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崩坏·星穹铁道》星期日、《王者荣耀》奕星、《鸣潮》卡卡罗等游戏角色的配音演员徐翔“塌房”事件,在互联网上持续发酵,也引起了网配圈和二游圈的广泛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恋与深空》的玩家群体对这个事的反应尤其强烈。
根据一些玩家发布的内容来看,虽然叠纸官方从来没有公开《恋与深空》角色夏以昼的配音演员身份,但是徐翔本人却在直播这些公开场合,频繁暗示自己参与了配音。随着徐翔陷入舆论风波,就有相当一部分玩家表示,要是把现实中配音演员的形象跟游戏角色联系起来,不仅会给角色形象蒙上阴影,还会严重影响游戏体验的沉浸感。
这种游戏配音演员出现争议性事件,也不是头一回。在这之前,《鸣潮》《尘白禁区》等多款游戏的配音演员就曾被挖出来发表过不当言论,结果导致玩家们集体抗议,一方面要求相关的配音演员公开道歉,另一方面也敦促游戏公司把这些争议角色的配音给换掉。
一直以来,关于声优匿名的呼声主要还是集中在男性向游戏领域,很多玩家因为对角色有深厚的喜爱,所以会强烈要求游戏公司把角色配音做匿名处理,为的就是实现“虚拟和现实的有效分离”,这样就能避免配音演员的个人言行给玩家的沉浸体验带来负面影响。
如今,这种要求匿名的呼声已经延伸到了女性向游戏市场。那么,配音演员匿名这种做法到底有没有必要,这就成了摆在所有内容向游戏面前一道不得不思考的题目。
配音演员:我推的偶像
配音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产业链也逐步成熟,可是配音演员群体的收入状况,却显现出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虽说处在头部位置的配音演员,他们通常能靠着本职工作拿到可观的收入,但是相当多的知名配音演员,要是单靠配音工作的收入,往往很难支撑起在一线城市的基本生活开销。
那么,这种收入差距的扩大,就让很多配音经纪公司开始把目光投向配音演员的偶像化运营策略。这些年,一些新生代的配音演员,他们通过打造完整的社交媒体矩阵、搞直播、积极参加线下漫展等多元化的形式,成功地给自己积累了庞大的个人粉丝群体,同时不断强化个人IP价值,进一步变现。
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配音演员”这个职业身份就慢慢变成了一种偶像化的标签。有些配音演员,即便专业技能上可能并没有多大提升,却靠着配音演员这个特殊的身份标签和符合大众审美的外形条件,赢得了好多粉丝的热烈追捧。这种偶像化的发展路子,不仅把许多配音演员的市场报价提上去了,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元的收入来源。
对广播剧、有声书这类把声音作为核心传播媒介的视听产品来说,偶像化的配音演员能起到互利共赢的作用。配音演员的知名度越高,就越能有效地把非热门广播剧的付费转化率提上来。因为这类视听产品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声音直接触达受众,所以配音演员的偶像化程度越高,越能吸引到更多忠实粉丝来持续关注和消费。
长期以来,游戏公司作为近十年来配音领域里当之无愧的超级金主,他们在挑选配音时,普遍会倾向于选择知名度比较高的配音演员。配音行业内部也一直流传着“某某配音演员配一句话就要千把块”、“一个游戏项目的配音整包费用能顶十部动画”这类“江湖传说”。女性向游戏中的男主角更是常年被那么几位“配音幻神”给垄断了,搞得不少玩家都吐槽,现在只要一听到某些特定的配音,脑子里就会不自觉地浮现出配音演员本人的脸。
(图源NGA)
正因如此,近几年上线的二次元、偶像、女性向等注重内容体验的游戏产品,纷纷开始启用新生代的配音力量,降低玩家因为配音表现太雷同而产生的审美疲劳。
对游戏开发商来说,他们更希望配音演员能保持他们身份的纯粹性。一方面,游戏厂商普遍不会把配音环节的优先级定高,甚至会直接把相关工作整体外包给配音团队去处理。而且,大多数游戏制作人和主策划本身也缺辨别配音好坏的专业能力,他们本着“只要听起来顺耳就行”的基本原则,选有名的CV,发掘他们在营销上的卖点价值。另一方面,游戏产品普遍都有超现实和奇幻元素,这就对配音演员的表现力提了更高的要求。但这种要求,跟广播剧、影视、动画作品对配音契合度的标准又不太一样,游戏配音会更看重演员的表演张力和创造性发挥的空间。
这些年,《原神》《崩坏·星穹铁道》这类重视内容IP打造的二次元游戏在游戏玩家圈里流行,不少配音演员就因此搭上了游戏爆红的顺风车,人气也提升了不少。再加上有些配音演员会将游戏配音的经历看成是个人职业履历里极其重要的部分,常常在线下演出、直播这些场合模仿游戏角色的声线来表演,以此增加个人收入。这类行为也引起了好多游戏公司的警惕。
有些配音演员在参与了游戏配音工作以后,也开始面对一些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给游戏配音的演员,会收到粉丝从游戏角色那边“代入过深”的不合理要求,比如监督他们在直播的时候有没有用特定角色的声线来“营业”,甚至还有骚扰配音演员亲友等过激行为。更让人担心的是,不管是为男性向还是女性向游戏配音的演员,都可能会碰上更严重的骚扰,像是社交媒体私信里的露骨挑逗、个人隐私信息被人扒出来公开、私人生活受到不当干预等糟糕的情况。
然而,这些本来应该是C端玩家和配音演员之间的矛盾,却常常集中在B端游戏企业和配音公司的层面爆发出来。有些配音演员会倾向于把一部分责任归结给游戏公司,觉得要不是给这个游戏作品配了音,那也就不会受到玩家的各种骚扰。而游戏公司又担心配音演员的不当言行可能会把游戏产品的声誉搞坏,所以对不少配音演员的偶像化发展持有反对态度。
游戏厂商:CV = 工具人
考虑到上面提到过的种种复杂因素,越来越多的游戏公司就开始把配音演员匿名化这个策略提上日程。曾有部分配音从业者替《尘白禁区》配音演员打抱不平,事后游戏开发商狸花猫工作室就着手替换调整了大量角色的配音演员,而且在后续更新中,还取消了配音演员的署名信息。
对于这种操作,配音从业者的看法产生了分歧。一部分配音演员表达了强烈反对,他们认为,配音署名权,是整个配音行业经过好多年努力才好不容易争取来的基本职业尊严,又被游戏公司用各种理由给重新剥夺了。不过,也有不少配音演员对这个匿名政策表示理解和支持,他们指出,这种方式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自己创造一个比较舒服的环境,让他们少受点粉丝的骚扰和过度关注,这样一来,他们就能在没什么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去尝试配一些更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角色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是像《恋与深空》这类坚持不把中文配音演员的真实身份公开出来的游戏,结果还是因为徐翔“塌房”事件,间接受到了舆论的冲击。当配音演员有意利用自己参与配音的热门角色来为个人形象引流,就算受到合同条款的严格限制,他们往往也能跟那些嗅觉敏锐的直播观众打配合,找出各种点子把限制规避掉,从而拿到角色带来的商业红利。
此外,在实施配音匿名的过程中,一些声线特征相似的配音演员,经常会被玩家误当成是游戏角色的“中之人”,结果就受到了额外的质疑。就算这些配音演员可能公开否认多次,重复表示自己跟相关角色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还是会被部分固执的粉丝当成“正主”或者是“代餐”来看待,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和压力。
(图源:《贵圈见证实录2配音风云》)
配音匿名问题的核心矛盾,其实并不是匿名这件事本身,而是虚拟内容跟配音演员的社会知名度直接挂钩。对那些已经在行业内积累了一定名气的配音演员来说,就算游戏公司不把他们的身份公开,熟悉配音领域的资深玩家还是能通过声线特征、配音风格这些专业细节,很容易就认出他们是谁。相比之下,那些默默无闻的新人,就算他们给角色注入了特别出色而且完美贴合游戏氛围的声音表现,也很难借这个机会来提升个人的专业声誉和薪资水平。
从国内这些游戏开发商的战略角度来看,把配音演员完全当成工具使,那无疑是他们追求的理想状态。按照这种思维模式想下来,游戏公司往往觉得,把配音演员进行匿名处理,跟把其他技术制作人员进行匿名保密,其实没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然而,这个观点却忽略了一个关键事实:配音演员首先是艺术工作者,他们的职业生存和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依赖个人知名度的积累和扩散。一旦签了严格的游戏配音保密协议,许多配音演员甚至都不能在个人简历上公开列出自己参与过的重要作品,这种情况对那些依靠作品来积累专业声誉的艺术从业者来说,会成为职业发展的障碍。
双方都赚钱,再来讲感情
在聚光灯难以照耀的配音行业,每一位为角色注入灵魂的配音演员,诉求无非就是在“恰饭”与“扬名”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要么让我在圈内混个脸熟,积攒点“声望值”作为未来发展的无形资产;要么,就请让我在账户的数字的增长上看到足够的诚意。若前者缺位,后者便显得尤为关键;反之,一份能打响名号的作品,即便短期收益平平,也能为职业生涯的“长线投资”添砖加瓦。
游戏开发商的想法,其实也挺实在。现在这个市场,竞品多如牛毛,玩家的口味也刁钻。任何一点负面新闻,都可能把一个砸了千万甚至上亿成本的项目给弄黄了。要是因为配音演员在社交媒体上说了些不该说的,或者有什么黑历史给扒了出来,节奏一带,友商再来拱个火,就可能把游戏口碑直接带到崩盘。
在这种双方利益诉求都相对明确的情况下,配音演员匿名这个政策,确实能以角色叙事和内容体验为核心的游戏项目,提供一种相对稳妥的解决方案。某种程度上讲,匿名配音的确能让制作组先“苟住发育”,不至于因为场外因素就影响到游戏本身。
这样一来,配音匿名对内容游戏项目来说,算是一种相对有利的解法。不过,对于那些养成元素不太强的游戏,保留配音演员署名的做法就应该持续,让好声音被更多人了解到。而对于包含了角色养成的游戏,如果采取配音匿名模式,那就应该和配音演员积极沟通,在得到双方充分认可的情况下,用更细致的协议来加以规范。同时也要确保双方的利益诉求都能得到合理尊重,这样通过制定更加细致、完善并且平衡的合作协议,就能为双方的职业关系划下清晰的边界。
在当前这个高速迭代、变数丛生的游戏产业里,无论是身处聚光灯下的游戏开发商,还是那些赋予角色灵魂的配音演员,他们的目标,无非都是想“活下去,并且活得更好”。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