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祐元年,二十一岁的苏轼带着十九岁的苏辙,跟着老父苏洵出西蜀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少年意气如蜀江春水一样奔腾翻涌,一路东去。
就是在这一年的科场上,苏轼第一次见到了他少年时的偶像,也是他一生的导师——欧阳修。
…
北宋景德四年,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他四岁丧父,母亲辛苦将他拉扯大。
欧阳修家庭贫困却热爱读书,对韩昌黎文集爱不释手。他不喜欢北宋当时奢靡浮华的文风,却对唐人古朴刚劲的文风却尤其心折。
欧阳修二十四岁便进士及第。中了进士的欧阳修娶了恩师的女儿,一时间洞房花烛,金榜题名,风头无两。
春风得意马蹄疾,仿佛人生从此一马平川。
然而天总不遂人愿,燕尔新婚两年后,发妻生产时不幸身亡,欧阳修悲痛欲绝。
发妻过世后,欧阳修又奉母命娶了杨氏为妻。但仅仅一年后,十八岁的杨氏也撒手西去。
元宵节到来之际,欧阳修孑然一身。想到去年元月佳人浅笑盈盈,如今却形只影单,不由泪湿春衫。
未及而立,欧阳修已尝尽生离死别之苦。
…
面对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欧阳修忧心如焚。
他与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然而保守派势力强大。他作为范仲淹一派受到牵连,被贬为夷陵县令。
庆历三年,三十七岁的欧阳修响应了庆历新政,作为主力进行改革。但在守旧派的反扑下,新政又遭失败。
接下来的时间里,欧阳修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同志们被挨个外放贬谪。他上疏为朋友分辩,自己反而被贬为滁州太守。
在滁州,他心灰意懒之余常以郊游排遣愤懑,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
…
十二年的漂泊后,四十八岁的欧阳修回到朝堂。风霜已经将曾经的少年进士的乌发染的花白。
也就在这一年,他作为翰林学士主考了一次号称千古第一龙虎榜的科考。
阅卷时,欧阳修对一份试卷爱不释手。思来想去,如此文采,莫不是今年亦来赴考的爱徒曾巩?给自家徒儿拿个第一似是不妥,欧阳修不得已忍痛判了个第二。
试卷拆封后欧阳修才惊觉此文非曾巩所作,乃是出自一个名为苏轼的无名小辈。
平白无故让人丢了第一欧阳修不免过意不去,他却也因此也记住了苏轼这个名字。
…
考试的时候苏轼在文中写了这么一句:“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日杀之三,尧日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严,而乐尧用刑之宽。”
欧阳修自负腹墨无穷,曾作一副对联夸自己。上阙是“书有未曾经我读。”可这回欧阳修实在是不知道苏轼文中这一段出处在何。
北宋规矩高中的士子与那一届的主考官算是师徒之谊,要去拜会。
当苏轼来了之后,欧阳修迫不及待的询问出处。苏轼笑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哎呀,我是编的啦。”
欧阳修大乐。事后更修书一封,给苏轼的初试考官梅圣俞:“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在文坛领袖欧阳修的力荐下,年纪轻轻的苏轼名声大噪。每有新作,辄立刻遍传京师。
宋稗类钞中记载,苏轼每有新文章传出,欧阳修每次必然反复品读。读罢便像个吃到了好吃的糖果的小孩子那样终日喜不自胜。
一日欧阳修与儿子论天下文章。谈论到苏轼的时候叹道:“三十年后,哪还有人记得我欧阳修呢,那是苏轼的天下了。”
虽是叹息,可是言语中却是掩饰不住的欣慰。
…
两年后,欧阳修升为枢密副使,与韩琦、富弼一同主政。这是北宋中期政治最稳健的时期。
这段时间里欧阳修不仅大力宣传苏轼的文章,也在不断的提携他。在苏轼服完母丧后,欧阳修保举他为大理评事,除签书凤翔判官。
欧阳修性格豁达,虽经历无数宦海沉浮,却仍然潇洒豪迈。这一性格特点深深影响了苏轼。
在苏轼往后人生里,不管是缺月疏桐,泛舟赤壁。总会有一个身影在他眼前,告诉他即使在困境中也要笑的潇洒。
不久后欧阳修受自己提拔的学生攻击,政敌抓住机会反击。愤懑之下,欧阳修黯然离开朝廷。
这一次直到去世他再也没能回来。
…
庆历年间,欧阳修贬官滁州。一个叫智仙的和尚在山上盖了一座亭子,于是有了那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离开滁州十年后,一个叫沈遵的官员慕名前去游玩。以琴声拟水声,作了一套宫声三叠的曲子《醉翁吟》。
后来欧阳修与沈遵相会于河北,合奏《醉翁吟》,只是总觉曲声不甚完善。
欧阳修还是记下了这件事:“群动夜息浮云阴,沈夫子弹《醉翁吟》。”
欧阳修去世整整十年后,遭贬客居黄州的苏轼应庐山道人崔闲之请,为《醉翁吟》填了词。
崔闲原本是沈遵的门客,极擅乐理。苏轼一挥而就。
二人在补词的时候,崔闲弹琴,苏轼耳听琴音,手填文词,一气呵成。
这首词,就是《醉翁操琅然》: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翁今,为飞仙…
…
欧阳修在扬州时,筑了一座平山堂。
八年后,身在京师的他写了一首《朝中措.平山堂》,送朋友刘敞出守扬州。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干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那一年是嘉祐元年,年轻的苏轼方出蜀道,正在向京师作一场漫长无尽头的旅行。
1079年,乌台诗案事发的几月前,苏轼自徐州移知湖州。途中他路过了扬州,生平第三次经过平山堂。
苏轼看着墙上龙飞凤舞的字迹,又想起了那个曾经看着自己文章乐的合不拢嘴的豪迈老人。
此时,距苏轼和欧阳修最后一次相见已达九年,而欧阳修也已逝世八年之久。
苏轼提笔,半生的感情从笔下流淌出来,汇作了这首著名的西江月: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朝中措》那一年,苏轼入京科考。意气风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脚下。
《西江月》那一年,乌台诗案爆发。繁华如梦,一切转眼成空。
人生造化,不外如是。
…
又十年后,1091年,五十四岁的苏轼出知颖州,不久他也将鹤去。
颖州的歌女,仍然唱着四十三年前欧阳修在颖州任官时所作的木兰花令。
而此时的苏轼和当年的欧阳修一样,也从一个少年变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飘摇半生的苏轼次韵了欧阳修那首木兰花
令。隔着将近半个世纪的时空和自己的恩师进行了最后一场对话。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是啊,除了西湖波浪里的月亮,我该和谁谈论你呢?我亲爱的老师。
…
很久之后,当苏轼也化作了一抔黃土。一个叫方岳的后生经过平山堂,看到了两位大文豪在墙上的诗文。不禁感慨万分,提笔写道: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当是时,天地俱静,万物无言。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