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0年代的遊戲江湖裏,廣告從不只是“賣遊戲”的工具。
那時的遊戲廣告人,用誇張到離譜的畫面、語出驚人的文案,把遊戲的魅力硬生生拉着玩家的DNA。
一、“次元破壁”的視覺奇觀:遊戲角色入侵現實
2000年代的遊戲廣告,最愛的就是把虛擬角色硬塞進現實場景,搞出“關公戰秦瓊”式的魔幻場面。
《精靈寶可夢競技場》的廣告裏,噴火龍、水箭龜們在現實觀衆的歡呼中“實景對戰”,彷彿真的舉辦了一場“寶可夢世界盃”
《馬力歐卡丁車:雙重衝擊》更絕,大金剛舉着綠蛋、馬力歐的腦袋“嫁接”在卡丁車選手身上,配上“who are you?”的靈魂叩問,直接把玩家的好奇心擰到最大。
就連《星之卡比:飛天賽車》都讓卡比頂着火焰頭和戰鬥機編隊“空中競速”,這種製作,放在當年是“黑科技級創意”。
二、狂到無邊
2000年代的廣告文案,主打一個“逆天文案”
《異形三部曲》的廣告敢直接寫
“這老鄉雞在 PlayStation 上,而且沒心情玩遊戲!”(The bitch is on PlayStation... and she doesn’t feel like playing!),把異形的壓迫感和玩家的征服欲拉滿
《大金剛大陸》找了位風格獨特的角色拍着胸脯說“要是這畫質不酷,我就不叫 Yawiga Kanawi”,硬生生把Game Boy的像素畫面吹成了“視覺盛宴”。
在《寶可夢 金/銀》的廣告中,製作方將美國國會大廈的外觀進行了創意改編,把上面的文字改成了“GOTTUS CATCHEMUS ALLUS”(諧音寶可夢的經典口號“Gotta Catch ‘Em All”),用這種充滿戲謔感的方式,把寶可夢“收集全圖鑑”的核心玩法和美國標誌性建築結合,製造出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腦洞笑點,是2000年代遊戲廣告“瘋癲創意”的典型體現。
三、主機大戰的獨家即王道
2000年代是主機競爭最白熱化的時期,廣告能多狠,就有多狠
世嘉在《索尼克3》的廣告裏,用索尼克的“巨眼”佔領整個畫面,配上“索尼克3 即將發售”的醒目宣言,可以說是狂得沒邊,我強大到都沒有你的容身之處,你就在我的凝視之下顫抖吧,直接和任天堂的馬里奧“分庭抗禮”;
任天堂則在《精靈寶可夢競技場》《馬力歐卡丁車》上狂貼“Only for N64/GameCube”標籤,把“獨佔體驗”變成了玩家剁手的最大理由。就連《異形三部曲》都要強調“PlayStation 獨佔”。
包排着隊將自己錄入到新的遊戲機裏
四、復古廣告的“時代烙印”:瘋狂背後的玩家共鳴
這些廣告當時都爲了展現出他們遊戲內在的瘋狂,超越現實就可以迴歸現實,跟現實融爲一體,都是爲了當時彌補畫面不足或者遊戲機性能不足,讓玩家們可以看到自己喜歡的遊戲角色,進入到他們平時生活的現實裏,一種渴望突破現在趕緊到未來,卻又喜歡在現在的感覺。
這些廣告放到今天設計語言都依舊不過時。
今天的遊戲世界誰又可以拒絕這一場年年大作年年有的狂歡盛宴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