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固态硬盘深入人心。大家安装电脑都会考虑购买。最近,我在升级电脑时入手了两款西部数据的固态硬盘,虽然以后得叫他闪迪硬盘了。
但拆开包装的瞬间,看着这块小巧精致的黑色“砖块”。
我有一个问题突然浮现在脑海中:为什么它被称为“固态硬盘”?
难道还存在“液态硬盘”吗?
(液态硬盘的答案确实令人震惊,就在文章结尾)
为爱发电 。求个关注谢谢大家! (全文手打近2500字,求个点赞👍和电池🔋这个对我真的很重要(看在可爱fufu的面子上))
从“机械”到“固态”---是HDD到SDD!
要理解“固态”二字的含义,首先要回顾传统机械硬盘(HDD)的工作原理。机械硬盘内部是一张张高速旋转的金属磁盘,
磁头在距离盘面几纳米的悬浮状态下通过物理寻道来读写数据。这种依赖物理运动的机械结构,让机械硬盘存在抗震性差(磁头可能撞击盘面等等物理损伤)、延迟高、功耗大,噪声大等先天缺陷。
但架不住它如今的研发成熟,所以机械硬盘价格还是非常便宜的。
而固态硬盘是什么呢?
它的英文全名是Solid State Drive也就说是固态驱动器。固态两个字来源于Solid State。
sn850
固态硬盘没有马达、磁头或旋转盘片等机械结构,所有数据都存储在闪存芯片(NAND Flash)中,依靠电子信号完成读写。所有数据流动都发生在闪存芯片内部。
也就是说当你电脑再用SSD上复制文件时,其实是无数电子在NAND闪存芯片的晶体管间穿梭,通过获得或释放电荷完成数据存储(存储“0”或“1”滑稽)。完全舍弃的机械读取的步骤。
固态硬盘怎么从2mb实验产品到千家万户?
SSD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的基于RAM的临时存储设备,ram也就是之前内存条的芯片。
RAM SSD作为早期产品:由一家名为Dataram公司开始出售名为Bulk Core的SSD,容量是2MB。这款产品8块大电路板,每个板子有18位宽256KB 的RAM
但这早期产品价格高昂且断电后数据丢失,就像内存一样。所以这款产品也就当作实验产品,虽然由不少公司涉足,但也没有多少风浪。
直到1987年东芝发明NAND闪存(这一段也有不少故事,可以先挖个坑嘿嘿),
才为现代SSD奠定了技术基础。
1988年SanDisk提交了系统闪存专利。M-Systems成立,不久推出闪存磁盘概念,这是SSD的先驱。
1991年,SanDisk推出首个20MB的SSD,但价格高达1000美元,仅用于特殊领域。
1995年。SanDisk推出了34MB 串行NOR Flash,这是首款面向SSD应用的MLC闪存芯片。终于开始了闪存规律发展的时代。
(PS:作者有话说,这里确实省略了很多内容,比如发明人,其他公司的研发与竞争。后续在固态发展的内容文章中会后续不足)
在我看来,固态硬盘能走进千家万户主要靠:从SLC(单层单元)到MLC(多层单元)、TLC(三层单元),容量提升、成本降低。(QLC???狗都嫌弃)。
而固态接口从SATA更偏向到NVMe,速度从几百MB/s提升至几千MB/s。进一步让大家更倾向于选固态硬盘
但最近SSD的价格确实也是变得更贵了一些,大概是闪存价格在不断上涨,大家如果有购买需求还是早买早享受嗷,
回到我手中的西部数据SSD,它也正是当前技术的集大成者。
支持HMB(主机内存缓冲)技术,在无DRAM的情况下通过系统内存提升性能。用的是闪迪原厂最新一代3D NAND TLC颗粒系统运行延迟更低,读写速度更快,能耗比更优异。
大家看了半天发现欸,这西部数据固态硬盘怎么变成SanDisk了?
原来西部数据将继续专注于机械硬盘业务,而闪存业务将独立成为“闪迪”。
嘿哥们这手上西部数据固态硬盘也成绝版货了。这下要格外珍惜了(最后的波纹)。
稍微总结一下
从东芝实验室里偶然诞生的闪存晶体,到如今人手一块的SSD。
从1970年代2MB的天价实验品,到如今TB级容量飞入寻常百姓家
固态硬盘的发展史也是一部科技存储技术历史书。
东芝的NAND闪存突破、SanDisk的闪存改变、NVMe协议带来的性能飞跃,希望最后大家都能被高科技发展而受益!享受更好的科技生活!
(PS:真的有液态硬盘:
来自百科:液态硬盘其实是机械硬盘的一种,这个“液态”并不是指它存储介质是液态,而是指液态硬盘使用了液态轴承马达,轴承采用了油膜而不是滚珠。
相较于传统硬盘没那么容易损坏;硬盘寿命延长。
谢谢大家支持!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