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裝機思路:從硬件選購到系統優化(1)

疊甲環節

我沒有加入、組織任何形式的返利羣、優惠羣、硬件羣、聊天羣;沒有任何相關的整機、零售硬件店鋪,無論線上線下。我幫人、指出言論錯誤僅僅是興趣使然。

我僅僅是個人愛好者,非職業up、行業從業人員,不會也無法給各位推薦整機店鋪、裝機人員。個人的建議是有學習和動手能力的,可以在 B 站看手把手教學的教程視頻後,自行組裝;實在不會的,可以找朋友幫忙,或者本地找其他人組裝。

我只是分享、講述我個人的想法和思路,並沒有說“你一定要買****”,你可以買任何你喜歡的商品,也歡迎大家說出自己看到的好商品好價格,以及更優越合理的搭配思路。

文中的出現的商品及其價格僅供參考,選購全在個人選擇。不代表本人支持、贊同購物平臺的各種其它理念和做法,並建議一定要在某平臺進行購買。

處理器選擇

AMD

個人近幾年推薦遊戲玩家上 Zen 4 / Zen 5 相對更穩定一點,中端價位有 7500F、7700 / 9600X;高點有 9700X,後續可能會推出 9000 系列的“F”後綴處理器;再高有 7800X3D、9800X3D、9950X3D。

不建議購買 7900X、9900X、7900X3D、9900X3D,除非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選擇。這些個處理器是雙 CCD 12 核,意味着每個 CCD 只有 6 個核心,且先不論跨 CDD 通信的延遲損失,如果是 X3D 系列,額外堆疊的 3D-V Cache 只存在於其中一個 CCD 上,所以實際上你在遊戲時,相當於在用一顆 7600X3D / 9600X3D。

預算低的也可以看看 5600X 這些依然奮戰的 Zen 3。

intel

intel 13、14 代帶 K 後綴的縮缸問題依然在“更新主板微碼以解決電壓問題”,個人不太建議選購。在相對低預算時推薦 12400/F 及 12600K/KF。

Ultra 系列處理器假如正中你的軟件、遊戲需求也可購買,沒人說不可以,建議是 Ultra 7 265K,Ultra 5 245K。

對於某些說我是“AMD販子”的羣體,對的,Lisa蘇直接對接的我,每賣出一顆 AMD 處理器我都會有 0.0001% 的提成。

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峯,想想還有點小激動呢。

處理器的散熱器選用

價格僅供參考

前不久,我在評論區發了一個 16000 元,9800X3D+映衆 RTX 5080 的配置,散熱上的玄冰500,參考售價 89 元,然後某隻推 QLC 硬盤的可樂壞了,抓住這點死命詆譭。

“啊啊啊啊啊啊你 16000 的配置才上個 80 多塊的單塔散熱怎麼好意思說人家的配置撈啊啊啊啊啊啊?”

先不說該帖帖主的預算是 19000 元,有近 3000 元的預算空間可以自由選擇更強更貴的散熱器。

但 AMD 單 CCD 的處理器用熱管聚合設計的單塔風冷散熱器就是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現有的散熱器情況是,風冷銅底塔式散熱器的產品,底座多是帶有錐度的,有些許凸起,與 AMD 處理器頂蓋的接觸可能存在不合。AMD 處理器的中心其實是功耗、發熱不高的 io die,CCD die 反而在稍微偏下的位置。

雙塔散熱器熱管的排布使它們更適合 intel 處理器這種豎直長條的 die 佈局,橫貫的每一根熱管都與之相對垂直,同時其扣具本就有拉彎處理器的傳聞,有點錐度凸起也更貼切。

而單塔熱管直觸的散熱器,可能它的解熱上限不如雙塔銅底/均熱板底座的散熱器,但性價比更高,因爲現在還有熱管併合的底部設計,可以直接與 AMD 的主要發熱點的 CCD 貼合。這一部分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B 站 UP 主@肆水盪漾的研究。

B 站 UP 主@肆水盪漾

從左到右依次是追風者 ST5,九州 AG500,超頻3 RZ500和馭風者 5底座熱管位置對應到 CPU die 的情況。

不難發現,九州風神 AG500(玄冰 500)、馭風者 5、追風者伯樂 ST5 直觸版、RZ500 等散熱器的並管設計的熱管直觸可以很好地覆蓋 AMD 的 CCD 部位。

假如是熱管分佈旋轉 90 度的雙塔直觸散熱器,那麼情況會不同,只有一條及其附近鄰近的熱管可以照顧到發熱的 CCD,性價比、散熱表現遠不如單塔熱管直觸的並管散熱器和銅底/均熱板雙塔,而是更加符合 intel 長條狀的處理器芯片。

AMD 單 CCD 的處理器,或者 intel 6大核及以下不帶 K 後綴的處理器

因此,對於這些處理器,單塔風冷散熱器的備選有以下幾個:

馭風者 5(99 元)

九州風神 AG500(86 元)

追風者伯樂 ST5 直觸版(100 元)

RZ500 現在接近 200 元的售價個人不是很感冒。

酷冷至尊的旗艦單塔散熱器 Hyper 612 Apex 附贈的兩把莫比烏斯 120P 風扇性能優越,預算充足的也可選購。(329 元)

當然,雙塔散熱器也不是不能買,畢竟散熱上限擺在那。我個人的建議是 AMD 單 CCD 的處理器,買馭風者 5 或者 AG500 就行。

不過 AG500 自帶的風扇貌似表現平平,可能吹不透這散熱器的塔體,所以一般會選擇換一把更好的風扇給他。

這部分大家可以參考“野獸先輩”的專欄,B 站 @野獸仙貝SUPERODD,主要的這兩篇,更新的什麼依然有在做。

我自己的話,會買一把風尊 T30 雙滾珠搭配 AG500,或者馭風者 5 AMD 優化版直接用。馭風者 5 好像是 B 站一個 UP 自己搞的,本月底準備出馭風者 5 EX 版,會搭配 F28 + F25 雙風扇。

雙 CCD AMD 處理器,intel 6 大核帶 K 的處理器,8 大核處理器不超頻

有散熱焦慮那就上水冷或者雙塔風冷。水冷部分不作評論。雙塔可以看看

雪族的 RS06A,據說風扇還行,百餘元性價比高(119 元)

攀威 Z06D,據說錐度相對小點,自帶的 K12 風扇也性能不錯(259 元)

VK 瓦爾基里的 DX140、R125 L,花裏胡哨的燈光以及頂蓋的“大”LCD 屏,附贈散熱器。儘量買對應的優化版(R125 L,469 元;DX140,599 元)

超頻三 RZ820,4 根 8mm 熱管,大就是好(799 元)

阿薩辛 4 VC 數顯版,均熱板底座+LCD數顯監控,貴是我的問題(849 元)

雙塔散熱器的一些缺點有:兼容性,如微星的 B850M 迫擊炮因爲下移 CPU 插槽,可能存在空間兼容。部分雙塔可能會阻礙到內存的觀瞻;貴;可能存在的安裝難度。

固態硬盤

商品頁面標稱的“讀寫速度”實際上參考價值不大,所謂的“7000”讀寫和5000 的差別,只要你不是有特殊需求,拿來打打遊戲根本感受不出來。

個人認爲體感最明顯的一個應該是隨機讀寫性能,這個指標從 Pcie 3.0 到 4.0 都沒有非常明顯的提升。

另一個是出緩後的直寫真實性能。這個在多數的 QLC 硬盤上都完全不如 TLC 硬盤,直寫速度甚至會和機械硬盤差不多。

而除了性能更差以外,不推薦買 QLC 硬盤的其他兩個因素就是壽命和價格了。

QLC 硬盤的壽命比 TLC 更短,以致態的產品爲例,QLC 的 Ti600 1TB 是400 TBW,TLC 的 TiPlus 7100 則是 600 TBW。

價格上,並夕夕 399 就能買到 1TB TLC 的西部數據 SN5000,Ti600價格多在 386 左右,金士頓的 NV3 360 左右,雷克沙的 NM610 pro 330 左右。幾十塊的差距,我爲什麼要買性能更差、壽命更短的 QLC?不要扯什麼速度、質保,速度,上面我闡述過了,質保更是可笑,你先洗明白 400 TBW 怎麼對上 600 TBW 再來吧。

目前社區多見 QLC 型號有:金士頓 NV3,致態 Ti600,雷克沙 NM610 pro、雷神 Thor,他家帶【Q】後綴也都是,威剛翼龍 S70Q,佰維 NV7200。其他的各位可以在評論區補充一下。

就算 QLC 可能是未來的市場趨勢,在現在 QLC 和 TLC 拉不開價格差距的環境下,QLC 就是臘雞。

鎧俠的 SD10 的標稱讀寫性能並不出衆,還是一款無緩盤,然而也不影響它在相當的一段時期裏成爲大夥裝機的熱門選擇,爲什麼?相對便宜+TLC,絕大部分人也用不出有什麼缺點。

TLC 硬盤目前我多用來搭配的有:鎧俠 SD10,佰維 NV7400,西數 SN5000,希捷酷玩 520。

這一期先說到這,總結就是:1、AMD 單 CCD 處理器,單塔熱管直觸散熱器的性價比更高,如馭風者 5。雙 CCD 及 intel 處理器可以看看雙塔銅底/均熱板散熱器;2、不要買 QLC 硬盤,除非 200 元 1T。

下一期可能是電源、主板,有其他想法的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