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同学听到这句话时,内心一万匹“羊驼”奔腾而过。
写论文最痛苦的,不是通宵达旦查文献,也不是调参写代码跑实验,而是到了投稿、开题、答辩环节,被一句话击中软肋——缺乏创新点。
但“创新点”到底是什么?是要提出诺贝尔级的新理论?是一定得搞个无人涉及的冷门领域?是得把ChatGPT做成更Chat的GPT?
今天我们就聊聊,论文“创新点”到底从哪来?怎么找?怎么写?
01
“创新点”不是天才灵光,而是系统训练
首先必须纠正一个误区:创新不是凭空想出来的“新”,而是基于已有研究的“不同”或“更进一步”。
创新点不等于“史无前例”,而是意味着:
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但你用新的角度/方法/模型重新审视;
这个方向已有成果,但你对其进行了改进、优化或拓展;
前人研究存在局限或空白,而你去填补、完善或反驳它。
📌 核心思维:不是“我想出了什么”,而是“我在哪点上做得比别人更好”。
02
找不到创新点?你可能没搞清这些来源
1. 理论结合与交叉
不同学科/方法的“混搭”常能产生新火花。
把A领域的理论用于B领域;
把机器学习方法应用在传统人文研究;
用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语言学习问题。
这类“移花接木”式创新,门槛不高,产出不俗。
2. 已有方法的优化
经典方法很“老”,但改得好就是你“新”。
提高准确率、召回率、执行效率;
引入新算法、改进参数设定;
用真实数据对比,展示优越性。
改进型创新更适合工科/理科方向,但关键是:得有“数据说话”。
3. 研究对象、语料或视角的新颖性
换个材料、角度、对象,也是一种创新。
分析某个未被研究过的群体(如小语种学习者、乡村中学教师);
用冷门语料(如弹幕语言、游戏对话、微博表情)进行语言学分析;
探索边缘议题,如AI伦理、文化殖民视角的电影评论等。
题材的新,往往是文科类论文创新突破口。
4. 研究维度的增加或融合
从“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角度入手。
同时考虑“用户体验”与“平台算法”;
融合“定量+定性”的双重研究法;
把“输入端+输出端”的效果做全流程分析。
广度+深度并重,往往能带来论文的“层次感”。
03
怎么把“创新点”写进论文里?
你可能确实做了一些新尝试,但表达不清,也会被导师说“没有创新”。
👉 下面是三个让你的创新点“看得见、摸得着”的写法技巧:
✅ 明确位置:在引言结尾和结论部分重点强调
不写在开头,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图啥;不写在结尾,评审忘记你说过啥。
✅ 使用高频关键词: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 / 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 / 本研究首次…… / 本文引入了…… / 相较于……本研究……”
✅ 对比说明法:用“别人怎么做→我怎么做”结构表达创新
案例:
“以往研究多聚焦于X问题,然而在Y方面关注不足。本文尝试引入Z模型,对Y问题进行了系统建模与实证分析,从而弥补了该研究空白。”
04
别再问“我这个方向还有啥创新空间?”
你需要做的不是问有没有创新点,而是——制造你的创新点。
📍 提炼一个思路、修改一个模型、调整一个视角,就可能点亮你的论文核心。
📍 创新不是写出来的,是你在研究过程中主动“雕刻”出来的结构性成果。
05
咳咳……最后说两句:
论文缺乏“创新点”?
别慌,那只是你还没学会如何“发现它、打造它、表达它”。
从今天起,把“创新”这两个字写进你的研究流程,而不是论文结尾。
如果你需要我们帮你再扩展某一部分,或者根据你的研究方向定制具体建议(比如教育学、人工智能、文学等),也可以登录维普砚承科研辅导与咨询服务官网我们进行沟通,我们的专家天团将会为您提供量身定制的科研辅导与咨询服务。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