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AMD平臺1.1W配置推薦:9600X+B650M迫擊炮+4070Ti S裝機

時下的電腦DIY市場,似乎依舊有些談i色變。但全新的銳龍9000系列,似乎也並未成爲玩家裝機的新寵。7800X 3D和12代酷睿i5則是相繼迎來又一波高光時刻,被各種熱捧。不過,隨之而來的漲價,真正受傷的還是那些有裝新機需求的玩家。

聊回紙面實力各種吊打友商的9000系列,也正好藉着給朋友裝機的機會,切身去感受一下R5-9600X的真實性能,看看AMD平臺裝機是不是真的有網傳的那般高性價比。此外,也將完整裝機過程及性能實測分享給到大家,供參考。

完整配置清單:AMD銳龍R5-9600X 處理器、微星MAG B650M Mortar WIFI迫擊炮主板、RTX 4070Ti Super 金屬大師B OC顯卡、星曜 D5-6400MHz 16G*2內存、星曜7000Plus 1T M.2固態硬盤、安鈦克Flux黑色木藝機箱、GL 850 ATX 3.1 黑色金牌全模組電源、夜魔360R 黑色一體式水冷...整機預算應該在1.1W左右,對於這個配置來講應該相對合理,僅供參考。

配件點評與裝機

今兒的絕對C位,當然還得是這顆AMD Ryzen 5 9600X。朋友自己買的,所以原盒當然安在。

還是那熟悉的AM5封裝規格(好評,據說還能用幾年),可兼容B650、X670、A620主板,最新的X870主板也能駕馭。配置方面,6核心12線程設計,基礎頻率3.9GHz,加速頻率5.4GHz,擁有32MB三級緩存,以及6MB二級緩存,熱設計功耗65W。頂蓋邊緣的鉭電容與觸點處都有絕緣膠覆蓋,也就別吐槽這個八爪魚設計了。

全新的X870系列主板已經發布(但還沒解禁性能),但搭配這R5,當然還是B650更有性價比。所以今兒的主板選配的是來自御三家微星旗下的MAG B650M Mortar WIFI迫擊炮主板。

B650M迫擊炮主板PCB和散熱裝甲均採用全黑配色,跟今天這臺全黑的裝機主題也不謀而合。M-ATX板型,可以兼容更多緊湊型裝機環境。配置方面,12+2+1相智能供電設計,搭配大面積的金屬散熱馬甲,可以說相當豪華。4條DDR5內存插槽,最高支持OC至7600+MHz內存頻率。2個 M.2固態插槽,均支持pcie4.0高速傳輸,同時也都配備了金屬散熱馬甲。

一對6400MHz的星曜16G*2 DDR5內存,對於全新的AMD平臺來講,已經算得上是絕對的良配。當然,還想追求更高的性價比,6000MHz的D5內存也會是不錯的選擇。

硬盤方面,簡簡單單一塊滿血的pcie4.0固態,星曜7000 Plus 1T M.2固態硬盤,直接安排上。

平臺整體裝進機箱。

都說了是性價比裝機,機箱當然也不能例外。首先排除海景房之後,朋友一眼就相中了這款自帶五把散熱風扇的安鈦克Flux 機箱。機箱三圍:484*239*502mm,鋼化玻璃側透設計,全黑配色。各面配備大量散熱網孔,內部則搭載了安鈦克專屬的FLUX平臺,擁有獨創的特殊風流架構系統,並擁有相關實用新型專利證書,可以給機箱內部硬件創造更好地散熱環境。

機箱前面板是一款支持快拆裝的MESH網孔面板,中間位置是一塊高強度波浪狀金屬防塵網,四周則是一圈胡桃木材質的實木風裝飾條,這也讓機箱辨識度拉滿,同時也能更好的跟家居環境融合。

卸下前面板,可以看到3把預裝好的無光散熱風扇。

頂置I/O面板的設計,符合大部分玩家實際使用習慣。2個USB 3.0、1個Type-C數據接口的配置,也能滿足玩家使用需求。

機箱側板支持免工具拆裝,內部空間充沛,最大支持安裝E-ATX規格主板,並支持ATX規格的背插主板,顯卡安裝現場408mm以內,風冷安裝限高180mm,支持頂置360水冷也支持在前面板內部安裝420水冷。最多可同時安裝9個120mm規格或8個140mm規格散熱風扇,並已經預裝5把黑色無光風扇(前3+尾1+電源倉1)

機箱提供充沛的背部理線空間,還配備了一個支持PWM調速與ARGB燈效控制的集線器,最多可同時接駁5把支持ARGB燈效的PWM散熱風扇。

可拆卸頂部水冷支架的設計,對於玩家裝機友好度直接拉滿。

散熱方面,同樣是性價比拉滿的夜魔360R 黑色一體式水冷。都說9600X功耗低,配個360水冷,算是高規格了吧?

電源方面,則是一顆黑色的GL-850 ATX 3.1金牌全模組電源。支持最新的ATX 3.1電源規範和PCIE 5.1電源標準,搭載了一個12V-2x6顯卡供電接口,和全新升級的供電線,理論最高可提供600W的供電輸出,可以輕鬆應對40系顯卡的供電需求;

電源、散熱鎖好。

想要整機性能好,除了不錯的板U,選對顯卡更爲關鍵。朋友想要有限的預算下實現4K爽玩的小目標,4070TiS當然是最好的選擇。還要契合整機主題,所以最終選定的是這片全黑配色的 GeForce RTX 4070 Ti SUPER 金屬大師B OC顯卡。

ARGB少一點,理起背線來當然更加得心應手。

整機成品展示

全黑配件的組合,低調,但是質感拉滿。

稍微來點ARGB,其實也並不違和。

不喜歡的話,咱可以通過軟件直接關閉燈效。

擺在桌面,那就必須得是幫你在遊戲裏大殺四方的絕對利器。

整機測試

AMD平臺已全新解鎖105W TDP模式,但實際作用,其實咱不是很能理解。直接PBO拉滿,不好麼?國際慣例,魯大師整機跑分225W分,其中CPU得分82.5W分,內存得分26.6W分;

在BIOS中,將處理器設爲TDP to 105W,開啓CPU-Z測試,9600X單核得分851.1分,多核得分6603.1分;

手動將處理器調整爲PBO狀態後,單核得分855.1分,多核得分6661.8分;

Cinebench R20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單核得分854 pts 多核得分6759 pts;

Cinebench R23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單核得分2169 pts,多核得分17192 pts;

Cinebench 2024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單核得分136 pts,多核得分1005 pts;

CPU Profile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最大線程得分8066分,單線程得分1271分;

Geekbench 5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CPU單核得分2540分,多核得分13025分;

Geekbench 6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CPU單核得分3384分,多核得分15859分;

弗利茲國際象棋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CPU單線程得分5639分,多線程得分40226分;

Blender Benchmark 4.1硬件渲染性能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在Monster項目中,CPU得分110.309812分。在Junkshop項目中,CPU得分76.948010分。在Classroom項目中,CPU得分58.700128分;

Blender Benchmark 4.3硬件渲染性能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在Monster項目中,CPU得分106.637650分。在Junkshop項目中,CPU得分77.024239分。在Classroom項目中,CPU得分54.560753分;

Corona 1.3 Benchmark是一個通過發送光線到場景中並分析影響光線的材質、燈光和其他組件來確定每個像素的顏色。測試完成後,Corona Benchmark 會顯示機器每秒的光線數(rays/s),這是一個性能指標,值越高表示性能越好,AMD R7-9600X處理器,在手動開啓PBO後,CPU得分5648790 Rays/s,渲染耗時86秒;

7-Zip解壓縮基準測試,手動開啓PBO後,CPU單線程得分10303 MIPS,多線程得分99630 MIPS;

AIDA 64內存讀寫測試,直接開啓XMP,並在BIOS中,開啓HIGH-Efficiency Mode,將Memory Timing Preset設爲Tighter。內存讀取速度爲63575 MB/s,寫入速度爲88519 MB/s,複製速度爲61765 MB/s,延時爲66.2 ns;對於AMD平臺來講,這個數據已經算優秀。

單烤FPU測試,室溫27度,機箱內環境,CPU外殼溫度爲48°左右,CPU封裝功耗爲30W左右;

烤機10 Min,CPU外殼溫度爲70度左右,CPU封裝功耗爲87W左右;

手動開啓PBO後,CPU待機溫度爲49度左右,待機功耗爲40W左右;

烤機5 Min,CPU外殼溫度爲95度左右,CPU封裝功耗爲120W左右;

遊戲體驗

《黑神話悟空》遊戲基準測試,影視級畫質,光追設爲超高,開啓DLSS 3.0,4K分辨率下,將超採樣清晰度設爲25,遊戲平均幀數爲91幀/秒,將超採樣清晰度設爲50,遊戲平均幀數爲63幀/秒,將超採樣清晰度爲75,遊戲平均幀數爲44幀/秒,將超採樣清晰度爲100,遊戲平均幀數爲25幀/秒;

將遊戲畫質保持不變,將超採樣清晰度設爲50後,進入遊戲進行實際遊玩體驗,分別在翠竹林-白霧澤、雪山徑-披霜道、小西天-快活林以及如意畫卷四張地圖中,進行跑圖測試,遊戲實際幀數爲55幀左右,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60幀以上;

在與BOSS:寅虎戰鬥的過程中,遊戲實際幀數爲45幀左右,大部分時間都保持在55FPS左右;

《賽博朋克2077》基準測試,畫質超級,光追設爲路徑追蹤模式,DLSS設爲超級性能模式,並開啓DLSS 3.0與光線重構設置。4K分辨率下,遊戲平均幀率爲92.68 FPS。

《極限競速·地平線5》測試,極端畫質,極端光追,開啓DLSS 3.0並設爲超級性能模式,4K分辨率下,遊戲平均幀數150 FPS;

裝機點評

時下78X3D的大火,確實是源自本身優秀的遊戲性能,但當價格逐漸離譜,也就跟性價比不沾邊了。而12代酷睿i5的被熱捧,除了自家13/14代酷睿造成的信任危機外,其實也反應出了大部分玩家在I與A之間,依舊更青睞前者。當然,作爲玩家,我們花自己的錢,也有足夠的自由去選配自己喜歡的電腦。總的來講,朋友這臺1.1W左右搞定的整機,生產力和4K分辨率下的遊戲表現也都足夠優秀,總體搭配也相對合理,直接拿來抄作業也未嘗不可。聊回9600X本身,從性能測試結果來看,整體表現也確實足夠優秀,但是綜合考慮其當下的售價定位,性價比反倒並不突出。當然,以上,僅供參考。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