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湿又热身体不适?三伏天“祛湿”攻略来啦!

自从入伏以来,天气最大的特点就是——“湿热难耐”!连绵的阴雨不但没有带来凉爽,反而还增加了湿度,扛得住热,咱扛不住“湿”啊!

湿热不但让我们体感难受,在中医来讲,湿邪对身体也有不小的伤害,如何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如何祛除体内湿气?


什么是“湿气重”

湿有内湿与外湿两种。

  • 外湿指自然界之湿气,四季中以长夏湿气最盛,故长夏多湿病。外湿除与季节有关,还与工作性质、生活环境有关,如梅雨季节、涉水淋雨、久居湿地等,如体质虚弱、正气不足,外界的湿邪很易侵入体内。
  • 内湿多因过食膏粱厚味、贪食生冷或饮酒过度,损伤脾阳,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或情志抑郁,肝失疏泄,肝辱脾致脾虚,水湿内生。

             (图片是我,不是屏幕前的集帅集美)


三个细节看湿气重不重

  • 晨起状态

早晨起床身体困重,感觉头有东西裹着,或觉得身上有东西包着。中医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小腿发酸、发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典型特征。

  • 答辩状态

长期便溏,或答辩不成形、💩粘在马桶上,冲水时对你依依不舍,都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如果💩不畅且不成形还会挂马桶,说明湿气挺重。

  • 舌苔状态

舌苔白厚,看起来光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身体排湿后有什么明显感觉?

湿气重什么感觉我们都知道了,那排湿祛湿之后,身体的表现是什么?有什么感觉呢?

1. 没那么累了、愿意活动了

脾虚就会出现水湿不利,导致四肢乏力。如果水湿通利,脾胃恢复正常运化的功能(接),人体气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得到了营养支持(化),身体就不疲倦了(发!)。湿气重的人都不爱运动,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如果变得爱运动了,说明脾运送消化水湿的功能比较好。

2. 食欲好了、舌苔薄了

炎热的天气会使身体代谢速度变快,若脾胃运化不及,更容易湿邪聚积、进而使脾失健运,如果及时的健脾和胃、消食利湿,食欲变好,也是湿气在排出。当舌苔变薄、齿痕不见了,说明脾运化湿气的功能恢复了。

3. 答辩成型了

水湿流注于肠中,就会💩稀溏。如果💩逐渐成型了,不黏马桶了,说明肠中的水湿在变少甚至消失。

4. 睡眠好了

湿邪阻滞心脾,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于脑,脑得不到很好的滋养就会嗜睡。湿气排出后,身体会进入修复阶段,睡眠会变好。

5. 少口渴了

总觉得嘴唇干、口渴,喝水后却不能解渴,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送不出去)的表现。此时,重要的不是补水,而是健脾。如果不经常口渴了,就是湿气正在排出。


说了这么多,那怎么祛湿呢?

夏季新陈代谢快,体内湿毒会从内往外走,如果此时能“助攻”一把,也能将湿气有效排除。

常用的祛(jing)湿(ji)方(shi)法(yong):三伏贴,艾灸、拔罐、刮痧、按摩、适当运动、食疗等。

1. 按揉阴陵泉穴可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也是祛湿要穴,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至10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胀为适度。

2. 适当的运动,如跑步、健走、球类运动、瑜伽、太极、八段锦等,都有助于促进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加速湿气通过汗液等排出体外。运动锻炼时应注意舒展筋骨关节,增加身体柔韧度,锻炼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身体和头发,锻炼时间建议选择早饭前后半小时或者傍晚。

3. 不同体质的人应选择不同的食疗方法。痰湿体质者体型一般偏胖,活动时出汗多且容易疲劳,这种体质的人饮食以清淡为主,可选择山药冬瓜汤和赤豆(红小豆)鲫鱼汤。湿热体质者常有面部油,口苦、口臭等症状,饮食上可多食红豆、绿豆、丝瓜、黄瓜、冬瓜、苦瓜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吃(划重点)辛辣、冷饮及甜食。


好啦,这篇文章就到这里了,建议和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哦!

更多游戏资讯请关注:电玩帮游戏资讯专区

电玩帮图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