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25年三部动画电影的风评与舆论战争

截止目前,今年国产电影口碑前三均为动画,分别为《哪吒2:魔童闹海》8.4、《罗小黑战记2》8.7、《浪浪山小妖怪》8.5。(来自豆瓣)

耐人寻味的是,三者不光评分接近,舆论风波也出奇的一致:不是在逻辑上被人诟病,就是在政治问题上被临门一脚,不禁让我思考——动画电影为何总是会受到更多的非议与质疑?

本篇文章将从三部作品的舆论争议以及质量分析入手,深入探讨2025年动画电影舆论的深层诱因与始末。

《哪吒2》—— 票房杀手

《哪吒:魔童闹海》不必多说,爱国情怀的助力其实并未给票房冲榜带来多大冲击,反倒是过年氛围的消费要来的更实际一点。

但可能是为了刺激经济,你也不知道为何网上突然就冒出来一大堆过度解读的up,硬是把商业片拆解成不对立不优越就不能成功的政治产物。

于是好不容易稍有起色的电影市场,又在一声又一声闪烁其词的口号里再次冷清。

我曾经还幻想《哪吒2》能引起新的观影狂潮,使得一些口碑较好的院线电影能不被冷落,事实却告诉我,一部电影的热度其实取决于它的幕后政治能否得到有效支持,更决定于观众的审美能否得到广泛认同。

媒体茫然无措的解析证明了这一点;观众笃定自己难得的吃上了细糠。

《哪吒:魔童闹海》真的是细糠吗?

这要看人民对“细糠”的定义如何。

这部电影能让幕后的观众愉悦身心,不为了某些问题刨根问底;能把一些顾忌抛之脑后,那么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多数人的细糠。

你去告诉他们哪吒的屎尿屁笑话多么低俗;控诉电影的台词和剧本多么落伍,都不会改变他人当时振奋的观影体验。

极少人会在乎陈塘关百姓的去留,也鲜有人能意识到热血沸腾的背后藏有多少抹去存在的生命。饺子的匠人功底,是在画面上以几乎疯狂的修饰与雕琢使人无力去注意电影关于人文的使命与责任。

有这么一个大开杀戒的丑陋主角,与另一个长相秀气性格内敛的主角组成了一对百年好合的朋友,后者的爹地阳刚硬朗又不失风度,举止优雅浓眉大眼;女性反派性感妖娆能力出众,试问在这种审美多样性的场合下,谁还会去在意那一点零星的、本就不重要的逻辑瑕疵呢?

哪吒反抗命运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主流语境之一,但恰恰影片的“不认命、不服从”缺乏直视问题的勇气,徒有热血口号与青年气概打造的蒸炉,就会使燥热的人感到一丝不详与端倪——

我们在燃什么呢?反抗的到底是谁?如果是陈塘关百信的偏见,那么影片确实做到了,毕竟他们都化成灰了;如果是天命难违要打破束缚,却又好似为自己既定的身份感到自豪——这是一种青春特有的猖狂与朝气;怒火蔓延之地生灵涂炭,也就无人在意这股劲是否用对了地方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严谨是否适用于一部老少皆宜的商业电影,就《哪吒:魔童闹海》目前的票房成绩来说,它是成功的、是获得市场认可的、名声大噪的好电影。

而我更倾向于《哪吒》后续的口碑反噬,多半是影片本身幼稚的风格难辞其咎,一部剧本并不算成熟且内核简化的影片,成为了主流价值观的帮凶并引起市场近乎捆绑式的自发营销,使得它的责任被无限加码了;

天平的另一端,是并不乐于为超出影片能力范畴而买单的观众,他们并不想被代表也并不认为这部电影配得上观众为其强加的民族叙事与文化期盼。

就像网上带工人看哪吒却又嘲讽其缺乏品味的老板,当然不是由衷的希望中国电影能登上世界之巅;他是在为自己的优越感买单;一个不爱电影的人,在大肆挥霍自己可悲的审美,真是令人忍俊不禁。

你问我《哪吒2》好看吗?我会告诉你好看;工整、敬业、不夹带私货、顺应民意。

但你要问我它能为电影市场带来什么,可能是空前高涨的消费情绪让电影院足矣暂时幸存吧。

《罗小黑》——侮辱原型的代价

《罗小黑2》的问题与《哪吒2》完全不同,事实上它的内核同样理想却不低幼;搞笑段子温馨而适宜,战斗场面也堆料到让人目不暇接。

如果不是罗小黑原型被遗弃,相信这部电影能获得更好的传播与反馈,就本片质量来说我认为它的叙事与哪吒一样有偷奸耍滑的成分;反派身份全靠自爆、危机事件不足动机薄弱导致大场面战斗成为洗脑政策;平行叙事的交汇不好且节奏过散时慢时快。

这两部电影都属于前两遍的看得很爽,三刷后则会逐渐发现弊端,这还是我在吹毛求疵后才总结出来的毛病,你就知道国产动画对于现如今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有多么不可或缺了。

其中,罗小黑和师傅的两场戏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结尾的场面调度一片混乱、各打各的,用“概念”与机械降神的方式提供解决方案。

好的一方面是,2d动画的高速战斗表现气势逼人,动作逻辑清晰、见招拆招,设计水平相当出色,每一个角色的特性都有很好表现,不以推进剧情为由牺牲任何人的弧度,这使得你能记住本片绝大部分露脸的角色。

相较于《哪吒2》《罗小黑2》就更偏向于日常番的叙事风格,主线不够清晰但角色足够亮眼,而后者的孩子气也仅限于对战争的理解:

“我只帮助对的一方。”

它是一部小孩教导大人的电影——用善意拥抱世界

讽刺的是银幕内的罗小黑天真可爱又满腔热枕,而屏幕外的罗小黑却早就以“归全返真”的名义不见踪影了。

尽管喜欢这部电影的观众竭力为其辩解成爱心放养,但我个人认为片中的师傅应该不会这么道貌岸然的丢下罗小黑一人。

与真人电影有所不同,动画角色往往要面对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对照关系,这种虚拟关联性赋予了角色鲜活灵动的生命与打破次元壁的可能。

我们看惯了这些堂而皇之的理由,早已对这类惺惺作态的行为见怪不怪。

只是有这么一只黑猫刚好为作者提供了“罗小黑”的灵感,让它能以另一种形式活跃于人们的视野当中;观众能完全将二者分割并自行脑补吗?罗小黑能完全摒弃掉肉体凡胎永驻与当事人的意淫当中吗?

很可惜的是,由于国内宠物保护法的法律条文不够健全,导致观众无法得知这类行为究竟该归结至“弃养”还是“放生”。

也就带来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伦理战争,更让幕后在意的观众几乎无法正视罗小黑的诞生。

早前《罗小黑》创作团体的某些不够理智的站队言论,以及一些莫虚乌有的污蔑行为,同样让本片的主旨显得无比虚伪;场内与场外价值的完全背离、观众与粉丝之间的认知差异,使得《罗小黑战记2》的观感在不同群体之间发生了巨大变故。

其实,动画作品的个人影响力相比起真人影像要更为深远,一阵的口无遮掩无异于重构笔下的角色,让它门紧闭的心扉呼之欲出。

正因为动画电影不存在演员自我修养的缓冲,涵盖的受众群体也不分年龄,幕后的创作者则更需要以身作则,以防笔下角色被一时的利欲熏心否定存在价值。

《浪浪山小妖怪》——营销灾难

《浪浪山小妖怪》是我认为三者中剧作结构掌握最好、节奏最张弛有度的一部。

也因此,影片的宣发问题最令我迷惑不解、难以直视。

在这部电影里,你能看到一种难得的人民史观,不会用假大空的氛围妖言惑众,也不打算搞奇观动作麻痹神经;它真实到全年龄观众都能获得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

如黄眉被无名的四小只击败的结尾,理想的人会笃定那是一次孩童特有的纯真幻想;务实的人会认为那不过是黄眉的逢场作戏,好向弥勒佛亡羊补牢;悲观的人会为四个西游路上的牺牲品感到失望,对受苦的“资格”甚至有了新的改观。

换言之,《浪浪山小妖怪》本就是一部可供人民反复主观解读的电影,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人物身上投射自己的影子;一些人是悟空、一些人是蛤蟆、一些人是黄鼠狼等等不一而足。

身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你会发现能客观讲述百信故事的电影在当今是极度稀缺的,唯有生活在市井之中才能把台词打磨到句句都掷地有声。

当然,电影由于格局起的太高,角色的主观能动性铺垫不足,动机转折就会生硬一些;我曾这样想,除开技巧的失误,这部电影应该不会出现什么幺蛾子事了吧?

结果,影片的宣发又鬼使神差地犯病了,邀请了两个争议性较大的人物评价电影;一个是全网群嘲的傅首尔,一个是励志但被舆论裹挟的苏敏阿姨。

也就是说《浪浪山小妖怪》在开辟不属于它赛道的用户,而这两个赛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相斥的。

普通人不会整日把婚姻灾难与家庭困境挂在嘴边;普通人只会接受社会为他们安排的身份安分守己;普通人无力辨别价值观的对错更无暇参与到某个进程中加速冲突。

有这么一部分人进影院只是为了拖家带口放松一二,你告诉他们要抛弃责任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在一个能反映社会群像的电影里钻牛角尖,这合适吗?

能道出“出走决心”名言的苏敏阿姨,自然在反抗家庭压榨这方面有一定的话语权,事实上她个人的经历促成了看电影的角度注定会大有不同,而官方不可能没有预料到苏敏的一语成谶。

营销精准捕捉到影片猪爸爸和猪妈妈职能捆绑的刻画,洋洋自意的认为自己有能力不放过任何一道声量,尽管这与影片的主题背道而驰。

于是,我们能看到两个目标受众近乎透明的公众人物“巧妙”的避开了所有的影片价值,而紧咬着家庭的某一部份不松,这正是宣发所乐于看到的、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电影宣传,弥补了动画电影没有明星效应的缺陷。

遗憾的是,现在的电影确实有能力在你吃的巧克力里塞一口屎,而且这块屎还是行思坐忆后才琢磨出来的,不然为什么不请六小龄童?为什么不请配音偏偏要赶一波女性独立的热度?

《浪浪山小妖怪》自己都没有想到,原来自身的最大过错,是猪妖家里有一个刻板的妈和爹。

——阴差阳错

从上述的舆论战场中不难看出,电影一旦被赋予了超出自身能力的期待与讨论度,就会造成大量主观情绪与逆反心理的冲突。

而主创的个人行为,又会将作品性质裂变成“身份话题”的喜爱与否,讨论的范围就被无限扩大、影片的客观质量就被无限推迟。

在之后,如果影片的其余组成部分拖了后腿,例如宣发有了自己的想法,整个市场定位立马濒临崩溃;一些人会有背叛的不悦感,一些人会有发声的认同感;

为什么我说动画创作团队在营销与站队时要更为谨慎?

因为无论是哪个部分,你所代表的都是品牌形象,是笔下角色现存于世的“真实面貌”,在这一点上《哪吒2》的导演饺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眼见作品造势越来越大,自己立马隐归山林闭门不见。

观众来到动画世界,本就是为了逃离人性的怪诞之处,避免一些真人影像无意义的风险。

然而今年的三部动画,却都阴差阳错的在场外舆论上栽了跟头。

中国动画拯救电影市场,却逃不过商业电影的定律。在更引人注目的文化标签下,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媒介,拥有能把影票实时转化为线下产品售卖的ip统率力,可能需要更成熟的商业类型分化与作者自制力才能实现动画市场的百花齐放。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