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貓丨文
“我很開心,因爲我是一顆小熊軟糖!”
大概在兩年前,這隻粉色皮膚的小熊曾在互聯網風靡一時。
彼時,與它相關的二創作品層出不窮,網絡的每個角落似乎都回蕩着它震耳欲聾的尖叫聲。但至今,我其實仍未明白它爲什麼會戳中網友們的萌點。
或許是一邊尖叫一邊自己把腿咬斷的場景太過獵奇;又或許是它評價自己那隻斷腿嚐起來很美味的這種精神狀態太過超前,所以這隻小熊纔給無數網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便是現在,大多數人提到小熊軟糖的第一時間,總會想起這個被誤以爲是商品廣告,實則源自成人搞笑動畫系列《機器雞》的橋段。
而如今,在互聯網的傳播與影響下,“小熊軟糖”與其他網絡流行語一樣正不斷地被解構、被重塑、被賦予新的詞義。某些時候,它是能與“不喫香菜”各佔半邊天的網絡熱門ID;
某些時候,它也可能是好色網友對濃眉大眼、氣質內斂的斯拉夫尤物們的愛稱。
不過,今天我們既不是要炒冷飯講這些老梗,也不打算深究語言學的流變。說到底,這些外圍衍生的梗與形象,比起那五彩繽紛、嚼勁十足的軟糖本身,多少有點“東施效顰”的意味。
你以爲我是在開玩笑?那你可能真的低估了它的魅力。
這世上,有人信佛、有人信道,但在軟糖信徒心中,這隻既能充當“精神布洛芬”又富含維生素,既能拯救心靈又能強身健體的小熊軟糖,纔是真正值得信仰的對象。
設計師 @Suzy Chan
如果說地雷妹靠OD(Overdose,過度濫用)粉色“魔爪”維持生命體徵,那麼這羣狂熱愛好者則把小熊軟糖當做蔬菜代餐,靠OD它們來補充維生素、保持好心情。
還有人說,小熊軟糖可以緩解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因爲它實在“太難嚼”,堪比人類磨牙棒。
爲此,他們甚至提議把小熊軟糖納入醫保。而神奇的是,這看似瘋狂的意見居然在小紅書獲得了6000多名網友的公開支持。
評論區還有不少愛好者現身說法,展示着自己對小熊軟糖的重度依賴。
藝術工作者們更是將自己的“信仰”當做靈感繆斯,並創作了各種各樣的作品,以此追求更高的藝術造詣:
有人爲它虛構了一個“小熊軟糖邪教”,裏面有“神”的形象、“神”的宣言,還有“神殿”供人祭拜祈禱;
設計師 @Suzy Chan
也有人以它們爲模特,拍攝下許多詭異又夢核,自成一派的攝影作品。
藝術家 Roxanne Patruznick
從藝術創作向外延伸,小熊軟糖的影響力也悄悄滲透至其他意想不到的領域。如果深入調酒界,你會看到,有一羣酒蒙子早已在嘗試把小熊軟糖變成新式下酒菜。
有些人選擇用晶瑩的冰塊與清澈的伏特加做底,泡入幾顆五顏六色的小熊軟糖,靜靜看它們在氣泡中漂浮;
有些人則成袋地將它們浸泡在酒液裏,送去服“冰”役。
就連與小熊軟糖可愛外表根本不搭的哥特搖滾巨星瑪麗蓮·曼森都不得不爲其折腰。據說,在他演唱會休息室裏的補給,只有兩樣東西:提神的苦艾酒,和小熊軟糖。
圖源@橘子牛
粉絲們的同人裏,他也和小熊軟糖密不可分了x
而在生物學領域,尤其是遺傳學研究者,對小熊軟糖可謂青睞有佳。
在他們看來,這些五彩繽紛的小熊們直觀地解釋了遺傳學裏顯性、隱性基因互相作用的結果。因此,網絡上隨處可見依據孟德爾遺傳定律製作的“小熊軟糖族譜圖”。
與生物相鄰的醫學領域,也遍佈着小熊軟糖與其信徒的足跡。
換頭手術、截肢手術、心臟移植、安裝義肢……如果哪天,我們的醫療水平離想象中賽博朋克世界的那樣更接近了,那或許有一部分功勞來自於小熊軟糖。
但,你別看這些人表面上笑嘻嘻,其實都是童臉狼。背地裏,他們居然變成“瀆神者”。
其中有一小部分信徒因愛生狂,漸漸走向“病嬌”,偷偷當起了“小熊軟糖殺手”。於是,成堆的小熊被送入他們製作的“殺戮遊戲”裏。
每半個小時,就會有一位小熊被撕票,其他小熊則只能一直活在“死亡”來臨的恐慌中。後續,虐待小熊的手段和花樣更是越來越多,甚至啓用了PK賽制,讓網友下注圍觀它們“自相殘殺”。
另一部分信徒,爲了更好地接觸小熊軟糖,試圖將它們圈在養殖場裏。
養育、繁殖、被屠宰,這些小熊在養殖場裏似乎過着愉快的生活,但卻並不知道它們生存的意義,其實是被人類喫掉。
正如你所見,無數瘋狂的二創爲小熊軟糖賦予了無數新身份,也印證着它強大的符號感染力。
或許是因爲這幅深入人心的外表,讓不少人誤以爲小熊軟糖是一類軟糖的代稱。然而,事實上,原教旨主義所信奉的小熊軟糖,來自德國哈瑞寶(Haribo)。
1920年,德國糖果師漢斯·裏格爾(Hans Riegel)在波恩(Bonn)發明了小熊軟糖,並以其姓名與故鄉波恩的前兩個字母,爲之命名爲“Haribo”。
如今,距離第一批哈瑞寶小熊軟糖誕生問世,已經過去了100多年。而在它們走出簡陋的家庭廚房征服世界之前,最先攻略的,其實是德國人自己。
你或許想不到,小熊軟糖在那些我們刻板印象中嚴謹、苛刻的本地人心中,有着多麼崇高的地位——除了馬克和歐元之外,德國其實還存在着一種神祕的第二貨幣,那就是小熊軟糖。
紀錄片《德法之爭之小熊軟糖》中,爲我們闡述了小熊軟糖這一貨幣的使用方式:
小朋友們在醫生那兒打針時,表現得好就可以得到至少5個小熊軟糖;如果在數學考試中獲得了滿分,那麼將會收穫8個;練習長笛,或許可以得到4個……
所以,理所當然地,戒斷小熊軟糖癮變成了一項必須嚴肅進行的教育措施。只不過,德國人似乎一生都在爲之而努力。
畢竟,他們就連做科學研究,也總會帶上小熊軟糖。
不僅如此,他們還會在意小熊軟糖晚上做什麼夢,擔心它們是否會因爲活不了幾天而患上抑鬱症。
甚至,還會從心理學、醫學、語言學等領域研究小熊軟糖的社會行爲,或是從古生物學領域,研究哪個地方挖出的小熊軟糖化石。
而小熊軟糖在德國曆史上,也曾畫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十年裏,哈瑞寶小熊軟糖能越過當時的柏林牆,從西德傳到了東德。
當時在東德,只有政府控制的特供外國人的商店裏才能買到小熊軟糖。可這些商店只接受外國遊客並且只接受外幣,所以大多數東德人很難購買。小熊軟糖便成爲了當時西德的一些居民寄給東德朋友和家人的時尚禮物。
由此可見,對於德國人來說,哈瑞寶小熊軟糖不僅僅是糖果,更是德國的特產、是德國文化的代表之一。
很快,哈瑞寶靠着小熊軟糖在軟糖界獨佔鰲頭。歐洲大大小小的超市裏,它們總能輕易地佔據貨架。同時,也有更多的人迷上了它。
現在,世界沒有了小熊軟糖,可能真會停轉!2021年,英國脫歐後,由於卡車司機太少加之疫情影響,小熊軟糖無法運到英國導致超市斷貨,還曾引發過英國人民的憤怒。
這讓我不禁好奇,全球明明有那麼多生產軟糖的廠商,比如國內就有着價格更便宜的童年回憶旺仔QQ糖,可爲什麼唯獨只有小熊軟糖俘獲了那麼多人類?
美國的糖果歷史學家蘇珊·本傑明,或許能替我給出一些參考答案。在她的書裏曾寫到,哈瑞寶採用了獨特的果汁工藝,在還原果汁味道上做得比其他糖果廠家更出色。
據不完全統計,市面上哈瑞寶廣泛銷售的商品多達60多種,口味有脆皮的、酸砂的、果味的……但最好喫、最暢銷的,永遠是經典果汁味小熊款。
菠蘿、蘋果、草莓、覆盆子、蜜橙和檸檬,不同口味對應不同顏色,一齊混入袋中,匯成多彩的包裝。
而打包的隨機性,還讓網友研究起每袋軟糖的顏色與口味是否符合正態分佈,以便自己更好地決定先從哪個口味的開始進食。
不過,蘇珊認爲,小熊軟糖之所以能脫穎而出,味道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因爲漢斯所研究的味道和配方,其實在歷史上那些早期糖果裏,找到它的影子。
而他真正的創新,是用可愛小熊作爲了軟糖的新造型,讓人們同時感到甜蜜和可愛。畢竟,當年的糖果製造商只注重糖的口味,沒人會去在意糖果的形狀。
哈瑞寶製作出小熊之前,糖果的形狀多爲短的圓柱形軟糖,更不會有如此多彩的配色。但在可愛經濟盛行的當下,衆所周知,可愛就是第一生產力。
而哈瑞寶的小熊造型,也經歷了多次創新。最初,小熊軟糖的形象借鑑的是德國寓言故事中的經典形象“跳舞熊”(Tanzbär),所以它們看起來嘴巴尖尖的,體態也沒有那麼圓潤,有幾分像熊木雕。
到了1960 年,哈瑞寶纔將跳舞熊改成了四肢蜷縮、五官模糊的Q版小熊。
所以,換做當今的營銷思維,Haribo小熊軟糖的成功,就是因爲它在保證口味的基礎上,爲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情緒價值。
後續也有無數事實證明,哈瑞寶塑造的小熊形態有多麼受歡迎,甚至變成了橫跨影視文學、時尚領域、網絡表情包的文化符號。
一堆在烈日下融化的小熊軟糖,可以引發大家關於個體意識與集體意識的哲學迷思:“在這個含糖的泥潭裏,個體的本質溶解成虛無,被改造成了一個單一的意識”。
不小心把我的小熊軟糖丟在烈日下的汽車裏了。當我回來的時候,他們融化在一個含糖的泥潭裏,他們個體的本質溶解成虛無,被虛無改造成一個單一的意識。沒有分離的存在,也沒有味道,只是無形永恆橡皮糖的一種表現。
而完整的小熊軟糖,搖身一變成了時尚界當仁不讓的ICON。不僅是小熊軟糖的相關周邊,比如冰箱貼、鑰匙扣、馬克杯、玩偶等,和軟糖一起被買成了德國土特產;
圖源 小紅書@臭臭硬硬
珠寶、奢牌更是爭相和小熊軟糖推出聯名,希望能進一步吸引消費者們的目光。
圖源 小紅書@小小獅子頭
有關它們的劇集,同樣數不勝數。上世紀80年代,迪士尼專門推出過一部以哈瑞寶小熊軟糖爲原型的動畫電視系列片,名爲“Adventures of the Gummi Bears(小熊軟糖的冒險)”。
至於恐怖美劇《雞皮疙瘩》,則把小熊軟糖塑造成可以變大、融化的詭異喫人怪獸,塑造了一個可愛中又帶着荒誕與邪惡的新形象。
但,這樣的新形象,未必是空穴來風。過去多年來,哈瑞寶的廣告營銷,成功地將小熊軟糖與快樂、童年等理念捆綁並植入消費者腦海中,可它卻並不一直如此。
2014年,哈瑞寶推出無糖版小熊軟糖。而其中所添加的會導致腹瀉的代糖,曾在多地引起過食品安全恐慌。
“撒旦用竄稀來懲罰世人。”
圖片來源:Youtube@TaintedSoldiers
現在,亞馬遜上與它相關的幾千多條評論裏,其中有一半是在讚頌它的美味;另一半,則是受害者們在控訴軟糖、哀悼自己飽經摧殘的屁股。
前不久,荷蘭東部的哈瑞寶可樂味軟糖更是被檢測出有大麻的痕跡,這個原本應該帶給大家快樂的小零食,又一次引發了恐慌。
我想,開頭所說的那則《機器雞》動畫短片裏,之所以會讓粉色小熊自己咬斷腿,估計就是想借此諷刺小熊軟糖背後所潛藏的邪惡面。
不過,正是這種在可愛與詭異、快樂與恐慌之間搖擺的特質,才讓這隻小熊的形象如此完整且真實。
它既是網絡時代被解構、重塑的文化符號,也是商業世界中一個會犯錯、有爭議的普通品牌。它承載着我們投射的所有天真與狂熱,也映照出現實世界本身的複雜與矛盾。
圖源作者@Jenice Johnson
或許,我們迷戀小熊軟糖,不只是迷戀它的甜蜜,迷戀一個美好的童話,也迷戀着這個包裹在甜蜜糖衣之下,既可愛又荒誕,既治癒又危險的人間縮影。
-END-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