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有了一台相机后,镜头方面买套机头可以吗?是选变焦还是定焦头呢?这样的话题可以从很多平台看到相关的问题,在已经有了一些其他镜头的情况下,我给新入手的索尼A7C2和ZVE1分别买了腾龙17-70、索尼28-60这两颗镜头(C2内容已出,E1还没弄完呢)。
先分享下我的观点,很多刚开始学习摄影的用户我觉得变焦镜头的,原因很简单,早晚都你会忍不住去买第二支镜头。那么第一支镜头,最好是焦段覆盖范围广一些,什么都能拍一点,这样等你确定了自己喜欢的焦段后再选择就更准确了。我的存货是:定焦头只有35和50两个唯卓仕的,一个适马18-50、一颗16-50原厂狗头、一个24-105G的镜头,而相机是6400/6700/ZVE1/A7C2/A93··
比如我最开始是在17-70mm F2.8,18-55mm犹豫了下,考虑到后者是浮动光圈,只有在18mm端的时候拥有F2.8的光圈,果断选了前者。作为涵盖广角到长焦的标准变焦镜头,全画幅等效焦距为 25.5-105mm,用来拍风光、人像、街拍等多种场景都很合适,而且可以再给我的6700一起用。
外观还是腾龙的一贯的风格,磨砂涂层,摸起来手感很温和,略有塑料感,搭配富士原厂的亮面涂层机身,也许会让您感觉有一点不太搭,这一点就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密封性我感觉这回还行,17-70带有防尘防水的设计,拍个雨中漫步什么的也是可以的。
变焦倍数 是4.1倍,搭载了腾龙自有的 VC 防抖技术,还有更早期的一点的AI技术,相比腾龙之前的镜头,可以在视频拍摄中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不过从去年各家发的新镜头来看,这个AI有点OUT了。
重量仅为 525g,还是可以接受的;有着GM玻璃铸造非球面镜片、LD 低色散镜片、复合非球面镜片,能够实现从中心到边缘的出色画质,MTF曲线十分平坦。镜头还采用腾龙 BBAR 宽频抗反射镀膜,有效抑制炫光与鬼影。能够实现中心到边缘的出色画质。广角端最近对焦距离可达19cm,能够实现一定的微距拍摄,还有不错的虚化效果。
不过真的喜欢拍微距,还是选择这三款看看:50mm f/2.8 最近对焦距离为16 厘米,最大放大倍率为 1:1,拍昆虫、花卉和珠宝等小物体的精细细节很好; FE 90mm f/2.8 Macro G OSS是一款中长焦微距镜头,内置OSS图像稳定功能, 1:1 的放大倍率手持拍摄时也稳得一批。30mm f/3.5 半画幅微距镜头,近对焦距离为 9.5 厘米,可以近距离拍摄拍摄对象并捕捉精细细节。
扯远了,17-70的AF 自动对焦方面,用了自研的RXD马达,使用了一个能精密控制马达旋转角度的执行装置,无需减速齿轮,直接驱动对焦镜片,配合可高精度检测镜片位置的传感器,以实现高速精确的自动对焦。而且静音性也很不错,减少视频拍摄中的噪声干扰。也适合室内摄影和视频拍摄。此外还支持眼部 AF、全时手动对焦(DMF)、机内镜头矫正、在相机上升级固件等功能、
镜头上没有光圈环,装上镜头后默会认为自动光圈,需要通过前拨轮手动调节;在光圈F8到F22之间,暗角控制的还是不错的,通过后期处理也能有明显的改善,修复后达到几乎无暗角的效果。咱们拍视频的时候,画幅尺寸会被裁切,所以暗角问题并没有影响到视频拍摄。
17mm广角端,最大光圈F2.8的中心画质还算是清晰锐利,边缘和四角画质明显变软且模糊,对比16-55mm,腾龙17-70mm的颜色偏绿,而且有一定的畸变。
50mm端F4的画质依旧非常清晰锐利,倒是F5.6的画质较为偏软,开始走下坡路了,光圈F2.8依旧表现的比较出色,F8和F11一直保持着很稳定的画质,虽然在各焦段都不是最好的,但是始终都是数二数三的,还算是比较的可靠。
对于暗光环境拍的多,或者喜欢背景虚化效果的用户来说,17-70的F2.8画质表现都很不错,非常稳定。日常挂机镜头,不介意体积稍微大一些的话,那么17-70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