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2.5L性能鋼炮——ROG NUC 970 開箱體驗!

    隨着今年年初華碩在CES 2024大會上正式推出了ROG NUC,其中最爲矚目的便是搭載了Intel 酷睿Ultra9和Nvidia RTX 4070顯卡代號970的版本,今天我們上手體驗的便是這臺旗艦頂配機型,在僅有2.5L的小巧體積下擁有着強大的性能,可以說是目前最爲優秀的NUC機型。

首先引用官方配圖,來了解一下其強大的功能以及產品優勢:

  • 滿血115W Intel Ultra9 185H處理器

  • 滿血140W Nvidia RTX 4070

  • 雙風扇+純銅均熱板散熱方案

  • ROG定製12層PCB純血主板

  • DDR5 雙通道 5600MHz 64GB 內存

  • 2.5L小巧尺寸 支持橫放/豎放

  • 大滿貫接口(6個USB,1個HDMI 2.1,2個DP1.4,1個雷電4,1個SD讀卡器)

開箱展示


包裝外觀採用ROG經典紅黑配色,正面採用斜線切割設計,同時也是開箱的位置,右上方碩大的ROG LOGO,下方爲產品型號。

拿出主機本體,長方形設計,表面材質爲磨砂啞光質感。

正面提供的IO接口從左至右依次爲 SD Express 8.0讀卡器,兩個USB 3.2 Gen2接口,1個3.5mm耳機接口,電源按鍵。

通電點亮主機上方的ROG LOGO展示,產品尺寸爲270mm x 180mm x 50mm。

來到產品背面,與前部基本相同,上方爲豐富的IO接口,下方爲出風孔。

可以看到ROG NUC提供的接口非常的豐富,從左至右依次爲:2個USB3.2 Gen2,2個USB2.0,1個2.5G網口,1個雷電4接口,1個HDMI2.1,2個DP1.4a,電源接口。

主機底部採用大面開孔作爲散熱進風,並且有ROG LOGO作爲裝飾。

產品兩側擁有散熱出風孔。

產品附帶一個豎裝支架,可將主機進行豎放,內測有海綿防滑墊。

產品配件一覽,豎裝支架一個,以及330W電源適配器。

打開主機頂蓋,可以看到主機框架結構。

中間的ROG LOGO採用一片透明卡片雕刻,透過下方的RGB燈投射出對應的圖案,玩家也可以自行定製卡片,來展示自己的DIY圖案。

拆掉上層金屬框架後即可看到主機主板背面,可以看到所有的M.2接口以及內存插槽,非常友好的設計,方便玩家們隨時進行更換,無需繁瑣的拆裝過程。

左上角爲出廠預裝固態以及內存。

內存來自三星 DDR5 5600MHz 16 x 2 32G容量。

出廠預裝M2固態爲三星PM9A1a 1TB容量。

拿掉固態,下方爲WIFI網卡插槽,型號爲Intel Killer AX1690i。

主板右下角爲兩個M.2 PCIe 4.0 x4 固態插槽,支持2280規格長度。

拆下主板即可看到底部框架和框架內的渦輪風扇,風扇來自富士康代工。

引用官方圖對其散熱系統進行介紹。

接下來爲中間部分,主板正面以及覆蓋碩大的散熱模組。

可以看到碩大的均熱板散熱模組爲顯卡提供散熱,CPU採用兩根熱管散熱,CPU散熱略顯喫力,GPU則輕鬆壓制。

散熱模組全覽,一整片的純銅散熱片覆蓋了CPU以及GPU供電。

拆除散熱模組,來到主板正面全貌。

RTX 4070顯示核心,配備 AD106 GPU ,擁有 4608 個 CUDA 內核,滿血140W性能釋放。

配備鎂光的128 位寬 GDDR6顯存顆粒。

GPU供電部分特寫。

Intel 酷睿 Ultra9 185H核心,採用了6個性能核,8個能效核再加上2個超低功耗核構成,總計16核22線程。最高睿頻可以達到5.1GHz,擁有24MB三級緩存。

CPU供電部分特寫。

所有硬件配件全覽展示。


整機展示


整機測試


總結

作爲RO**品線的第一臺NUC產品,憑藉小巧的體積在僅有2.5L如此緊湊的機身內塞入了非常強大的硬件配置組合,並且免工具拆解讓升級輕鬆容易,加之豐富的拓展外接功能,當之無愧的桌面Mini鋼炮,但在初代產品上也能看到一些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其搭載的Ultra 9 185H處理器上面,可以看出在高負載環境下,其散熱能力稍顯不足,期待下一代產品可以做出改進。總的來說,經過與它朝夕相處的一週時間裏,慢慢喜歡上了這款產品,在不侵佔桌面空間的情況下,爲我提供了充足的性能釋放以及極其便利的使用環境,ROG NUC不僅僅是一臺性能優秀的遊戲主機,它也很好的勝任了各種類型的工作環境,可以是一臺HTPC,也可以是一臺辦公上網機,還可以是專業用戶手中的生產力工具,若拋開對性能和散熱的執着追求,它似乎已經慢慢融入到了我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