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雷军与李翔进行了长达三小时关于造车细节的交谈。一开始,雷军谈到自身跑步习性,称自己是长跑型,做事专注、一根筋坚持到底,可“如今大家却认为我是机会主义者”。
雷军被贴“机会主义者”标签源于 2007 年离开金山时的“风口论”,即“金山如在盐碱地种草,为何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虽在智能手机领域成就巨大,但“山寨”“组装厂”仍是雷军和小米绕不开的话题。
有趣的是,小米造手机赶上早班车,雷军二次创业造车却从早到晚,市场看衰。“造车”成试金石。最终,雷军对李翔说“汽车百年赛道,任何时候开启都是最佳时机”,一定程度将逆天改命剧本呈现于市场。
造不好车?守正出奇,先登上牌桌
2021 年小米官宣造车时,国外有特斯拉,国内蔚小理等新势力有根基,华为跨界牵手车厂,传统车企加速转型,竞争激烈,雷军造车时间尴尬。前期新能源汽车风头盛,跨界造车多被认为抢风口、圈钱,外界看衰小米汽车。
世界顶尖企业跨界搞新业务易失败,如微软、英特尔。2024 年 2 月苹果取消电动汽车计划,对小米造车质疑达高潮。雷军愿当汽车工业小学生,逆向思维,回归核心技术,十倍投入造好车。
造车并不是简单组装,光一辆车就需一万多零部件和众多员工配合,在中国找供应商也不易。雷军曾为小米手机跑供应商,如今为小米汽车重演但路径不同,团队踏实打根基,汽车供应链与 BBA 看齐,自建工厂,用人工智能,自动化率高。
小米汽车受关注度高,任何变动被放大,已成为超级品牌,这让外界重新审视雷军,他是负重前行、逆天改命。
从卖不动变为不够卖,依靠的是营销么?
当小米汽车 SU 7 刚现身时,近乎所有人都觉得它会卖不出去。雷军曾邀请 23 位专业媒体为小米汽车打分,绝大多数人都不看好,还说“每月能卖到 3000 辆就该谢天谢地了”。
市场上普遍觉得,小米汽车的受众是由小米手机用户转化而来,主要是男性群体。雷军在一次对谈中回忆道,当时有位媒体人告诉他,小米这款轿跑性能车,不会有女性用户购买,会买单的女车主最多不超 5%。
然而如今,小米 SU7 在 6 月、7 月的交付量接连突破 1 万台,全年 10 万辆的交付目标预计在 11 月就能提前达成。不久前,小米汽车也正式获取了独立造车资质。更为关键的是,在小米 SU7 的用户画像里,女性购买者占比达 28%,实际女性车主约为 40%至 50%。BBA 用户占比 29%,苹果用户占比 51.9%。
数据是小米汽车最直白的答卷。在与李翔的对话里,雷军坦言,任何如此繁杂的系统工程想要不出问题根本不可能,小米汽车会有小毛病,但会及时改进,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大问题产生。
有意思的是,小米 SU7 上市后销售火爆,勤奋的雷军奔波于直播间、车展、提车现场,这巨大的流量富贵也让雷军被戴上了营销之神的帽子。
在对话中,雷军表示无奈,多次表达了对这一称号的反感。雷军谈到,自己极力避免被神化,更害怕大家认为小米汽车 SU7 的成功,仅是因为营销。
实际上,雷军正是担忧“营销之神”的“光环效应”太强,致使市场和消费者只把注意力放在“霸道总裁”“爽文男主”上面,而忽略了小米汽车为解决用户痛点,在研发和产品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付出。
产品和营销通常是一体两面的,两者都需要对用户群体有足够的洞察能力以及痛点解决能力。而所谓营销的成功,往往更是因为背后有良好的产品力支撑。将无数工程师的付出和创新科技的运用仅用营销二字来概括,这对产品而言是一种曲解,也是一种伤害。
藏在小米汽车产品力背后的是一连串细节,例如,雷军试驾了 170 多款汽车;小米汽车有 100 多人拿到了赛车驾照;20 多万字的试驾笔记;进行了行业最大规模的实车路面测试,测试了 300 多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总测试里程达到了 540 万公里。
自确定造车起,雷军一路为小米汽车招兵买马,聚集顶尖人才。如今小米汽车部门拥有 7000 多人,超过 1000 位技术专家,这些人构建起了小米汽车的产品能力。
雷军本人更是频繁奔走在工厂前线,以至于现在每次到镜头前,雷军对生产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
雷军自己是工程师出身,小米刚起步时的 8 位联合创始人中有 6 位是工程师,可以说这些给小米深深打上了研发的烙印。虽然如今市场更多看到的是雷军的演讲能力和营销光环,但回到与李翔三小时对谈的细节中,雷军从电机、大压铸、自动驾驶,谈到防晒、轮毂、宽高比,这些才是雷军的真正底色。
没有科技含量?用硬实力来“展示肌肉”。
通过小米汽车,雷军所望向的星辰大海在哪里?在与李翔的对谈中,雷军提到:丰田汽车每年销量达 1000 多万辆,然而市值却一直徘徊在 3000 亿左右。特斯拉卖 100 万辆,市值却能达到六、七千亿左右。
原因在于大家认为特斯拉是未来汽车之王,特斯拉在技术领域的持续投入,对智能化的引领,代表着车厂未来的方向。
仅走量只能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但无法突破科技上限,就无法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通过高端化,预留利润空间才能不断投入,用硬核科技实力将小米提升到新高度。
时间回到 2023 年,当时伴随着小米澎湃 OS 和小米 14 系列的发布,雷军官宣新十年(2020-2030)目标:持续投资底层核心技术,致力于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
在做手机初期,独特的轻资产模式和代工生产方式,让小米可以专注于软件研发和市场营销,快速响应市场变化,抢占份额。但其中所埋下的隐患,尤其是 2016 年供应链危机导致的手机销量大幅下滑,给小米带来了沉重教训。
不管是 2016 年 5 月,雷军亲自接管手机部,明确以“交付、创新、质量”为着力点,全面补课;还是 2020 年小米开启高端化战略,以小米 10 系列、小米 11 系列和小米 12 系列连续探索;又或是到如今推出携带八颗澎湃自研芯、配备龙骨转轴 2.0 等核心自研技术的 Xiaomi MIX Fold 4,以及各种激进技术武装到牙齿的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都向市场表明了一件事:小米历次重大成长跃进的背后,技术研发都是最为关键的驱动力。
从数据来看,2023 年小米的研发费用投入已高达 191 亿元,同比增长 19.2%,相当于当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的 0.57%。小米未来五年的研发投入将超过 1000 亿元。截至 2023 年末,小米研发人员约 1.78 万人,占总员工数超 53%,全球范围内授权专利数超 3.7 万件,其中境外申请专利数超 50%。
这几年,从推出影像芯片、充电芯片等,实现芯片在高端手机上的量产交付,到自研小米澎湃 OS 系统、AI 大模型的应用,再到小米汽车全栈自研智能驾驶技术,2024 年跻身行业第一梯队。积累不断叠加,小米的技术创新也开始呈现爆发态势。
尤其是在自研智能驾驶方向上,小米实现了自适应变焦 BEV 技术、道路大模型、超分辨率占用网络技术三项关键技术突破,目前一期总投入 47 亿,专属团队规模超 1000 人,自建自研两座手机智能工厂和一座汽车智能工厂,已经成为雷军逆天改命剧本中最显眼的注脚。
努力钻研技术的小米,是中国企业从努力追赶到引领全球科技浪潮的代表,这在当前以围堵截为主旋律的国际环境下显得格外珍贵。“我要赢在 15 年后”,也成为雷军逆天改命故事在全球舞台的最新预告。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