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 Reddit 帖子聲稱,在《寶可夢》海外本地化的早期階段,美國任天堂員工曾提交“爲皮卡丘設計女性化形象”的方案,理由是“原版太可愛,不夠符合美國市場喜好” 。
該帖因“無法驗證信息來源”被版主移除,許多網友隨之質疑此說法純屬“翻譯或記憶錯誤” 。
不少網友認爲,這類聳人聽聞的說法多半源於對日文訪談的誤譯,或是後來二手傳播中加入了誇張成分。
有人指出,官方高層更可能提及“肌肉感”“虎斑貓”之類中性描述,而非“女性化特徵”這種表述 。
Game*Spark針對這一說法展開回溯,最終找到了當年石原恆和的舊訪談視頻與文字記錄,並確認這並非誤譯 。
石原恆和在一次對《寶可夢》本地化團隊的評述中,主動提起美國那邊提交的“女性化”皮卡丘草案,並將其戲稱爲“很接近音樂劇《貓》(Cats)裏的造型” 。
石原直言:“那些設計圖我絕對不會公開,但整體風格很像音樂劇《貓》。”
當被問及這是否類似漫展上的“皮卡丘女郎”Cosplay 時,他回應:“沒錯,他們真的提交了那種設計。但我可不打算靠這種路子來開拓海外市場” 。
日式美學與美國市場對“可愛”“性別化”的解讀存在落差,美方團隊試圖讓角色更貼合當地審美,卻觸及原作粉絲的底線。
寶可夢核心定位在於“人人都可接受的萌系形象”,過度性別化會偏離全球統一形象,降低 IP 延展性。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