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日本幕末史——《浪人崛起》故事有多么精彩?

这不是英雄的故事,而是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浪人

3月11日,《浪人崛起》已经正式上线PC,去年首发主机的时候我就写过一些文章介绍,对于熟悉忍者组战斗系统的玩家来说,游戏的快节奏战斗可能是主要吸引力,但剧情和人物背后的历史脉络同样引人入胜,对于不熟悉幕末史的玩家来说,游戏剧情可能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昨天,我接着Eurogamer对印度游戏界的访谈,给大家介绍了印度古代史的故事,全文近1万字,今天继续延续这个系列,看看《浪人崛起》中的日本近代史到底有多么精彩。

01 什么是浪人?

《浪人崛起》由索尼SIE发行、光荣特库摩旗下的工作室Team NINJA忍者组开发,《浪人崛起》是忍者组首部开放世界作品,之前他们已经带来了热度极高的仁王系列以及卧龙,背景是中日两国最火的历史时期——日本战国史和中国三国争霸时期,浪人崛起的背景设定在日本幕末末期,融合了历史事件与虚构剧情,将玩家抛入一个战争动荡、文化碰撞的时代。

《浪人崛起》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叶的日本,通常被称为幕府末期,简称“幕末”,往前是承接仁王2结束后的德川幕府,往后为日本明治维新奠定基础,幕末时期正是日本由封建向近代转型的重要节点,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可能接触到了日本战国史和日本近代史的维新时期,但是往往容易忽略这段承上启下的幕末史,昨天的印度科普文很多人觉得印度史很冷门不必去读,但今天日本幕末史的故事绝对足够精彩。

看到《浪人崛起》这款游戏,首先回答第一个简单问题,即浪人是什么,他们又和幕末史有什么关系?在中文语境下,浪人是指市井游荡的无赖之徒,在日本历史中,浪人专指那些失去主君(大名)的武士。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1603-1868年),武士是依附于藩主的职业军人,享有俸禄和权力,但是如果主家因战败、权斗失败或者经济问题衰亡时,依附于他们的武士就会失去俸禄和户籍,被迫流浪成为浪人,也称为“牢人”或“脱藩者”。

这些浪人一般以剑术谋生,有时会受雇于其他藩主的实力,或者沦为盗匪,其实我们在读中国史的时候也会看到日本浪人,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中袭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日本倭寇,他们很多人其实就是浪人,当时差不多是嘉靖道长年间,对应日本的战国时代(仁王历史背景),由于战乱许多日本武士沦为浪人,据我国史料记载,1555年入侵浙江的53名浪人即来自萨摩藩(请记好这个地点,接下来萨摩藩也会成为幕末史最重要的主角)。

02 明朝的浪人

根据当年明月书中的纪录,嘉靖三十四年,这53名浪人从浙江平湖(戴佳玮老家)入境,向杭州进逼,抢掠之后逃向淳安(海瑞在嘉靖三十七年被任命为淳安知县),结果一抢就是半个多月,随后这53人转向南直隶,在常州、苏州附近抢了一把,最后还跑到南京城下,最后在大军围捕下,这群小毛贼才最终被歼灭,这群浪人几乎都携带了精良的武士刀,单兵作战实力确实很强,而且非常机动灵活。

嘉靖四十年,倭寇分兵突袭浙江台州,戚继光率4000义乌兵迎战,采用“鸳鸯阵”和狼筅等针对性战术,在花街、新河等战役中歼灭倭寇5500余人,明军仅伤亡20余人,此战首创“以少胜多、以步克刀”的经典战例,倭寇哀叹“戚老虎至,不可敌也”,戚继光一战封神;嘉靖四十二年的平海卫战役,戚继光联合俞大猷、刘显等将领,三面合围福建平海卫倭巢,歼灭倭寇2万余人,斩首2622级,彻底摧毁倭寇在福建的势力,此役后倭寇主力溃散,逐渐消退。

从明史这边来看,这群浪人最终倒在了名将戚继光的手下,日本那边其实同样不待见这群浪人,万历三十一年,德川家康正式在江户建立幕府统治,对于幕府来说,“脱藩浪人”也是幕府的不稳定因素,德川家康延续丰臣秀吉的“朱印船制度”,仅允许持有幕府特许状的船只出海。

03 德川幕府

德川家康的孙子竹千代德川家光依然延续海禁,连续颁布了五道锁国令,全面禁止日本人出海、限制外国商船活动范围,仅开放长崎(长崎同样也是幕末时期最重要的城市,大致对应我国的上海/广州),从根源上断绝浪人的生存空间。幕府本身这套体系相当稳定,与中国类似都是“士农工商”等级制度,但是日本最高的士代表武士阶层,即使是最低级的足轻武士,在日本也是人上人。

而德川幕府的武士阶层也是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幕府直接管辖全国约1/4的土地(称为“天领”),其余土地由约270个藩国的大名统治,大名分为三类:

  • 亲藩大名:德川家族直系(如御三家纪伊、水户、尾张,游戏界御三家这个词就来源于德川家)

  • 谱代大名:关原之战前效忠德川的旧臣(如井伊直政家族,游戏中“反派大佬”井伊直弼就来自井伊家)

  • 外样大名:战后归顺的势力(如萨摩、长州藩,这两藩后来直接推翻了幕府)

大名根据与德川家亲疏关系,获得不同石高的俸禄。直接隶属于德川幕府的高级武士称为旗本,他们是幕府将军的直属家臣,俸禄一般在500石左右,可参与幕政,他们属于上级武士;隶属于大名(地方领主)或其他上级武士的家臣被称为御家人,俸禄不足100石;最低级的武士被称为足轻,多为临时征召的步兵,俸禄仅5-10石,需兼职务农或手工业维持生计,他们和浪人一般被称为下级武士,简称下士。

这些武士约占人口7%,享有佩刀权,还有“斩舍御免”的权力,农民占80%以上,承担年贡,商人虽经济实力强,但社会地位最低,在“士农工商”之外就是秽多或者非人,有印度种姓制度里达利特的地狱感了,这类人在日本被视为贱民,从事屠宰、殡葬等“不洁”职业,农民需缴纳收成的40-50%作为年贡,幕府通过“五人组制”连坐法强化控制,禁止土地买卖和职业流动。

幕府为了约束大名,规定大名需定期往返江户与领地,耗费财力以削弱其叛乱能力,家属则留江户为人质,《一国一城令》要求各藩仅保留主城、拆除多余防御工事,《武家诸法度》约束大名行为、禁止私婚扩军,《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将天皇权力限于礼仪和文化、公卿任命需幕府批准,《诸宗诸本山法度》控制寺院,推行儒家朱子学、强化忠君观念,这套压抑又严密的制度设计,维持了260余年的稳定,直到出现那场黑天鹅事件,浪人随之崛起。

04 黑船开国

上面三节介绍了幕末之前日本的大致背景,从社会各阶层的介绍,到幕府的权力体系构建,日本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封建制,锁国虽然带来了长达260年的和平,但也导致日本在科技、军事和工业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接下来正式进入到幕末史的元年(1853年),也是《浪人崛起》游戏的开篇序章,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从美国东岸的诺福克出发,经过大西洋、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再转入太平洋,经过长时间的航行后,在1853年的5月抵达上海,进行舰队的补给(这一年是大清咸丰三年),然后往东航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海面。

当时美国国力快速扩张,为开拓太平洋贸易航线、获取煤炭补给站,他们将殖民的目光首先投向日本,1853年7月8日(日本嘉永六年6月3日),佩里带着四艘舰船突然出现了日本人面前,四艘舰船因船体涂有防止锈蚀的黑色柏油,被日本人称为“黑船”(也有说法是船上冒出了浓浓黑烟),舰队上共有63门大炮,火力十分强大,日本江户湾海防炮仅有20门,射程也远远不及美国的黑船,佩里以“不开国即开战”为要挟,要求日本开放港口并接受美国国书。

面对这支来自西方的现代化海军舰队,日本当时真正的话事人是幕府第12代将军德川家庆,幕府一向是对内强硬,对外软弱,瞬间陷入恐慌又无计可施。而日本江户市民目睹冒着黑烟的巨舰,惊恐万分,谣言四起,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妖怪船”,当晚江户城内一片混乱,不少民众奔走于神社,祈求神灵保佑能驱散这些“外来威胁”。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日本第12代将军德川家庆因年迈体弱,实际政务由首席老中阿部正弘处理。

同年7月第12代将军德川家庆去世,享年60岁,他在位期间已显露幕府的衰弱,黑船事件更成为压垮其健康的最后一击,家庆去世后,他的独子德川家定继任为第13代将军,然而家定从小体弱多病(据史料推测可能患有癫痫或脑疾),且无生育能力,这使得幕府还面临严重的继承人危机。于是幕政大权落入“老中首座”阿部正弘手中。阿部正弘以需天皇批准为由,约定佩里次年再答复,实为缓兵之计。

05 反派大佬:井伊直弼

幕府内部也陷入激烈讨论,一派主张继续锁国,拒绝与外国接触,认为开放会动摇幕府统治,与此同时,地方大名和下级武士开始质疑幕府,认为幕府已经无力应对外敌。阿部正弘是一位相对开明的政冶家,他意识到幕府无力对抗西方列强,倾向于通过外交手段应对危机,为了应对黑船带来的冲击,他改变了以往仅依靠谱代大名(德川家直系藩主)的传统政治格局,转而吸纳雄藩(实力强大的外样大名)参与决策,以集思广益。

近江国彦根藩藩主井伊直弼是阿部正弘引入核心圈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游戏开篇大家会遇到的反派大佬,井伊直弼出身谱代大名,家族长期效忠德川家,但在幕末动荡中,他展现出与传统武士不同的务实态度,他对阿部正弘提出:“必须临机应变,积极交易”(原文大致为“臨機応変に対応すべきで、積極的に交易すべきである”),主张日本不应固守锁国,而应主动开放,与西方通商以增强国力。

1854年(安政元年),佩里率7艘军舰(含3艘蒸汽战舰)再次逼近江户湾,舰队深入横滨海域,面对压倒性军事优势,阿部正弘主导签订《日美和亲条约》,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口供美国船只补给,后续引发了连锁反应,英、俄、荷等国援例与日本签订类似条约,日本锁国措施彻底瓦解,面对这样的局面,日本民众愤怒已经被激起,许多下层武士认为幕府签下了卖过条约,信心满满想要和西方打一场决定国运的总决战,输了就切腹,下层武士脑子不清晰,上层日本幕府的大老们虽然知道当下的处境,但外敌环伺,他们主要精力居然还是放在了内部争权夺利上面。

06 将军继承人之争:一桥派 vs 南纪派

佩里将军开船来航,第12代将军德川家庆病死,独子第13代将军德川家定脑子有问题,而且也没有和自己老婆御台所大人笃姬诞下任何子嗣,但幕府又必须选定继承人,这样的明争暗斗早在12代将军活着的时候就开始了,候选人主要有两位,先介绍第一位德川庆喜,庆喜是水户藩主德川齐昭的儿子,因过继给一桥家而被称为“一桥庆喜”,支持庆喜的主张选贤任能,这一派有萨摩藩主岛津齐彬、越前藩主松平庆永等大名,他们认为庆喜年长(17岁)且才能出众,适合应对幕末危机,这一派也被称作“一桥派”。

另一派为“南纪派”,坚持血缘优先,推举纪州藩主德川庆福(后改名德川家茂)继承,这一派主要以彦根藩主井伊直弼为首,联合谱代大名及大奥势力(将军后宫),庆福年仅8岁,但血缘与将军家定更近,属于御三家纪伊藩正统。表面上两派是拥立不同的继承人,但是也有理念之称,一桥派倾向有限开国,主张联合雄藩改革幕政,南纪派表面上是维护锁国传统。

两派争斗愈演愈烈,幕府老中阿部正弘在其中制衡协调,但是到了1857年(安政四年),阿部正弘年纪轻轻去世,阿部死后,幕府失去中立协调者,南纪派趁机推举井伊直弼为“大老”掌控大局,到了1858年(安政五年),井伊直弼正式就任大老,同年,美国新任驻日领事哈里斯要求签订更深入的通商条约。井伊直弼未经天皇敕许(孝明天皇明确反对开国),于7月29日擅自与美国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条约内容包括开放更多港口(如神奈川、长崎、新潟、兵库),允许美国人在日本居住和贸易。

井伊直弼作为南纪派,很多举动却又是支持开国的,为了推卸签不平等条约的责任,井伊直弼甩锅给老中堀田正睦和松平忠固,随后撤换他们,任命自己的心腹间部诠胜等人接任(间部诠胜就是游戏中的青鬼),在将军继承人上面,井伊直弼成功说服德川家定指定血源更近的德川庆福为第14代继承人,同时开始对一桥派展开强硬打压,也就进入了游戏黑船来航后的第二大事件“安政大狱”。

07 倒幕派:尊王攘夷

在介绍“安政大狱”先聊聊日本的民间,在《浪人崛起》中,日本上层和下层是双线叙事,前面4-6节主要是上层关于日本开国问题和继承人问题的明争暗斗,将军、老中、大老这些都是妥妥的顶层武士阶级,第7节则是日本“中下级浪人武士”的故事。幕末时期,幕府内忧外患财政趋于崩溃,大名们削减俸禄,中下级武士逐渐陷入贫困,一些穷藩因为经济收入差,许多武士甚至被家主放逐成为浪人,这些中下级武士经济上遇到困难。

思想上,他们同样受到黑船外来势力的冲击,成为日本当时最激进的一群人,这些中下级武士意识到幕府的统治已经无力帮助日本抵御西方,这些中下级武士形成了倒幕派的雏形,其中涌现了许多杰出人物,比如我们最早遇到的幕末传奇人物坂本龙马,在游戏中龙马相当有魅力,是我们隐刀的引路人之一,龙马带我们来到第一张地图横滨,去拜访倒幕派的精神领袖吉田松阴。

吉田松阴这个人物同样争议很大,松阴出身于长州藩的下级武士家庭,自幼接受严格的儒学,早年研习兵学与阳明心学,成年后游学九州、江户等地,师从思想家佐久间象山,接触西方军事与政冶思想,因偷渡美国未遂入狱,却将牢狱生涯转化为思想觉醒的契机,1855年创办松下村塾,打破等级限制招收农民、商人子弟,培养出高杉晋作(奇兵队创始人)、伊藤博文(日本首任首相)、山县有朋(陆军之父)等倒幕领袖。

游戏横滨场景的桂小五郎(木户孝允)也是松阴的弟子之一,被尊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吉田松阴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将阳明学与尊王思想结合,主张“草莽崛起”,即底层民众应主动参与救国,初期提出了“尊王攘夷”的主张,希望尊崇天皇的地位、驱逐外国势力,恢复日本的传统秩序,他们很快和幕府内部的强硬派起了冲突,其中幕府为首的代表正是时任大老的井伊直弼。

08 安政大狱

1858年,井伊直弼擅签条约,孝明天皇反对开国,于是秘密向水户藩发出《戊午密敕》,谴责幕府无视天皇权威,要求诸藩联合铲除井伊,这份密敕落入井伊手中,成为他发动清洗的直接导火索,同年井伊直弼上任大老,立即针对《戊午密敕》展开行动,他命令水户藩交出密敕,老中间部诠胜、京都所司代酒井忠义等人前往京都,逮捕了一批志士,首批被捕者就有吉田松阴。

井伊直弼同时借此兴起“安政大狱”清洗自己的敌人一桥派,迫使德川齐昭、松平庆永等闭门蛰居,被视为幕府将军有力竞争者的德川庆喜遭禁闭,吉田松阴遭到处决,前前后后逮捕、处决或流放超过百名反对者,水户藩士、公卿及一桥派支持者几乎全部拿下,德川家茂成功继任第14代将军,南纪派大获胜利,但是井伊直弼将幕府内部开明派幕臣如川路圣谟、岩濑忠震等一并处分,最后成了井伊直弼一人独揽大权。

09 樱田门外之变

然而,井伊直弼的胜利极为短暂,明面上的敌人都已经清楚,但是井伊直弼兴起“安政大狱”的行为,已经在与所有人为敌,1860年3月24日(安政七年三月初三),井伊直弼按惯例从樱田门进入江户城参加上巳节谒拜仪式,17名水户浪士与1名萨摩浪士(有村次左卫门)组成“樱田十八士”,伪装成请愿者埋伏于樱田门外,当日大雪纷飞,井伊护卫的刀鞘因防雪套袋难以拔刀。

浪士森五六郎假扮请愿者靠近轿子,突然挥刀砍杀护卫日下部三郎右卫门,黑泽忠三郎开枪击中井伊直弼腰部,引发混战,萨摩浪士有村次左卫门冲入轿内将井伊直弼拖出斩首,携其头颅突围,但因重伤在远藤胤統宅邸前切腹自尽,井伊的护卫中4人当场死亡,4人重伤不治,13人受伤。“樱田十八士”中有8人自首,2人被捕,6人逃亡,仅有2人幸存到明治时期。

在游戏中,我们作为浪人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选择加入不同的阵营(如尊攘派、幕府或中立势力),经常会面临是否刺杀某位历史人物、是否协助外国势力的抉择,这些选择都可能改变剧情的走向。樱田门外之变激发尊攘派迅速转向武力倒幕,光天化日下大老遇刺,暴露幕府统治脆弱性,江户民众对事件反应冷漠,甚至有市民称“活该”,这段时期也是幕末史最具争议的历史。

樱田门外之变也成为日本幕末史最大的黑天鹅事件之一,直到今天,井伊直弼的支持者认为安政大狱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危机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但反对者批评这次血腥清洗破坏了武士伦理,加剧了社会分裂,并助长了倒幕势力的反抗,岩仓具视评价樱田门外之变为“整个幕府权力衰落的转折点”,浪士以“忠义”之名行刺杀,虽然得到很多人的支持,体现了武士道精神,但是刺杀这种恐怖氛围一旦开始,就再无停下的余地。

10 幕末四强藩:萨英战争

幕府的权威不再,但是地方势力却逐渐做大,幕末时期实力最强的有四大藩国,分别是长州藩、萨摩藩、肥前藩、土佐藩,当初关原合战后分地时,四家分到的都算远离江户核心区的西南边角料,以最重要的萨摩藩和长州藩为例,萨摩藩在九州最南端,长州藩在本州岛西端,与九州、四国隔海相望,幕府锁国期间,西南诸藩通过走私贸易积累财富,并较早接触西方技术(如长崎的兰学)。

长州藩是尊王攘夷的激进派,提出“一君万民论”,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和桂小五郎,萨摩藩早期主张公武合体,后来转向倒幕,代表人物有与桂小五郎并称为明治维新三杰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藩主岛津久光同样也是雄主。关原合战时期,萨摩藩的岛津家、长州藩的毛利氏都是西军,毛利辉元还是西军的总大将。土佐藩在今天的四国岛,代表人物坂本龙马,藩主山内荣堂同样不容小觑,肥前藩位于九州北部,代表人物有大隈重信和江藤新平,藩主锅岛直正推动军事近代化,建立反射炉铸造西式火炮。

井伊直弼去世后,几大强藩与西方的摩擦直接升级,1862年9月14日,四名英国商人在横滨生麦村骑马冲撞萨摩藩主岛津久光的仪仗队,因未按日本礼仪避让,导致英国人理查森被杀、两人重伤,萨摩藩以“维护武士尊严”为由拒绝英国提出的惩凶和赔偿要求,幕府为息事宁人先行赔付10万英镑,但未平息英国怒火。

1863年8月,英国派遣7艘军舰炮击鹿儿岛(萨英战争),摧毁萨摩藩的近代化工厂集成馆及3艘蒸汽船,但自身也因暴风雨和战术失误伤亡63人。1863年9月5日,长州藩以“驱逐外夷”为由炮击通过下关海峡的美、法、荷商船,次年(1864年)四国组成联合舰队(17艘军舰、5000兵力)报复,摧毁长州炮台并索赔300万美元,长州藩被迫接受赔款和开港通商。

萨摩藩通过缴获的英国锥形炮弹发现,射程和爆炸威力远超传统球形炮弹,认识到“攘夷不可行”,于是战后萨摩藩迅速与英国和解,1865年派遣五代友厚等17人赴英留学,并引入纺织厂、军舰等西方技术,成为明治维新前最西化的藩国。英国也因为萨摩的战斗力对其改观,转而支持萨摩倒幕,形成“萨英同盟”。长州藩高杉晋作组建“奇兵队”,由农民与武士混编,引入西式步枪与战术,标志着传统武士阶级的瓦解,两家对西方作战的挫败,反而让长州藩和萨摩藩成为西方技术的迷弟,这就让人哭笑不得了,当然笑着笑着也容易让人沉默。

11 公武合体

井伊直弼去世,地方势力做大和西方开战,幕府在两次事件中被迫为地方藩国的行为买单(如代付萨摩赔款),其实也暴露了幕府无力控制地方势力,而且幕府一直避免让西方接触日本内部,此时也已经无力阻止,萨摩藩和长州藩绕开幕府,自己走上了强藩之路,当然,幕府也要开始自救了,当时幕府内部一部分有识之士认为仅凭幕府自身力量难以应对挑战,于是将当了上千年吉祥物的天皇摆出来,希望借助朝廷的传统权威来重组幕府,也就是“公武合体”思想的由来。

“公武合体”中的“公”指的是以天皇和朝廷为代表的传统正统性与文化精神,“武”则代表幕府和各大藩国掌握的军事与行政力量,面对外国入侵的危机,朝廷与武家应当摒弃分歧,共同合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推动幕府将军与天皇家的联姻,1862年,孝明天皇之妹和宫下嫁给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双方联姻,幕府以“十年内破约攘夷”的承诺换取朝廷支持,允许大名三年一次赴江户,减轻经济负担以换取雄藩支持。

幕府设立“参预会议”,邀请萨摩、越前、土佐等藩主参与决策,同时寻求朝廷的支持,朝廷通过公卿(如岩仓具视)在幕府与大名之间斡旋,试图促成共识,孝明天皇在公武合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虽反对开国,但在国内局势动荡时支持幕府与朝廷合作,希望以此避免战争维持传统秩序,初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1862-1863年的文久改G,暂时缓和了幕府与大名之间的矛盾。

12 文久三年之变

自安政大狱后,幕府高压激化矛盾,地方强藩已经做大,以长州藩(游戏中的黑州藩)为核心的尊王攘夷派主张推翻幕府、驱逐外夷,至文久三年,孝明天皇一度支持尊攘派,计划以大和国出巡为契机,推动攘夷诏书的发布,长州藩与激进公卿联合策划“天诛组举兵”,企图以武力胁迫幕府执行攘夷。而萨摩藩与会津藩等公武合体派势力,主张通过朝廷与幕府合作实现稳定,此时萨摩藩已经经历了生麦事件和萨英战争,他们率先意识到与西方直接对抗的风险,所以寻求更稳妥的方式。

文久三年8月18日这天,孝明天皇按计划宣布大和国出巡,然而萨摩藩与会津藩提前得知了长州藩的计划,直接联合中川宫、近卫忠熙等公武合体派公卿先发制人,萨摩、会津两藩军队接管京都御所警卫权,将长州藩兵逐出京都,解除长州藩的皇宫守卫职责,流放三条实美等七名尊攘派公卿(史称“七卿落难”),并宣布天皇此前支持尊攘派的行动“非其本意”,又是一场闹剧。

13 新选组

此时公武合体派仍然压制尊攘势力,延缓幕府崩溃,京都的尊攘派势力被彻底清除,萨摩、会津为首的公武合体派主导幕府,幕府短暂恢复对朝廷的控制,而长州藩直接被孤立,被迫转向更激进的倒幕路线。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选组作为支持幕府的武装组织,参与了京都的治安维护,守护御花园门,由于表现出色,朝廷赐名“新选组”,正式认可其地位。

新选组主要由浪人和下级武士组成,因严格的纪律和英勇的作战风格而闻名,核心成员有近藤勇、土方岁三、冲田总司等人,他们最早发迹于1862年幕府将军德川家茂上洛时期,为维护治安招募浪人组建的临时队伍,在现代日本文化中,新选组的故事被多次改编为小说、电视剧和动画,成为日本大众文化的重要元素,推荐雅人叔参演的另一部大河剧《新选组》,新选组最著名的就是池田屋事件。

14 池田屋事件

文久三年之变后,尊王攘夷派被逐出京都,但是长州藩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在京都潜伏,策划恢复势力,他们计划趁祇园祭期间火烧京都御所,刺杀公武合体派核心人物(如中川宫亲王、松平容保),并挟持孝明天皇至长州,以此逼迫幕府实施攘夷,看到这里确实觉得长州藩这帮子人为了攘夷已经魔怔了,新选组是京都守护职松平容保的直属武装,长期在地下打探情报。

新选组发现三条小路的炭商“枡屋喜右卫门”(实为尊攘派联络人古高俊太郎)行为可疑,文久四年6月,新选组逮捕古高,经严刑拷问获知有人在藏匿武器,并且打算火烧京都;这年7月8日深夜,新选组局长近藤勇率冲田总司、永仓新八等10人突袭池田屋旅馆,土方岁三率另一队24人支援,尊攘派约20-30名志士(包括长州、肥后、土佐藩士)正在此密谋行动细节。

黑暗中,双方在狭窄空间内展开激烈白刃战,新选组因人数劣势一度陷入苦战,后土方队及会津藩援军赶到扭转战局,最终宫部鼎藏(肥后藩)、吉田稔磨(长州藩)、望月龟弥太(土佐藩)等七名尊攘派核心人物战死,长州藩巨头桂小五郎因提前离开池田屋或从屋顶逃生幸免,后世对其逃脱细节说法不一,新选组一番队队长冲田总司在激战中咳血退场,疑似肺结核发作。新选组后来在日本文化中被高度浪漫化,常被描绘为忠诚与荣誉的象征,既是武士时代终结的象征,也是日本历史转折点的见证者,正如司马辽太郎所言:“新选组的悲剧,不在于失败,而在于他们选择了注定失败的道路。”

15 禁门之变

文久三年之变和池田屋事件后,尊攘派失去在京活动据点,重要骨干折损殆尽,但是长州藩攘夷决心仍然没有断绝。元治元年一月八日,德川家茂进入大坂城,十五日入京到达二条城,德川家茂这次上洛主要就是为了巩固公武合体而来,他在京都会见了从长崎归京的胜海舟(坂本龙马的老师),听取了与外国人接触的过程和长州藩的局势,接下来六月发生池田屋事件,七月长州藩彻底失去耐心,既然幕府不想攘夷开战,那么长州藩就先去打败幕府,再逼迫幕府攘夷(这个脑回路也是绝了)。

元治元年旧历六月十九日,长州藩集结军队,在京都御所附近的禁门(哈御门)发动攻击,试图进入御所并实现挟持孝明天皇的计划,这场冲突即为禁门之变,也被称为“Ha御门之变”。长州军分三路进攻京都御所,久坂玄瑞率主力攻南侧堺町御门,来岛又兵卫攻西侧蛤御门,福原元僴部则作为后援,萨摩藩西乡隆盛率军介入,凭借火器优势击溃长州军,久坂玄瑞、来岛又兵卫等领袖战败自杀,长州军溃退时纵火焚烧京都,导致三万户民宅焚毁。

16 第一次长州征伐

最终长州军战死约400人,幕府联军仅损失60人,朝廷宣布长州为“朝敌”,幕府借机发动第一次长州征伐,迫使藩主谢罪、三家老切腹、拆毁山口城、驱逐三条实美等五公卿,同时四国舰队炮击下关,长州陷入内外夹击。这次禁门之变也是1615年大阪夏之阵后首次大名之战,长州藩两度战败,心中也是憋了一肚子的火,长州藩士兵在鞋底书写“萨贼会奸”(萨摩奸贼、会津逆党),将仇恨具象化。

幕府任命尾张藩主德川庆胜为征伐总督,萨摩藩西乡隆盛为参谋,动员西国21藩组成约15万人的联军,前往讨伐长州藩,西乡主张“不战屈人之兵”,通过分化长州藩本藩与支藩,迫使长州内部妥协的方式避免全面战争,以减少各藩损失,长州藩在内外交困下向幕府投降,藩主毛利敬亲父子闭门谢罪,处决三名主战家老(福原越后、益田右卫门介、国司信浓)及四名参谋,交出庇护的公卿三条实美等人。

激进派高杉晋作、井上馨等对投降深感不满,认为此举背叛前线将士。井上馨甚至遭暗杀(未遂),藩内暗杀与骚乱频发,幕府虽迫使长州表面屈服,但并未削弱长州的军事潜力,幕府自身为了长州征伐财政负担加重,长州藩通过处决主战派“断尾求生”,反而清除了内部阻力,为高杉晋作次年发动“功山寺举兵”铺平道路。

17 坂本龙马与胜海舟

游戏中,我们能够见到桂小五郎、高杉晋作这些英雄人物,其中最关键的还是胜海舟与坂本龙马这对师徒,《浪人崛起》也有龙马与胜海舟相遇的场景,早期坂本龙马因不满土佐藩的保守而脱藩,原本计划刺杀主张开国的幕府重臣胜海舟,不过在接触后,龙马被胜海舟的远见折服,转而拜其为师,胜海舟提出“日本应以海军立国”,主张通过开放与学习西方技术抵御列强,甚至提出“日韩清三国同盟”的亚洲联合构想,这种想法很快就让龙马从激进攘夷派转向务实开国路线。

胜海舟在神户创办日本首个近代海军培训机构,坂本龙马担任塾头,招揽土佐藩士及浪人学习航海、炮术等西方军事技术,这里不仅培养出伊东祐亨等海军将领,还成为倒幕派秘密活动的据点,在胜海舟的支持下,龙马以“龟山社中”(后改组为海援队)为纽带,通过海上运输帮助长州藩获得萨摩藩的武器和粮食,1866年,龙马促成萨长同盟,所有人都傻了眼,前一秒长州藩还将“萨贼会奸”写在鞋底,下一秒双方就握手言和了?这一刻戏剧性的场景还要从第二次长州征伐聊起。

18 第二次长州征伐

1865年,第一次长州征伐过后,长州藩因攻击京都皇宫被幕府定为“朝敌”,保守派“俗论派”趁机清算激进倒幕派,高杉晋作作为倒幕派核心人物遭通缉,他意识到唯有武力夺回权力才能挽救倒幕事业,高杉晋作以功山寺为据点,利用其象征意义(吉田松阴精神传承地)凝聚人心,他在功山寺刻下墓碑,宣称将于1月13日切腹殉道,吸引奇兵队旧部及围观者,然后在当天借机发表演说,最终说服30余人加入。

14日凌晨,高杉率众冒雪突袭伊崎会所,联合伊藤博文的“力士队”夺取枪支弹药,并攻占海军驻地,缴获三艘战舰,消息传开后,原奇兵队成员山县有朋因无法约束部下被迫加入,农民、商人和下层武士闻讯响应,队伍迅速扩至700余人,2月1日,高杉发表《讨奸檄文》,在绘堂战役中以少胜多击溃保守派军队,最终攻入藩厅萩城,重新掌握藩政。高杉晋作掌权后扩编奇兵队至4000人,引入西式武器与战术,打破武士垄断兵源,允许农民、商人参军。

而长州藩再再再再再一次喊起攘夷的口号,让幕府胆寒,也引发了1866年第二次长州征伐,这一次幕府以将军德川家茂御驾亲征为名,动员西国21藩组成约10万联军,但实际参战兵力不足半数,萨摩、土佐等藩公开拒绝出兵,幕府军内部指挥混乱、士气低迷,相比之下,长州仅以3500正规军和奇兵队为核心,依托山地地形展开游击战。

1866年6月,高杉晋作率长州舰队奇袭幕府运兵船,击沉多艘军舰,切断幕府海军对周防大岛的补给线,大村益次郎指挥长州军攻陷幕府盟友滨田藩主城,迫使松平武聪弃城逃亡,山县有朋率部在下关海峡击退小笠原长行指挥的北九州联军,幕府军因后勤崩溃自行撤退,幕府后方同样出现危机,大阪、江户爆发大规模米骚动,幕府财政濒临破产。

19 萨长同盟

1866年同年,明面上各藩势力为了第二次长州征伐做准备,和幕府讨价还价,而暗地里,坂本龙马做起了宿敌长州藩与萨摩藩的生意,龙马以“龟山社中”为纽带,给长州提供粮食、给萨摩提供英国武器,龙马凭借浪人武士的个人魅力,说服两藩要“超越藩阀,以国家利益为重”,两藩的代表人物都是开明芝士,萨摩藩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转而主张倒幕优先,桂小五郎接受合作,以洗刷“朝敌”污名。

庆应2年1月21日,木户孝允、西乡隆盛等人在京都萨摩藩宅邸内会面,签订了萨长同盟密约,第二天,就发生了第二次长州征伐,也是很有戏剧性的一幕。萨长妥协成为同盟,也被誉为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合作,不仅直接促成了幕府的倒台,也为明治的建立奠定基础,成为日本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所有的一切,都要始于萨摩藩与长州藩妥协的艺术,促成艺术的正是大英雄坂本龙马。

20 四侯会议

第二次长州征伐战争后,德川幕府已无力维持对全国的控制,土佐藩维新志士坂本龙马提出“大政奉还论”,逐渐成为倒幕派的核心纲领。此时1866年7月,就在第二次长州征伐一个月后,第14代将军德川家茂因脚气病去世,德川庆喜继任第15代将军,孝明天皇希望庆喜能通过“公武合体”政策,协调幕府与朝廷的关系,稳定国家局势。然而,庆应2年底(1866年12月25日),孝明天皇因天花突然驾崩,年仅36岁。其子睦仁亲王继位,即为明治天皇,时年仅14岁,天皇的更替为倒幕派提供了新的机会。

萨摩藩的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意识到,单纯依靠萨长同盟(1866年结成)的军事力量不足以迅速推翻幕府,必须联合更多雄藩,形成广泛的倒幕阵营。为此,他们积极推动“雄藩联合”策略,敦促萨摩藩主岛津久光、土佐藩主山内容堂、越前藩主松平春岳、宇和岛藩主伊达宗城等四藩代表在京都召开会议,庆应三年(1867年),雄藩们召开了“四侯会议”,试图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但德川庆喜拒绝放弃实权,会议无果而终。

21 船中八策

1867年,在前往京都参加四侯会议的途中,土佐藩浪人坂本龙马与土佐藩重臣后藤象二郎乘坐藩船“夕颜号”,在船舱内二人拟定草案,坂本龙马口述,后藤补充细节后形成完整纲领,史称船中八策,涵盖政冶、军事、经济等领域共八条,首先是将国家权力返还给天皇,确保政令由朝廷统一发布;建立上下两院的议政局,让大家参与重大事务的讨论与决策,确保所有的决策都通过公议决定;

延揽有才干的公卿、大名及各地人才担任顾问;与国交往中广泛采纳公议,制定适当的条约和规章;参考古代律令,编撰新的永久性法典,供各藩奉行;加强海军建设,提升国家防卫能力;组建亲兵部队,负责守卫帝都安全;与外国协商,制定金银货币的平准法则,确保物价稳定。这八条已经体现日本近代国家建构的雏形,船中八策经土佐藩主容堂公递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这些纲领直接成为了日后明治维新的指导思想,但是坂本龙马却没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

22 大政奉还

面对倒幕派压力,在土佐藩的推动下,德川庆喜以退为进,主动提出“大政奉还”,试图通过合法程序保留幕府的主动权,避免日后被迫交出权力,1867年10月14日(庆应三年九月十九日),德川庆喜正式将权力交还给明治天皇,结束幕府260年的统治。但是大政奉还后,局势依然不明朗,朝廷下令要求各藩主赴京都共商国策,但多数藩主因忌惮幕府而按兵不动,仅有萨摩、长州等少数藩响应。

朝廷因缺乏实际控制力,被迫暂时委托幕府继续执政,形成“名归天皇,实属幕府”的局面,萨摩藩主岛津忠义率3000兵力增援京都驻军,总兵力达1万;长州藩则派遣2500人进驻大阪周边,安艺藩也派兵300人入京。亲幕的会津藩、桑名藩与幕府军驻守京都二条城,双方形成军事对峙,倒幕派暂未发动攻击。接下来本应是幕后总操盘手坂本龙马登场,说服双方放下武器,然而一场黑天鹅暗杀事件,再次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23 近江屋事件

1867年12月10日(庆应三年11月15日),坂本龙马在京都四条河原町的“近江屋”二楼,与盟友中冈慎太郎密商时,突遭两名伪装成“十津川乡士”的刺客袭击,刺客趁其不备,挥刀砍中龙马额头及身体多处要害,导致龙马当场休克并脑浆喷溅。尽管仆人峰吉发现后试图施救,但龙马因颅脑严重损伤于当夜死亡,年仅31岁。龙马本人虽然是北辰二刀流高手以剑术著称,但常年还携带手枪防身,在这样的背景下,遇袭时既未拔刀也未能开枪,推测是因刺客伪装身份使龙马放松警惕。

关于刺杀主谋,至今仍然不明身份,历史学界存在多种推测,主流观点认为幕府直属的治安组织“见回组”是直接执行者,成员今井信郎在箱馆战争投降后自白参与刺杀,并指认指挥官佐佐木只三郎策划行动,动机则是见回组反对龙马推动的“大政奉还”,遇袭时重伤的中冈慎太郎指控新选组是凶手,另外还有萨摩藩阴谋论,萨摩藩西乡隆盛等人与龙马在“武力倒幕”和“和平过渡”路线上存在分歧。龙马之死确实成为一大遗憾,没能看到这一天,龙马遇刺身亡后矛盾也再次激化,促使促使萨长放弃和谈,转而联合发动“王政复古”直接引发1868年(戊辰年)的戊辰战争。

24 终章:鸟羽·伏见之战

萨长军和幕府军形成对峙。德川庆喜率1.5万幕府军(含会津、桑名藩兵)从大阪向京都进发,名义是“清君侧”,但行军缓慢,装备礼仪性甲胄,炮兵前置且弹药不足,而萨长这边仅有5000人,但依托京都南郊的鸟羽、伏见构筑半月形阵地,占据地形优势。1868年1月3日(旧历庆应三年12月9日),幕府军要求通过鸟羽街道进入京都,萨摩守军突然开炮,第一发即摧毁幕府军前部炮兵队,随后密集枪击导致幕军大乱。

幕府军虽装备法制米涅步枪,但弹药不足,且士兵未装填子弹,萨长这边利用狭窄街道和街垒工事,以交叉火力压制冲锋的幕府武士,京都宪兵“见回组”的白刃冲锋也被击退,伏见奉行所的新选组联合会津藩兵突袭萨长炮兵阵地御香宫,一度占领桃山制高点,但被萨摩、长州军击退,新选组近藤勇感叹火器时代武士已经彻底没落,1月4日,萨长联盟这边伪造象征天皇的“锦旗”展示,幕府军士气崩溃,自认“朝敌”,部分藩兵倒戈。

德川庆喜连夜逃回大阪,最终抛弃军队逃往江户,幕府军全面败退,沿途藩城拒绝收容,甚至德川谱代大名和“御三家”纪州藩保持中立,此役幕府军伤亡约400人,萨长联盟仅约60人阵亡,幕府势力龟缩关东,萨长联盟趁胜追击,胜海舟、容堂公和笃姬都力劝庆喜公投降,最终在1868年5月实现江户无血开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在函馆市),戊辰战争结束。

写到这里,篇幅已经远远超出了1万字,幕末以1853年黑船开国作为起点,以1868年戊辰战争作为结束,幕末史是日本从封建向近代转型的剧变期,本文还有很多关于日本其他时期的描写,如果不了解这些前提,幕末史也会看得云里雾里,这段风云历史还有很多人物值得单开一篇文章细聊,比如坂本龙马、笃姬、胜海舟、西乡隆盛、近藤勇等等风云人物,但是由于篇幅原因,很多我喜欢的人物也只能一笔带过。

《浪人崛起》的好玩之处就在于让玩家可以亲身成为幕末风云的参与者。当你在京都街头与冲田总司切磋剑术,在横滨港口与坂本龙马共饮清酒,在江户城下与德川庆喜对峙时,幕末不再是一段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一场关于忠诚、背叛与生存的沉浸史诗。正如游戏开场所言:“这不是英雄的故事,而是属于每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浪人。”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