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战士:黑暗时代》路径追踪测试体验:RTX 5070Ti战4K刚达标

前言

年度射爆游戏《毁灭战士:黑暗时代》经过节奏降速后,其古典又创新的玩家比上一代更受众了,而且其升级版的idTech 8引擎优化也不赖,游戏本身已经强制集成光线追踪全局光照,混合传统渲染画面和效率得到一个极好的平衡性,而最近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驱动为它加入了路径追踪(也称之为全景光追),光线物理模拟精度达到最高。

但说起路径光追,玩家都是闻风丧胆,大多印象只有旗舰显卡才可勉强一战,以优化著称的《毁灭战士》,加入路径光追最新作黑暗时代又是否会变成“硬件杀手”呢?今天就用RTX 5070 Ti这款高端显卡来试一试。

配置、游戏选项、DLSS画质、路径光追对比和新增基准

本次测试显卡来自影驰的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包装就能看到其全新星曜娘IP,白色版本是月亮女神LUNA,黑色版本则对应黑夜女神NOX,设计还挺有心思的,包装右上方标注了醒目的42个月质保,且支持个人送保,比主流36个月会多6个月也算是一点优势吧。

测试平台方面,直接搭载AMD锐龙7 9800X3D,设置开启PBO ENABLE,搭配两根DDR5 6000C26 16GB*2内存,足以确保CPU是最小瓶颈,操作系统是Windows 11 24H2最新版本,显卡驱动是NVIDIA GeForce Game Ready 576.80 WHQL ,该版本就是针对《毁灭战士:黑暗时代》新增路径追踪和DLSS光线重建。

在加入路径追踪之前,《毁灭战士:黑暗时代》已经在图形设置内集成DLSS技术以及多帧生成选项,DLSS画质提升就包括DLAA、质量、平衡、性能等多个档位,同时能调节锐化值,而基于Transformer模型最高实现4X插帧。

新增的路径追踪位于预设画质上方,降噪就包括NVIDIA实时降噪和DLSS光线重建,两者在技术原理、画面效果、动态处理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后者顾名思义是和DLSS画质提升绑定同步开启的,也是利用了Transformer模型。光线追踪阴影、光线追踪透明度和路径追踪水体反射这三项主要影响画质,下面会通过画面实测对比来看下具体差距。

2160P截取TAA

2160P截取DLSS质量

2160P截取DLSS性能

DLSS和原生TAA画面区别,其实两者各有优势,TAA整体细节比较好,唯一是在处理一些线状物体时非常容易出现断层现象,比如电线、钢丝这种区域等,而DLSS在这游戏调教是牺牲一些环境纹理细节,质量档稍逊于TAA,而性能档推荐只在4K分辨率使用,4K以下质量档无压力,起码对于RTX 5070 Ti来说这样是最好的。

2160P仅光线追踪全局光照对比画面一

2160P路径光线追踪+NVIDIA实时降噪对比画面一

2160P路径光线追踪+DLSS光线重建对比画面一

首先是一个室外场景——处于木制哨岗下方,无路径追踪时,光线显然只是太阳光照射到积水表面形成倒影,没有二次光线反弹,玩家直觉会认为画面已经很完美。其实打开路径追踪才是真实物理规律——在积水表面会形成二次、三次甚至更多路径,比如整个哨岗的木质面、主角武器形成的间接光照,但是依靠NVIDIA实时降噪,反射倒影很模糊,利用DLSS光线重建就清晰不少了。

2160P仅光线追踪全局光照对比画面二

2160P路径光线追踪+NVIDIA实时降噪对比画面二

2160P路径光线追踪+DLSS光线重建对比画面二

第二个室外场景是个很好的对比例子,可见无路径追踪时中央积水已经可以反射出非常漂亮、清晰的倒影,但仔细一看边缘的积水反射却是填充错误,原本发亮的道具倒影变成了莫名奇妙的岩体倒影。打开路径追踪后,其实不止倒影变化那么简单(变模糊是因为建筑是在远处而不是近处),能看到整个画面的环境光遮蔽、阴影、间接光照部分甚至色温等区域都得到正确渲染。

2160P仅光线追踪全局光照对比画面三

2160P路径光线追踪+NVIDIA实时降噪对比画面三

2160P路径光线追踪+DLSS光线重建对比画面三

第三组画面移至到室内,可见这是一个有着人造蓝光的区域,这里再次反映RTGI的屏幕空间反射另一弊端,虽然可反射的金属面位于画面中央,但由于采样点不足(金属面积小)也导致无法正确反射,其次看到整个墙面色温、间接光照效果和路径追踪也有明显画面差距,而NVIDIA实时降噪处理的画面即使在相对昏暗的室内,也能看出整体环境、人物细节模糊,有DLSS光线重建加成锐度就变得很不一样。

相比此前版本,《毁灭战士:黑暗时代》还增加了多个场景的基准测试场景,这会真的成为显卡性能测试标杆了,而且能保存成详细的报告列表,还可以横向对比每一次成绩,相当硬核符合id SoftWare的一贯作风。这次测试就选择攻城(一)这个场景,测试过程涵盖室内和室外,综合代表性强,之前手动测试也是选择攻城(一),室外强度是相当可以~

1080P/2K/4K分辨率帧率对比

1080P分辨率,对于RTX 5070 Ti来说路径追踪在原生状态下完全可以一战,平均达到59fps已经属于流畅及格线,借助DLSS光线重建性能档甚至已经达到高刷入门水平,不过对于1080P更建议使用质量档。开启DLSS质量的2X倍率后,提升幅度相比TAA有2.54倍,3X倍率是3.57倍,最后4X倍率是4.42倍,大可放心插帧。

2K分辨率,路径追踪原生状态只有平均39fps,对于FPS游戏来说已经是比较吃力,搭配DLSS光线重建质量档提升很不错达标60fps+,到这其实已经能满足大部分玩家。如果要使用插帧这种原始帧显然也可满足,开启DLSS质量的2X倍率后,提升幅度相比TAA有2.74倍,3X倍率是3.84倍,最后4X倍率是4.82倍,提升幅度甚至比1080P还要大,看来是RTX 5070 Ti的甜点区间。

4K分辨率,路径追踪原生就是妥妥硬件杀手,RTX 5090D来了估计也只是勉强,DLSS光线重建质量档对于RTX 5070 Ti不太够用,毕竟要使用插帧的话,原始帧确实低了一些,建议是直接性能档能达到平均53fps,此时再开帧生成暂且算是踏入最低门槛(幸亏是个单机),开启DLSS性能的2X倍率后,提升幅度相比TAA有4.63倍,3X倍率是6.42倍,最后4X倍率是8倍。

RTX 5070 Ti开启4K分辨率路径光线追踪+NVIDIA实时降噪TAA,OSD监测显存已经使用15.34GB,此时如果把纹理池设置到4096最大,16GB显存也会不够用,所以上述4K测试纹理池均是3584,至于纹理池大小对于画质的影响,个人只能说是影响很小,如果想要进一步释放性能可把纹理池调到最低的1536数值。

至于8GB显存的RTX 5060,硬核也上机测试了,结果表明它并不适合路径追踪,即便是1080P+DLSS性能档+纹理池1536,如果它是12GB就妥妥的,只能说期待一下未来大概率存在的SUPER系列了吧。

测试显卡介绍

影驰RTX 5070 Ti星曜LUNA OC外观设计,采用了全新星曜LUNA形象设计,整体由纯白背景色+银色贯穿区域组成,其中银色部分通电后会形成流线型ARGB灯效,相比白色外观个人更喜欢黑夜女神NOX版本,因为它是黑色搭配少许紫色更具高级感。

影驰RTX 5070 Ti星曜LUNA OC正面采用三枚95mm霜环风扇布局,轴心有对应星曜图案,上面已经说过灯效不在风扇部件上,可以充分利用风扇结构优势保证更好的散热和降噪效果,风扇当然也是支持智能启停技术。

影驰RTX 5070 Ti星曜LUNA OC有一个创新结合实用的快拆设计,上盖和散热器/PCB部分完全采用磁吸的方式结合,没有任何线材羁绊,上盖处设置有多个磁吸点,对应风扇模组上也有触点式供电,对于玩家而言最大好处自然是方便拆卸清灰。

显卡内部拥有12层PCB、12+4+3相供电、一体压铸中框、4*8mm+3*6mm镀镍热管等豪华配置相当给力,整体尺寸设计为不含挡板335*140*56MM,大致为2.7槽厚度。

中间区域设计有BOOMATAR LOGO标注性灯效,若需要使用主板软件调控或者整机同步,只需用配件联机到同步接口即可,供电接口则是12V-2X6形式。

最左侧部分是双BIOS设计开关,一键可在标准和性能模式切换(设置好重启后生效),分别对应2452MHz和2527MHz的Boost频率。

影驰RTX 5070 Ti星曜LUNA OC配备两块不同设计的背板,个人更喜欢低调的纯白背板,因为风格和整卡更为统一,但是背板都不是磁吸设计确实比较遗憾的。

追求华丽效果,可以装配全镜面覆盖的背板(拆卸需要多颗螺丝),除了可以反射主机内的灯光以外,也可以给我们性感可爱的星曜娘“照照镜子”。

影驰RTX 5070 Ti星曜LUNA OC也有主流显卡尾部的标志性贯穿式散热区域,以便增强散热效果。尾部则是设计有IML ARGB穹顶灯,连通正面的灯效,不断层好评~

总结

《毁灭战士:黑暗时代》在更新路径追踪后,其实多少还是有点硬件杀手的味道,主要还是显存需求比较大(硬性是10GB以上起步,即便是1080P),核心要点是纹理池不要无脑拉满,借助DLSS性能档,RTX 5070 Ti也是可以满足基本4K流畅,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就要借助多帧生成,至少3X性能档才可达标高刷水平,但要知道路径追踪画面水平确实无可挑剔,其光线物理精度已经是最大限度接近离线渲染。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