擇組成集體只有一個目的——生存.

在那時,活着,不是理所應當,而更像一種奢望,那時的人類無時無刻不面臨着各種各樣的危機,在各種野獸乃至自然災害面前,人類個體是顯得極爲渺小,無足輕重的。

所以需要團結。

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應對危機,那一百人拿起長矛,一千人舉起火把,一萬個人壘起磚石呢?

這就是集體的由來,人們通過聯結爲集體,來達到保護個體生存的最終目的。

當然成全大局很重要,你當然可以這麼說,畢竟做選擇的不是你,犧牲的又不是你,你當然可以輕輕鬆鬆地說出來,

人心都是肉長的,站在辯證法的角度,個人和集體是相互依靠的,只有互相維持,這個關係才能得以保存,明白嗎,集體保護個人,個人纔會站出來維護集體,你把這個拆開,人心就散了,過去中國革命能成功正式因爲共產黨保護個人利益,給與尊重,人民纔會擁護它,纔會站出來維護集體利益,而你如果去強迫某個人犧牲去拯救集體,那就看看國民黨,不得人心的下場已經很明顯了,

有些人只看到了個人對集體負責,卻迴避了集體對個人的責任。

所以我們最終可以下結論,一個強迫個體犧牲的集體,本身就不值得維護;健康的集體與個人是共生的,破壞這種共生關係,集體終將瓦解。

而如果要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憑什麼要用價值去衡量一條鮮活的人命?要用一條人命值多少去判斷對錯,這難道不是一種將人的物質化,工具化?

批評的聲音,本質上是在維護一種 “單向的、剝削性的集體主義” 。而電影展示則是一種 “雙向的、互惠的集體主義”——即先有集體對個體的珍視,纔有個體對集體的擁護。

爲什麼“大局”就天生比一個活生生的、被愛着的人更重要? 當這個“大局”要求一個無辜的少女無條件獻出生命時,這個“大局”本身是否已經變得扭曲和殘酷?

批評者總說帆高讓東京被淹是巨大的罪過。但電影最後告訴我們:三年後,人們已經習慣了多雨的東京,城市依舊運轉,生活仍在繼續。

我覺得電影這一塊解釋的非常好,

雨確實還在下,但人們依舊還在活着。

而且電影在最後也說,這本來就是一片海,是像陽菜這樣的人的犧牲才變成了陸地

現在只不過是回到了原來的樣子而已。

所謂的‘災難’,只是變成了另一種‘常態’。界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堅韌,它並不需要某個無辜少女的獻祭才能存續。

而倘若這種世界需要一個無辜的人被迫的犧牲才延續,那之後還會犧牲更多人,誰能保證下個被犧牲的人不是你呢?

這部電影的價值,在於它勇敢地呈現了這道艱難的選擇題。它沒有否定‘拯救世界’的價值,而是將‘拯救愛人’這一同樣源自人類最真摯情感的選擇,放在了天平的另一端,並問我們:爲什麼後者就一定比前者低級?爲什麼二者在個體而言不是相等重量的存在?

真正的文明,是不用犧牲的數量來計算的,而是看它是否珍視每一個具體的人的生命與愛。

每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我們也應當捍衛這樣一種基於“人”本身的價值觀——對每一個具體生命的珍視,對個人追求幸福權利的尊重。

電影的最後一幕迴歸到了“人”本身:是帆高和陽菜在雨中重逢、相擁。如新海誠想說的:即便世界變得一團糟,但只要能和所愛之人在一起,就有勇氣繼續活下去。 

而我們的幸福,也由我們自己定義。

我是歐氣身邊來,感謝你看到這,我們下期帖子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