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入伏以來,天氣最大的特點就是——“溼熱難耐”!連綿的陰雨不但沒有帶來涼爽,反而還增加了溼度,扛得住熱,咱扛不住“溼”啊!
溼熱不但讓我們體感難受,在中醫來講,溼邪對身體也有不小的傷害,如何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氣?如何祛除體內溼氣?
什麼是“溼氣重”
溼有內溼與外溼兩種。
- 外溼指自然界之溼氣,四季中以長夏溼氣最盛,故長夏多溼病。外溼除與季節有關,還與工作性質、生活環境有關,如梅雨季節、涉水淋雨、久居溼地等,如體質虛弱、正氣不足,外界的溼邪很易侵入體內。
- 內溼多因過食膏粱厚味、貪食生冷或飲酒過度,損傷脾陽,脾失健運,溼濁內生;或情志抑鬱,肝失疏泄,肝辱脾致脾虛,水溼內生。
(圖片是我,不是屏幕前的集帥集美)
三個細節看溼氣重不重
- 晨起狀態
早晨起牀身體困重,感覺頭有東西裹着,或覺得身上有東西包着。中醫講“溼重如裹”,這種被包裹的感覺就是身體對溼氣的感受;小腿發酸、發沉,也是體內有溼氣的典型特徵。
- 答辯狀態
長期便溏,或答辯不成形、💩粘在馬桶上,沖水時對你依依不捨,都是體內有溼的表現。如果💩不暢且不成形還會掛馬桶,說明溼氣挺重。
- 舌苔狀態
舌苔白厚,看起來光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
身體排溼後有什麼明顯感覺?
溼氣重什麼感覺我們都知道了,那排溼祛溼之後,身體的表現是什麼?有什麼感覺呢?
1. 沒那麼累了、願意活動了
脾虛就會出現水溼不利,導致四肢乏力。如果水溼通利,脾胃恢復正常運化的功能(接),人體氣血生化有源,四肢肌肉得到了營養支持(化),身體就不疲倦了(發!)。溼氣重的人都不愛運動,稍微一動就大汗淋漓。如果變得愛運動了,說明脾運送消化水溼的功能比較好。
2. 食慾好了、舌苔薄了
炎熱的天氣會使身體代謝速度變快,若脾胃運化不及,更容易溼邪聚積、進而使脾失健運,如果及時的健脾和胃、消食利溼,食慾變好,也是溼氣在排出。當舌苔變薄、齒痕不見了,說明脾運化溼氣的功能恢復了。
3. 答辯成型了
水溼流注於腸中,就會💩稀溏。如果💩逐漸成型了,不黏馬桶了,說明腸中的水溼在變少甚至消失。
4. 睡眠好了
溼邪阻滯心脾,氣機運行不暢,導致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於腦,腦得不到很好的滋養就會嗜睡。溼氣排出後,身體會進入修復階段,睡眠會變好。
5. 少口渴了
總覺得嘴脣乾、口渴,喝水後卻不能解渴,是脾虛不能運化水溼(水送不出去)的表現。此時,重要的不是補水,而是健脾。如果不經常口渴了,就是溼氣正在排出。
說了這麼多,那怎麼祛溼呢?
夏季新陳代謝快,體內溼毒會從內往外走,如果此時能“助攻”一把,也能將溼氣有效排除。
常用的祛(jing)溼(ji)方(shi)法(yong):三伏貼,艾灸、拔罐、刮痧、按摩、適當運動、食療等。
1. 按揉陰陵泉穴可起到健脾祛溼的功效。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是祛溼要穴,該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至10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爲適度。
2. 適當的運動,如跑步、健走、球類運動、瑜伽、太極、八段錦等,都有助於促進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加速溼氣通過汗液等排出體外。運動鍛鍊時應注意舒展筋骨關節,增加身體柔韌度,鍛鍊強度以微微出汗爲宜,運動出汗後要及時擦乾身體和頭髮,鍛鍊時間建議選擇早飯前後半小時或者傍晚。
3. 不同體質的人應選擇不同的食療方法。痰溼體質者體型一般偏胖,活動時出汗多且容易疲勞,這種體質的人飲食以清淡爲主,可選擇山藥冬瓜湯和赤豆(紅小豆)鯽魚湯。溼熱體質者常有面部油,口苦、口臭等症狀,飲食上可多食紅豆、綠豆、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甘寒、甘平的食物,少喫(劃重點)辛辣、冷飲及甜食。
好啦,這篇文章就到這裏了,建議和想法歡迎評論區留言哦!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