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
动不动就惹来湿身之祸
走在路上
看到冷气开放就往里进
看到风扇在转就往前凑
人手一把小扇子是标配
我在河南热得快炸了(陈曦:你开空调呀),喵了个咪的。连续几天的40°高温预警。不知道要是穿越回古代,遇到这么热的天气该怎么办?诶嘿,我知道
神器一:扇子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往今来消暑第一神器。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颇有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红楼梦》中的消暑用具令人印象深刻。宝玉挨打后,袭人被王夫人叫去上房回话,见“王夫人正坐在凉榻上,摇着芭蕉扇子”。有诗云:“赤日炎炎似火烧,公子王孙把扇摇”,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古代,扇子绝对堪称“消暑神器”。
神器又一:竹夫人
陆游曾经在小暑时写过一首《苦热》,其诗道:
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坐觉蒸炊釜甑中。
竹夫人原名叫竹夹膝,是古人在夏日躺在床上用来纳凉的,既可以将手足搭在竹夹膝上,也可以将它夹在两腿之间。由于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竹子清凉,人们多用来编织草席,抱着本来就很凉爽,同时竹夫人还利用了“穿堂风”的原理,这样的设计简直是绝妙。
神器又一:冰箱
在古代也有冰箱,但那个时候叫做冰鉴。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冰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屋就可以用来冰镇果蔬和酒了,同时,冰鉴的盖子上也多了几个孔,可以通过这几个孔往外冒冷气,变成冰箱空调一体机。
又一:改造房屋降温
除了储存冰块来给房间降温,对房屋内外进行改造也是一个避暑的好办法。
其一是搭建凉棚,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中的凉棚。来源/网络其二是挖地下室。因为地下浅层的温度相对恒定,所以能达到自然的冬暖夏凉。从先秦开始,中国人便流行挖出“窟室”,也就是洞穴一样的地下室。明清时用“空调井”,就是在室内挖一口特别深的井,上面用带孔的盖子盖好,夏天就有冷气从地下面出来。而且,空调井除了可以给房间降温,还可以作为地下“冰箱”,将冰块和食品放进井内冷藏。
再来一个:玉枕头
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当就是瓷枕,因其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夏日枕于其上,“凉透仙骨”。
一个:冰梅汤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中,贾宝玉挨了父亲一顿毒打后,“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徐凌霄在《旧都百话》记载:“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都可以看见‘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致,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热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
当年北平街头最流行的夏日饮料酸梅汤,原系一款宫廷皇家御饮。乾隆是一枚“资深梅粉”,茶前、饭后习惯喝上一盏酸梅汤,在他的授意下,御膳房改进了配方,用去油解腻的乌梅、清热解毒的甘草、降脂降压的山楂、益气润肺的冰糖、洛神花、陈皮、桂花配上山泉熬制成“土贡梅煎”,这样的酸梅汤去腻解暑、生津止渴,冰镇后取出,倒在海碗里,一咂嘴,透心沁齿,含在嘴里,像品红酒一样细细品味,能体味到乌梅、山楂之酸甜,桂花混合着蜂蜜的香甜,氤氲在唇齿喉舌间。也只有贾府这等公侯世家才有资格享用这“清宫异宝,皇家御饮”。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