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有了一臺相機後,鏡頭方面買套機頭可以嗎?是選變焦還是定焦頭呢?這樣的話題可以從很多平臺看到相關的問題,在已經有了一些其他鏡頭的情況下,我給新入手的索尼A7C2和ZVE1分別買了騰龍17-70、索尼28-60這兩顆鏡頭(C2內容已出,E1還沒弄完呢)。
![]()
先分享下我的觀點,很多剛開始學習攝影的用戶我覺得變焦鏡頭的,原因很簡單,早晚都你會忍不住去買第二支鏡頭。那麼第一支鏡頭,最好是焦段覆蓋範圍廣一些,什麼都能拍一點,這樣等你確定了自己喜歡的焦段後再選擇就更準確了。我的存貨是:定焦頭只有35和50兩個唯卓仕的,一個適馬18-50、一顆16-50原廠狗頭、一個24-105G的鏡頭,而相機是6400/6700/ZVE1/A7C2/A93··
![]()
比如我最開始是在17-70mm F2.8,18-55mm猶豫了下,考慮到後者是浮動光圈,只有在18mm端的時候擁有F2.8的光圈,果斷選了前者。作爲涵蓋廣角到長焦的標準變焦鏡頭,全畫幅等效焦距爲 25.5-105mm,用來拍風光、人像、街拍等多種場景都很合適,而且可以再給我的6700一起用。
![]()
外觀還是騰龍的一貫的風格,磨砂塗層,摸起來手感很溫和,略有塑料感,搭配富士原廠的亮面塗層機身,也許會讓您感覺有一點不太搭,這一點就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了。密封性我感覺這回還行,17-70帶有防塵防水的設計,拍個雨中漫步什麼的也是可以的。
![]()
變焦倍數 是4.1倍,搭載了騰龍自有的 VC 防抖技術,還有更早期的一點的AI技術,相比騰龍之前的鏡頭,可以在視頻拍攝中獲得更好的防抖效果,不過從去年各家發的新鏡頭來看,這個AI有點OUT了。
![]()
重量僅爲 525g,還是可以接受的;有着GM玻璃鑄造非球面鏡片、LD 低色散鏡片、複合非球面鏡片,能夠實現從中心到邊緣的出色畫質,MTF曲線十分平坦。鏡頭還採用騰龍 BBAR 寬頻抗反射鍍膜,有效抑制炫光與鬼影。能夠實現中心到邊緣的出色畫質。廣角端最近對焦距離可達19cm,能夠實現一定的微距拍攝,還有不錯的虛化效果。
![]()
不過真的喜歡拍微距,還是選擇這三款看看:50mm f/2.8 最近對焦距離爲16 釐米,最大放大倍率爲 1:1,拍昆蟲、花卉和珠寶等小物體的精細細節很好; FE 90mm f/2.8 Macro G OSS是一款中長焦微距鏡頭,內置OSS圖像穩定功能, 1:1 的放大倍率手持拍攝時也穩得一批。30mm f/3.5 半畫幅微距鏡頭,近對焦距離爲 9.5 釐米,可以近距離拍攝拍攝對象並捕捉精細細節。
![]()
![]()
扯遠了,17-70的AF 自動對焦方面,用了自研的RXD馬達,使用了一個能精密控制馬達旋轉角度的執行裝置,無需減速齒輪,直接驅動對焦鏡片,配合可高精度檢測鏡片位置的傳感器,以實現高速精確的自動對焦。而且靜音性也很不錯,減少視頻拍攝中的噪聲干擾。也適合室內攝影和視頻拍攝。此外還支持眼部 AF、全時手動對焦(DMF)、機內鏡頭矯正、在相機上升級固件等功能、
![]()
鏡頭上沒有光圈環,裝上鏡頭後默會認爲自動光圈,需要通過前撥輪手動調節;在光圈F8到F22之間,暗角控制的還是不錯的,通過後期處理也能有明顯的改善,修復後達到幾乎無暗角的效果。咱們拍視頻的時候,畫幅尺寸會被裁切,所以暗角問題並沒有影響到視頻拍攝。
![]()
![]()
17mm廣角端,最大光圈F2.8的中心畫質還算是清晰銳利,邊緣和四角畫質明顯變軟且模糊,對比16-55mm,騰龍17-70mm的顏色偏綠,而且有一定的畸變。
![]()
50mm端F4的畫質依舊非常清晰銳利,倒是F5.6的畫質較爲偏軟,開始走下坡路了,光圈F2.8依舊錶現的比較出色,F8和F11一直保持着很穩定的畫質,雖然在各焦段都不是最好的,但是始終都是數二數三的,還算是比較的可靠。
![]()
![]()
對於暗光環境拍的多,或者喜歡背景虛化效果的用戶來說,17-70的F2.8畫質表現都很不錯,非常穩定。日常掛機鏡頭,不介意體積稍微大一些的話,那麼17-70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