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一款遊戲值不值得玩,大家通常會先看看評分和評論。Steam的評論向來還算靠譜,基本沒有水軍刷評情況,但這並不意味着“好評如潮”就一定合你胃口,“多半差評”就必然玩着糟心——這裏面的門道,得慢慢說。
能在Steam拿到“好評如潮”的遊戲,質量肯定沒話說。但“質量好”和“自己愛玩”,其實不是一回事。
就說《荒野大鏢客:救贖2》,91%的好評擺在那兒,說它是藝術品都不爲過:劇情動人,細節做得滿滿,能讓人一下子沉浸到1899年的美國西部。可它真不是所有人都愛,對於更偏愛《英雄聯盟》《CS2》《無畏契約》中人與人鬥智鬥勇的玩家而言,玩大鏢客時騎着馬逛半天沒動靜,說不定會覺得“這節奏也太慢了,有點無聊”。
《巫師3:狂獵》96%的好評也很能打。我有個朋友通關後直接迷上了,一口氣補完前兩作,甚至啃起了原版小說,興致不減;可我呢,打到獅鷲那裏就卡殼了,至今沒再打開過——可見,高分遊戲質量是穩的,但合不合自己的喜好,還得試過才知道。
至於標着“多半差評”的遊戲,確實有明顯問題,但也未必就一無是處,關鍵得看差評罵的是啥。
1、優化太差勁?高配電腦和主機玩家可以不用理會。
優化不行是最容易招差評的:花了錢買遊戲,結果BUG一堆、卡得不行甚至打不開,換誰都會給個差評出出氣。《怪物獵人:荒野》剛發售時,優化問題都成了梗——屏幕上的多邊形怪物扭動着身體,很是鬼畜,連中高端顯卡都難以流暢運行。但這不能說明遊戲內容不行,其實它的核心玩法還是很能打的。主機玩家爲啥受影響小?因爲PS5、XSX就一套配置,廠商好針對性優化;可電腦配置太複雜了,顯卡型號、配件搭配,甚至電源供電夠不夠,都可能影響效果,廠商想做好優化確實難,所以電腦端優化出問題也常見。(如果你非說“電腦優化做不好,就是你廠商不用心”,那這和你女朋友說你“我天天和你待一塊兒,連我爲什麼生氣都不知道,就是你不用心”有啥區別?)
2、運營出了幺蛾子?只看重遊戲本身的玩家可以試試。
廠商說些離譜的話、做些迷惑操作,很容易讓玩家帶着火氣給差評。《鬼谷八荒》剛出來時,不少人把它當“國產修仙之光”,首周Steam好評率73%,結果因爲開發者“鬼谷張三”的一系列迷之操作和言論,傷了玩家的心,評分跌到“多半差評”。但平心而論,遊戲本身不算差:開放世界裏煉丹、打怪、突破境界,很有修仙那股味兒,後期內容雖有點重複,但撐得起“多半好評”。後來開放了創意工坊,評分還能再高——如果你喜歡開放世界修仙,它其實很值得一玩。
3、定價太離譜?手頭寬裕的、真愛這個題材的或者“等等黨”可以靈活選擇。
買斷制遊戲賣多少錢,對玩家買不買影響很大。要是價格遠超預期,很容易招來差評。《猛獸派對》就是個例子:畫風萌萌的,內容偏輕鬆,頂多算個“飯後甜點”,首發居然要98塊。更讓人無語的是廠商還說“玩的人越多越容易倒閉,最好買了都別玩”,更加激化了矛盾,首周Steam好評率僅有62%,卡在“褒貶不一”。但後來隨着內容不斷豐富,價格時有折扣(史低49元),現在好評率穩在80%——有時候等一等,性價比就出來了。
4、氪金坑人、平衡性差?就好這口的玩家照樣能玩得嗨。
Steam差評榜第一的《三國殺》,好評率僅10%,槽點一堆:抽卡概率低得離譜,新卡強到破壞平衡,罵它的人能從Steam排到家門口,“差評如潮”實至名歸。但翻評論區會發現,玩了幾百上千小時的大佬還真不少——嘴上罵着“狗卡”,身體卻誠實地天天上線。說白了,有人就喫“卡牌搭配、鬥智鬥勇”這一套,罵歸罵,玩歸玩,兩不耽誤。
當然,要是評論區一堆人說““遊戲性不足”“內容單調”“劇情俗套”等遊戲本身質量問題,那就得看自己的喜好了——畢竟“千金難買我樂意”。
說到底,選遊戲時,評分是個重要參考,但別被它框死。別人捧上天的佳作,可能你玩着沒感覺;大家都吐槽的遊戲,說不定正合你意。能讓你玩得開心的,纔是值得選的。
祝每個玩家都能找到讓自己沉浸其中的遊戲,玩得盡興!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