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十五年后的我【三】——我的消费观

       最近的生活没有前一段时间那么无聊了,我重新拾起了LOL的热爱,周末也在和朋友一起玩儿双影奇景,暂时不需要写东西来消磨时间了,不过今天刷到了一位盒友对于生活费的吐槽,让我也想说点什么。于是乎,《致十五年后的我》其三就诞生了,这次来回忆下我的消费观。

       第一次知道消费观这个词是在小学,不过回忆过往,我好像很早就懂得“消费”了。记得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家里给我报了珠心算(不得不说很有用),因为学的比较好,在班级里属于佼佼者,于是被老师选中参加市里的珠心算比赛。报名前几天,老师通知我要交报名费——二十元,也不知道我咋想的,我和老师说我家里穷,没那么多钱。至今我都记得我把老师逗乐了,然后回家我爸妈就笑我说:“二十块咱们家还是交得起的。”

       为什么那么小的我会有交不起报名费这个想法,我至今都不太能理解。不过我家条件确实不算好,零几年我妈上班的粮店“倒闭”了,和别人一起盘下来弄成了小旅馆,一个月可能也就一千多块钱吧,我爸是个小学老师,工资一个月好像也就三千左右。我家那块儿是属于矿区家属区,大部分都是潞安集团的职工,所以相比起来收入确实很少,还要养我和我哥两个人,每有大事件发生,我爸妈就要去找别人借钱,所以从小我就不敢乱花钱,也舍不得花钱。

       上了小学,我发现别的小朋友都会有零花钱,也总是有很好的玩具。我也想要这些,但我妈就是不给我买,说浪费钱,后来我也就渐渐的不会去说了。直到有一次我发现我爸的钱都放在大衣口袋里,我就悄悄地偷了一张一百出来,之后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上下学可以买辣条和两块五的猫耳朵吃,很流行的数码暴龙机我也花25大洋买了一个玩儿。然而好景不长,被我爸发现后,他非常非常生气,用扫把狠狠的打我,我至今都记得屁股和手被打的生疼,屁股洗澡都不能碰到热水。

       后来上了初中,我有了攒钱的意识,但依旧没有零花钱,那么钱怎么来呢?我就从每天的早饭钱里省,从买书找零的钱里扣,虽然每次也就一两块,但十天半个月下来也能让我在放学途中吃点什么了。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高中毕业,终于我进入了自由的大学。

       到了大学,最大的变化就是——有自己的零花钱了。因为刚开始不知道一个月该和爸妈要多少,就先大概估了个数字1500,比1000多,比2000少。有了“自己的钱”以后,我发现自己有点守财奴了:不想买穿的,穿以前的就行;不去吃好吃的,能吃饱就行;不想去外面玩儿,又累又花钱;不想找女朋友,花钱……感觉钱俨然成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虽然我还不会挣钱,但我能省钱。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养成了一些我认为很好的习惯:每次花钱记账;想买贵的东西就放购物车里半个月,如果过了半个月还想要,就根据自身能力定夺;支付宝微信不用花呗,不开通指纹、免密支付,让输入密码成为最后一次思考;能吃食堂就吃食堂,能吃七块绝不吃八块……凭借着这些习惯,我硬是把每个月的花销控制在了1000左右,后来大三下给自己买了个平板用来考研,大四毕业给自己换了个小米11pro大坑机,同时这四年中还慷慨的接济了寝室唯一一位有女朋友的室友,累计5000块。

 

可惜前几年在另一个手机上

       到了研究生阶段,因为有了稳定的奖学金,除了学费还要父母交以外,基本上也能做到自给自足了,也就没和爸妈要过钱了。不过大学四年的习惯倒是遗留了下来。刚开始的半年,我室友实在不能理解为啥我能吃食堂的饭吃五年吃不腻,我的回答也很朴素:“能吃就行。”就这样,研究生阶段又给自己添置了很多东西:switch,台式机,手机,运动相机,甚至时不时的还要接济一下自己的实验用品。在他们眼中,我过着虐待自己的日子,吃不好穿不好,但我并不这么觉得,我只是认为这些钱可以花在我更需要的地方。

 

研究生三年记录

      终于,研究生熬出了头,参加工作后真正意义上有了自己的钱。不出所料,这些习惯继续跟着我:顿顿吃食堂,出门买东西记账,外面吃饭、超市购物留小票,使用输入密码支付;贵的东西思考再三,工资拆成好几份存着……每个月抛除租房费用,基本也都控制在了1500左右。

 

工作后花销明显变大了,哈哈

       最后呢,希望我这些习惯不会因为未来工资变高而发生变化,这样我才能离40岁退休越来越近,生活才能越来越有奔头。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