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身邊的迷你主機——工控機科普篇①

說起迷你主機,很多人可能覺得日常距離我們生活很遠,其實迷你主機元老NUC,最早就是作爲“工控機”的一種,在我們身邊悄悄工作很多年了,這次就給大家介紹一下生活中能見到的一些工業/商業迷你主機、工控機,看看它們內部到底是什麼樣子。

所謂工控機,IPC,Industrial Personal Computer,就是專用於工業環境中的增強型電腦主機,從以往的資料來看,起源自80年代美國AD公司的MAC-150類IPC計算機,其後IBM推出了IBM7532,被視爲是工控機技術初步成熟的標誌。當時的它,是個重達20公斤的龐然大物。

到了目前,除了漸漸消費化的NUC之外(當然正統的NUC Pro系列依然是可以7×24小時工作的準工控機),工控機則可以理解爲具有高可靠性和製造精度標準的“特種電腦”,能夠承擔在惡劣工況(高溫度、高溼度、多灰塵等情況)下穩定運行使命;具有較強的抗干擾能力,抵禦對電磁干擾和其他外部干擾源影響,保證數據準確性和設備安全運行;以及多擴展接口、多功能性和定製性強等特點,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滿足工業現場環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工況的使用要求。

舉個簡單例子:日常中大家最常見到的刷卡的閘機,裏面一般就是一臺工控迷你主機:

再比如越來越多的無人售貨機,也有很多使用了工控機來運行程序。

當然也有例外,就比如最近熱門的“人怎麼這麼能闖禍 關於名字裏有生僻字把自助取票機給折騰死機這件事”:這種情況。

當然,這其實是軟件的字庫的問題,並不是工控機出了問題,軟件雖然死了,機器可非常堅強!當然IPC並不單純只應用於人機交互作用,還廣泛應用於收銀、自動化生產線、機器人控制、機器視覺、軌道交通、醫療、航空等各領域,這次找了幾臺典型的工控機,來一起看看到底有什麼特別。

今天這臺是來自英特智能的IPC6901,英文名稱是Inter Smart,Inter這個名字原來已經有廠商了啊哈哈哈哈哈……顯然看名字就知道他們以做Intel的迷你主機爲主,這也是INTEL目前仍有絕對優勢的領域之一,工控機的廠家很多在消費市場都完全沒名氣,但是規模都不小,畢竟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纔是支柱,就好比世界500強裏可能一多半大家都沒什麼概念……

它這個造型,不少人一眼就覺得眼熟:啊,是軟路由!的確,目前很多廠商出售的軟路由,說白了就是性能較弱的多RJ45網口工控機,要不然一般的機器也扛不住軟路由這樣7×24小時惡劣的工況。這臺細看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不過多的卻是目前鮮少用到的COM口和USB2.0接口。

磚頭適配器的輸出高達19V 9.5A,總輸出功率來到了180W,屬於過飽和配置,能夠爲機器運行提供更穩定的保障。而且電源輸入是寬幅 100-240V,能夠應對各種用電環境。

整機近乎fanless設計,整個就是一個大鋁坨,巨重!散熱片呈鋸齒狀間隔排布,中間還有主動散熱風扇來提升散熱效果,即便是風扇不轉,這個散熱規模應對個幾十W的散熱也沒啥壓力,這就是工控機的設計思路之一。

全金屬外殼帶來的壓迫感,機身總重達到了3.26公斤……

背部的擴展接口也是非常豐富,HDMI DP確保能快速接入各類顯示器調試、排障,還有兩個USB 3.0 A口,能保證資料數據的高速傳輸,此外還有RJ45網口,USB 2.0 A口和音頻接口和WIFI接頭,此外比較引人注目的就是有兩個COM口——現在好多讀者可能都沒見過這個接口了,這個東西也叫串口(RS232),誕生於1970年,54歲了……其最大的優勢就是簡單,只需要3根線發送Tx、接收Rx、地線GND就可以實現串行數據傳輸,一個標準的RS232共有9根線,除了傳輸的2根之外還有5根握手信號線、1根地線,傳輸速度最高可達……20kbps,也就是大概2500字節每秒……而且這個速度還是理論上限速度,一般常用的是115200和9600波特率,也就是115200或者9600bps,有興趣的可以算一下大概多少速度。

串口作爲PC中目前能見到的年齡最大的爺爺輩接口之一,最大的優勢就是兼容性極好,極爲簡單,對設備的要求也低,最重要的是相對穩定可靠(都這麼簡單了當然可靠),在日常生活中對速率要求不高的各種古早工業“外設”都得用它,比如在工業生產中用於連接控制器、傳感器設備等作用,至今在嵌入式系統開發、設備調試、遠程控制、數據採集等領域仍能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仍然廣泛應用於各類專業領域。

在PC中很早就取消了串口的設計,在千禧年前後基於PCI總線的主板上,還能經常見到COM口的身影(同時還有用於打印機和早期手柄的並口LPT,那個是真正淘汰了),在PC轉入PCI Express總線之後,在民用級主板上就幾乎見不到串口的身影了。所以目前來說,“有串口”就是工控機的一個重要標誌之一,畢竟真的只有工業環境會用到這個了。

(1998年的440BX主板,可以看到紅紫色的是LPT並口,下面的是倆串口)

說回我們的工控機,前面板除了POWER之外還有兩組共4個USB 2.0 A口,這樣,全機A口數量就來到了8個,相當恐怖。就這還有兩個預留USB口沒用上,COM 3-6口也安置在這一側,串口雖然已經50多歲了,消費級產品上也完全絕跡,但是依然在工業產品上非常活躍,遠遠稱不上是“時代的眼淚”,甚至雖然AMD和Intel早就對這個上古接口不再提供支持了,但是OEM廠商依然得根據用戶需求魔改出COM口來,就像這臺機器一樣,CPU甚至是……(留個懸念),搭配上發佈54年之久的古早串口,這組合就問你city不city!

工控機本身也需要極端的穩定,因此在POWER一側還有地線開孔,有效接地能更好的提升穩定性。

另外這類工控機在IO接口上也可以提供多種不同的配置方案,都是可高度定製的,軟路由黨狂喜的雙網口之類的自然不再話下,比較特別的除了COM口之外可以看到左上角那個綠色的DC12V接口,用來直接給外部設備供電。

頂部的主動散熱風扇能實現附近散熱片的覆蓋,上面還有防護蓋,這個風扇最大作用是提供輔助散熱,也是保穩定的,本身機器巨大的散熱體積就已經足夠了。

這臺型號是QM14U-16G-256G-藍牙Wi-Fi,在接電之前完全沒有意識到配置有多離譜……

通常情況下工控機爲了穩定可靠是不允許拆解的,不過這次我們是爲了科普大義嘛!拆了就拆了!想來廠商應該不會打死我的吧……(逃)

在擰下海量螺絲後,終於可以窺見這臺高端工控機內部的真面目。

從這裏可以看到,處理器部分採用了一大坨實心鋁塊作爲散熱,然後上面有厚厚一層導熱墊及硅脂,用以和頂蓋的巨大散熱連接輔助散熱(拆的時候不小心弄碎了,拍照的時候清理掉了),而除了主板背面的原生接口外,兩個COM口和主板正面一次的兩組USB 2.0和4個COM口均來自於主板上的接口擴展。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如果有線材或者接口出問題,替換線材就可以排障,降低了主板維修的成本——經常可以見到接口被扯壞導致主板整個得返廠的例子,而用這種軟線連接的話只需要更換接口排線就可以了。

頂蓋就是一整坨全黑化的金屬散熱片,相當有分量。

COM口的擴展分成三組,其中COM3-6爲一組,1,2分別爲一組,通過點膠方式形成了硬連接,避免運輸、倒懸工作時出現接觸不良的問題。

這種點膠固定工藝在內存、接口、電池等位置都有使用。工控機的工藝雖然粗獷,但是穩定性那必然是剛剛的。

作爲隨時準備應付7 x 24全天候工況的機型,這類工控機主板的做工用料也是非常紮實的,主板上密密麻麻的佈線和元件看着就有一種強勁的美感,CPU部分更是大量採用了鉭電容,自然造價不菲。

除此之外,在主板的各個位置還留有各式各樣的接口與插針,比如PC上基本見不到的EDP/LVDS顯示器接口,爲不同工況的不同需求做好準備,這纔是真正的超強擴展和可定製性!

甚至還爲5G/4G網絡接入預留了接口,旁邊還有SIM卡插槽,方便在難以佈設有線網的點位部署機器,那些物聯網卡的真正用途大多都是在這樣的機器中。

看完了機身的開箱,再來看附件,除了筷子式天線之外,還有一套”上架套件“,這在一般的迷你主機當中可是看不到的,用於固定在機架上使用。

看完了內在,再簡單看看機器的配置:

到了揭曉謎底的時候了,這樣一臺搭載了6個上古COM的工控主機,用的是什麼平臺呢?

噹噹~~~是最新的Intel Core Ultra 5 125H!就問你離譜不離譜!RS232+Core Ultra的組合,看起來就有一種時空穿越的割裂感。只要有需求,什麼組合我們都能造出來!

個人猜測這個組合主要還是爲了解決維護年限的問題吧,畢竟通常的工控機的工作年限都在5-10年甚至更長,如果是今年新出的機器,那自然就得選今年的新CPU,不然等臨近保修期結束,再想找十幾年前的古董CPU那可就太難了……

這種機器自然不是以性能見長的,簡單拷個FPU試試,如此巨大的散熱規模下只給了24W的功耗,室溫26攝氏度的情況下FPU只有50來度,而且也沒有繼續上升的趨勢(截圖時間有點短,實際跑了半小時左右),畢竟工控機的特性就是7×24小時嘛,穩定要求遠遠大於性能,這種性能取向非常穩妥。

總結:

這次的IPC6901屬於是專用性比較強的工控機設備,特點就是最新的平臺搭配了最老的接口,同時還具備高可靠性,新的Core Ultra平臺性能自然也在工控機裏首屈一指了,能跑光追和AI的工控機就問你怕不怕!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後面我們還會帶來更多的工控機拆解科普~~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