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13 日,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现身北京通州区“董明珠健康家”首店开业仪式。在仪式上,她直言不讳地表示:“有人凭借炒高股价成了首富,但他给股民分了多少红利呢?” 这句话被外界解读为对小米创始人雷军的直接批评,也引发了人们对两家企业长达十年竞争与博弈的关注。
活动现场,董明珠回顾了格力电器的发展历程。她提到,2001 年自己临危受命担任总裁时,格力年营收仅 50 亿元,如今已突破千亿规模,并且一直坚持为股民持续分红、为国家贡献税收。她强调,企业的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股价上,而应以产品技术实力和股东回报为核心,“如果产品体验差,消费者才是最大受害者”。这番话似乎在暗示小米依赖低价策略和资本运作,而忽视了长期价值的积累。
董明珠与雷军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 2013 年。当时,双方在央视节目中立下了“10 亿赌约”,约定五年内比拼营收规模。尽管 2019 年小米营收一度超越格力,但董明珠回应称“格力未尽全力”,并质疑小米股价从上市初的 17 港元跌至 8 - 10 港元区间,而格力原始股价值则从 1 万元飙升至 3000 万元。她曾公开表示:“雷军用互联网思维搞营销是厉害的,但股价下跌说明资本市场并不认可虚高估值。”
近年来,小米与格力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营收比拼转向了多元化布局。2025 年初,小米发布了“米家中央空调 Pro”,这一产品直接对标格力的核心业务,被外界视为雷军“抄了董明珠后路”。而格力则在半导体、健康家电等领域持续投入,试图摆脱对传统空调业务的依赖。董明珠直言:“有些企业通过挖人、抄袭进入行业,这是破坏性竞争。”
在对资本市场的态度上,董明珠和雷军的立场截然不同。董明珠多次强调“对股民负责”,并公布格力累计分红超千亿;而小米自 2018 年上市以来未向股东派息,雷军个人却通过减持套现和股权激励积累了财富。2023 年福布斯榜单显示,雷军以 104 亿美元身家位列中国第 24 位,董明珠则以 65 亿元人民币排名全球 3050 位。这种财富差距或许成为董明珠抨击“股价炒作”的深层动因。
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小米股价的波动与其商业模式密切相关。尽管小米通过生态链扩张迅速做大了营收,但硬件毛利率长期低于 5%,过度依赖资本市场融资来支撑研发投入。反观格力,坚持自主技术路线,近五年研发投入占比超 10%,在压缩机、芯片等领域形成了技术壁垒。董明珠称:“偷技术、炒概念的企业无法持久。”
面对董明珠的指责,雷军尚未公开回应。但小米近期动作频频,除加码空调市场外,其造车项目“小米 SU7 Ultra”以 52.99 万元的高价入市,试图打破“低价”标签。分析认为,雷军正通过高端化转型重塑品牌形象,而董明珠则借助健康家电开辟新赛道,两者竞争进入了“错位交锋”阶段。
这场博弈背后折射出的是传统制造业与互联网思维的碰撞。董明珠坚守实体经济的“重资产”模式,强调技术沉淀与股东回报;雷军则推崇“轻资产”生态链,以流量和资本快速扩张。证券专家指出,如果小米在 A 股上市,其缺乏分红支撑的股价或许难以维持高位,而格力稳定的现金流和分红记录则更受长期投资者的青睐。
十年间,两位企业家从“10 亿赌约”的对手,演变为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两种路径代表。董明珠在活动现场坦言:“挺自豪为社会做了点事。” 这番感慨,既是对格力坚守实业的总结,也是对资本泡沫的警示。随着健康家电、新能源汽车等赛道竞争的加剧,这场“董雷之争”或许还将持续改写行业格局。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