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萨尔兰大学最新研究
一项发表于《神经科学前沿》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尽管人类早已失去主动转动耳朵的能力,但在专注聆听时,耳部肌肉仍会无意识地试图朝向声源方向活动:这被科学家称为大脑中残存的"神经化石"。
进化遗留的"无声动作"
研究团队通过电极监测20名健康受试者的耳部肌肉活动发现:
难度分级实验:当受试者在嘈杂环境中努力分辨有声书内容时(实验模拟了从安静餐厅到喧闹酒吧的不同场景),连接耳廓的"耳上肌"活动显著增强。
方位感知差异:当声音来自后方时,"耳后肌"的激活程度比前方声源时高出近30%。
主观感知关联:参与者自我报告的"听力费力程度"与肌肉活动强度呈正相关。
"这些肌肉产生的动作微小到几乎无法察觉,"研究负责人安德烈亚斯·施罗尔博士解释,"就像一套被进化淘汰却仍残存线路的古老系统,它仍在'尽力工作',尽管已失去实际作用。"
2500万年前的进化分水岭
研究表明,人类祖先约在2500万年前逐渐丧失自主控制耳廓的能力,但相关神经回路仍以退化形式存在。灵长类动物学家指出,现存猴类仍能通过转动耳朵增强听力,而人类这一功能的退化可能与直立行走后听觉定位需求降低有关。
未来应用展望
虽然目前发现的肌肉活动过于微弱,但团队认为该发现可能为以下领域提供新思路:
开发更精准的听力障碍诊断工具
优化助听设备的声源定位算法
探索神经退行性疾病对原始反射的影响
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扩大样本量,并测试特殊人群(如专业口技模仿者)是否具有更强的耳部肌肉控制能力。这项看似"冷知识"的发现,正在为理解人类感官进化打开一扇新的窗口。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