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这篇会让你明白什么是艺术

不知道发哪里了,就发小黑盒,一些思考,推导,内容很低级,非专业,民科,权当看个乐子,当然如果你对艺术很迷茫,那这篇绝对会给你构筑一些认知,全文共四千字左右,想到啥写啥。

————————

题为:《高级情绪》

  我写下这篇的原因,大概就是觉得现代对艺术本质的理解非常模糊,甚至于理解本身都被过分神化。

  所以用这篇东西来“改造”现有的所有艺术评价体系,彻底以理性的角度解释艺术,清晰艺术。

  首先从最基础的来。

  很多人都应该思考过为何女性比男性更感性这一问题,我见过一个理论大概能解释这一情况。

  这个理论描述的是在原始时代,男性作为捕猎者,需要更强的逻辑思考能力来狩猎,因为它们作为主动出击者有充分的时间来思考如何狩猎。而女性作为哺育者,幼崽的保护者,在部落中被动受敌,此时便需要更快的思考应对攻击的过程,但常规的思考逻辑推理其实是需要时间的,作为突发情况来说不够迅速,这时候原始人女性就需要跳过思考的过程做出一些潜意识的反应。

先不谈这种说法的准确性,这里只谈情绪和最初我对其下的定义,它将某种固定的思考过程和模式进行打包,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代替人的大脑做出反应。

  在这里只浅浅提一下我对思考的定义,对于我来说,人的所有主观活动都是提取信息(记忆),然后排列组合的过程,而信息以五感所接受的内容存储在大脑之中,其中以语言的形式为最小单位,本质是信息处理。

  到这里我对于情绪的定义也就出现,对固有思考内容,也就是对信息处理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打包,也就是对信息的打包。

  别人打了你一个巴掌,愤怒的情绪最先到来(你并不是个圣人),你可以照着情绪一巴掌还回去,这是最快的做法,但你如果不选择这么做,你就要进行思考,比如你回了这巴掌会是什么后果云云。情绪做出的反应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大多时候是最快的,这是我在最早提出这个观点时候的想法,虽然有些粗陋。

  过了很长时间,我对这个话题没在进行过思考。但一个新的观点在后来出现了,当时我在写小说,我在思考什么才是好的故事。

  故事最重要的是戏剧冲突,这个大家应该不会太反对,但戏剧冲突的本质是“反差”这一点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

  这里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反差是引起情绪的直接因素。原本应该幸福的两个人,突然一方去世了,这是反差,会让人悲伤(多数时候),你以为你的手边有一杯水,你没拿到,也有反差有情绪,但轻微的让你察觉不到。反差程度越高,情绪也就越强烈。

  当然“反差”其实是个过度的用词,虽然用来描述戏剧冲突也很合适。你大可以用“变化”来理解这个词。

  我有个这样的经历,桌子里有一瓶不知道放了多久的酸奶,我不知道,靠近时气息传进了我的鼻腔,恶臭难闻,但事后再去闻的时候,仍然臭,但不至于让人想吐。遂理解了,人的感受大抵也是这样的反差,你此前就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味的,反差程度减少,味也就淡了,虽然味道不变。这种情况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好坏都是比出来的。

  到这里,关于情绪的两个论点都出现了,早时候的我困扰于此,因为两个论点看起来是冲突的,后来细想了一下,并不冲突,甚至是关联的,结合起来就是,情绪由信息变化而产生,本质是信息的集合体。

  我说的这些好像与艺术都没什么太大的关联,但接下来才是重点部分,也就是文章题目所提到的“高级情绪”。

  高级是程度副词,且不意味着有明确界线,高级情绪是一种抽象化的概念,此前提到的所有情绪大都是可以描述的,可被定义的,愤怒,喜悦,悲伤,痛苦种种,人们发明出了很多词语来描述这些能被人看出来的情绪。但脑内的信息集合不是一个可约束内容可约束范围的东西,也就是说当这些情绪所涵盖的信息复杂到了一定程度时,它无法再被人用语言定义了,而这就是高级情绪。

  “艺术的本质是情绪表达。”

  (我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要给人带来情绪价值,一切政治,文化,批判,隐喻等作用在艺术上,只能用于增加艺术品的厚度,不能成为艺术品的全部,不然艺术就会沦为工具)

  对于我来说,确实是这样子的,我写过很多连我自己都不一定能看懂的东西,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就是在我脑中有着所谓高级情绪的时候,因为这些东西说不清道不明,但却会让我才思泉涌,指尖停不下码字的欲望,人们会将之归结为灵感,但灵感绝不是凭空而来的,高级情绪才是更本质的东西。

  感受不到高级情绪?那我就从更具象的地方让你理解。

  音乐,这是让人可以产生直接情绪的东西,似乎也是艺术表达最理想的形式,毕竟文学的文字和艺术的绘画似乎都有着不出于情绪的用处。如果你学过一点乐理知识,你就发现现代音乐的底层逻辑是很机械化的,哆来咪发梭拉西哆以七个音符为一组不停的循环,为什么是这七个音符,为什么可以不断循环听起来差不多,仅仅是因为每个音符所代表的让你听的舒服的频率是固定的,而低音do和高音do也是为频率的倍数变化,这样固定的频率带来了固定的听感。

  当然只是一个音符还论不上好听,这时候和弦出现了,音符频率的变化带来了更高级的听感,这就是制造情绪的源头,反差。从do到mi是一次反差,是情绪的制造,从mi到so又是一次,一个让人舒服的c和弦便出现了,反差程度越大,情绪越强烈,这里的音乐走向是令人舒服的,那么这舒服的情绪便越强烈。重金属需要更强烈的情绪,就这七个音符,最大反差的变化就只能是五和弦了。当然也会有小度度这样音程小,但反差更大的情况。

但反差感归根到底也是情绪的一种,所以情绪的强烈程度完全可以用反差程度来当最小单位,这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都有着不一样的变化。反差感也并不是固定的,它是情绪它也会减弱。一首歌初听好听,你听了一百遍也觉得的好听,但不如初听惊艳了,当你决定演奏它,熟悉它的每一个乐符走向之后,我相信这首歌给你带来的情绪也会大符下降,越是简单的音乐越这样。

  到这里就要提到很多关于艺术鉴赏时会出现的情况了,可能会有失偏颇。

  很多人经常用看不懂的就是艺术了吗来讽刺一些滥竽充数的作品,但从前文可知高级情绪本身是不可描述的,它混杂了大量的信息(记忆),当它被作者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本身也是一定不可描述的,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着有大量的笔墨,不可能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推理思考出来的,情绪的产生是个循环体。这里的场景曾让作者产生过怎么样的情绪,当这些情绪以其他的方式翻涌在脑海之中时,这里的场景便又会自然而然的出现,触景生情,感情也会造景。你看着一张张童年的照片,越来越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产生,越来越多的记忆也浮现,但记忆之间的关联程度可能不高,因为这些可能都是因为有相似之处的高级情绪产生的。

  回到音乐,一首浩然的交响曲带来的庞杂的情绪是无法用语言来直接描述的,但强烈的情绪可以被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所化解,当然信息量不变。人的音乐审美随着音乐鉴赏能力的提高而提高,这并不是在构筑鄙视链的话而是切实存在的东西,随音乐鉴赏能力提高的其实是人的包容能力。

  一首简单的歌可以很好听,但其所带来的情绪也是很简单,艺术是情绪的表达,高级情绪便不可能拘泥于好听这一个概念。大多数人无法接受金属乐,是因为初听“反差感”过于强烈,情绪表达过于强烈,让人难以接受,也绝不悦耳,但你在多听之后,解构音符之后这种反差感会减弱,甚至减弱到了让你产生了适合你耳朵的高级情绪的程度。

  很多意识流的作品其实是可以尝试解构的,但这与意识流作品本身的不可描述无关,解构意识流作品的本质是在反向解构情绪表达前的信息记忆,也就是所谓的阅读理解。

  作者写的蓝色的窗帘是因为窗帘就是蓝色的,但因何让作者在这里著下蓝色窗帘的呢?这段似乎也与前后文肯定不会存在着因果逻辑。这也许是高级情绪在着笔,你有这样的经历和信息,你会想到,是因为浑然一体的情绪将之关联的信息(记忆)调取出来了。

  常规的思考,提取脑中信息的方式其实是信息联系也就是记忆做动词时的用法。现在脑中想象一只笔,能看到是因为你看了“笔”这个字,用这份信息在联系脑海中笔的图像构成的。但情绪的提取就不一样,就像最开始说的,情绪是跨过思考的快速反应需求,在这里有着相同本质的现象,那就是跳过思考,提取高级情绪云中的记忆信息。

  用最简单的方式举例就是,你曾有过父亲死在床上的经历,看到这张床便会有悲伤的情绪,也许在你因为其他事情感受到悲伤情绪之时你也会想起这张床。看到床引起的悲伤情绪其实更接近联系也就是思考,看到床想起父亲的死然后悲伤。

  但换后者,你在写作,这时候听到了某首悲伤的歌,被唤起了某种悲伤的情绪,笔尖不自觉便写下了那张床,不只是床,因为这情绪,你脑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意象,但似乎没什么大的联系,你纷纷写下,这就是完完全全的情绪写作,更接近散文的创作。

  比起思考出一件又一件事情,高级情绪的表达其实更加的散乱,艺术创作是表达情绪的原因是要它带给人情绪,这是最根本的。但人与人的思维并不互通,你的情绪表达也许别人根本感受不到,你在看你的创作的时候脑海中翩翩,别人看却一头雾水。又有些时候,你在看别人文章时,什么都没看懂,但一行一字却让你有着无形的情感,很多意识流作品都应该是这样的,这也是高级情绪表达在极端情况下的妙处。

  有些共同的情绪表达会成为艺术创作中规范化的东西比如说调式,C大调纯白明静,A大调富丽堂皇,降e小调灵活跃动等等。人的情感如此飘渺的东西早就在各个创作领域被各种“死板”的用法摸索出来了。这里还要说说东西方绘画的区别,也可以用来理解高级情绪。

  探究东西方绘画史,其实很容易发现,东方绘画更讲究意象,而西方讲究具象(不绝对)。大概就是东方画家看到一样事物不会当场给它画下,他会记在心中,回屋之后再去凭借记忆还原,这个时候画家当时的情感会无意识的占主导,他会记住鱼儿的嬉戏游动而非鱼儿现实的样貌和状态,会记住山川河流的巍峨而非这些事物的真实走向,东方画家更喜欢意的表达也就是情绪表达。而古代西方画家颜色的用法更丰富,也更善于还原现实本来样子,当然这不代表西方画作是没有情绪的,正相反,西方画作虽然不是意的表达,但因为更贴合现实而能更能令人感受情绪,也许不是作者的情绪,画下田间的老农,你能看到他皲裂的皮肤,你为其感到难受,因为这是你现实有的经历和思考。纯粹意的表达可能会导致阅览者与创作者无法共情。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写这玩意的初衷,可能是因为,我无法接好一些艺术品被束之高阁,被评判以阳春白雪,被评判以“无法解释”,也无法接受一些简单作品的受众被审美霸凌吧,将内在逻辑明明白白的讲出来,也许会好很多。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