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碰到過或者聽說過這樣一種情況,雙十一剛DIY的電腦 到手調完各種參數,終於達到了性能和穩定運行的最佳平衡,結果到了五月開始死機甚至藍屏,原因也很簡單 就是夏天到了 氣溫變暖,你可能覺得這很扯淡,但是這是真的,雖說溫度的確會影響電子產品的性能 但這種例子還是比較稀少的。
你說他大超傷身吧他也沒上壓縮機玩極限,但要說是小超怡情麼 藍屏肯定不怡情,可是你讓他開個自動睿頻吧 他大概是不樂意的,好在我們大部分人開個默認就行了 不用擔心【天氣變暖導致電腦不穩】,不過(溫度)一直是固態硬盤裏繞不開的話題,經常會有人問:我的硬盤很熱?
但這個熱到底是真的熱還是你覺得它很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聊的話題:固態硬盤應不應該有散熱焦慮?這裏小編強烈建議大家定期看看硬盤的溫度,雖然電子產品屬於耗材不用當寶貝一樣供着,可硬盤是否健康穩定地運行 確實會影響你的使用體驗。
這裏先問一個問題,你認爲硬盤多少度算涼快 多少度又是高溫?我們用體溫類比,零度是冰冷的實體35℃以下是體溫過低,38℃以上是高燒 再往上42℃就要進ICU,不然很快就會變成零度的冰冷實體。
那固態硬盤就沒那麼嬌貴,並不會被低溫環境影響太多,大家更多還是關注極限高溫時的情況,比如這個用戶手冊中就有詳細說明,閃存的保護溫度是85℃ 主控保護溫度是117℃,而最極限的致命溫度是閃存90℃ 主控120℃{致命}意味着可能會對數據造成嚴重破壞,我們也明顯看到主控可以承受的溫度比閃存更高,而且差值還不小 可以到30℃,注意這裏要區分焊接溫度和數據安全溫度。
因爲我經常看到有人問爲什麼硬盤生產時焊接溫度有兩三百度,出廠後到我們消費者手裏能正常使用,但在一些硬盤維修視頻中師傅只是加熱一下硬盤,溫度也遠沒到焊錫融化的溫度,但是重新上機就無法識別了呢?
這是不是說現在很多顆粒都是漏電王,這其實是因爲不同製造的顆粒對於溫度的寬容度不同,大家也知道閃存存儲電子 從而表達數據,但電子遇到高溫會加劇運動 甚至逃逸,這是造成數據損壞的根本原因,以前32層丶48層的TLC雖然製程老弱 性能弱 發熱還大,但它的結構比現在100甚至200層的新TLC簡單。
或者說晶體管的體積更大,所以對溫度的承受能力更高,也因此老TLC加熱到200℃沒問題,新的可能150℃就危險了,如果按照老思路 那數據肯定會損壞,這是物理性質決定的,也不能靠“俺尋思”就能改變,可是除非你電腦真的在劇烈地發光發熱,否則讓硬盤升到120℃以上都是非常難的事。
我們正常情況下能看到的高溫一般是70℃,但是CDI超過60℃會有警報聲 並且健康狀態變紅,它其實是想預先提醒你要注意溫度了,但警報聲本身就是爲了引起人體生理上的反應,哪怕60℃是很正常的溫度 很多人聽到警報就會不安甚至害怕,所以從結果上來說很多人會有硬盤散熱焦慮,可能CDI要背一點鍋,這裏可能有朋友會問 CDI只顯示一個溫度。
但用SmartMonTools丶AIDA64等其他軟件能看到幾個溫度。有時候CDI的溫度還是其他最低的,這是不是說明CDI有貓膩 並不靠譜?
爲了解決這幾個問題 我們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知識
固態硬盤的核心組件是主控和閃存,DRAM可以提高讀寫性能 但這是錦上添花丶並非必要,可是不知道從何時開始 也可能是某些宣傳方面的需要(無緩盤沒有DRAM 所以發熱低)這種說法越來越流行,這視乎在引導大家形成一種觀念:無緩等於涼快 有緩等於大火爐,DRAM發熱有沒有這麼誇張?我們先看兩個例子。
最常見的佈局,比如三星980Pro和西數SN850X,離金手指最近的是主控 最遠的是閃存,DRAM緩存位於主控和閃存中間,大家可以直接記結論:爲了效率最大化 DRAM一定是在主控附近,永遠不會出現頭部主控 末尾是DRAM的情況。
那在這個基礎上去掉DRAM再優化一下佈局就是非常經典的西數藍盤SN550,這裏都以2T版爲例,SN850X是著名大火爐 SN550卻是經典低溫盤,他們都有一個主控丶兩顆閃存,區別在有無DRAM。
西數官方文檔中 SN550最大功耗是3.9W,SN850X可以查到的最大功耗是9W,9-3.9=5.1 小小一顆DRAM功耗竟然有5.1W,比主控和閃存加起來還要高?這結論已經不是離譜了,用荒謬來形容都不過分。
我們自然有很多證據可以反駁,比如SN850X是PCIe4.0固態 性能遠高於SN550,而且8通道主控功耗自然比SN550的四通道主控高。
另外還有其他主實測的熱成像圖,主控和閃存都在80℃左右顏色白到發亮,旁邊的DRAM顏色就暗了很多 說明溫度低了不少,可見DRAM的功耗遠沒有主控和閃存大。所謂{無緩盤沒有DRAM 所以發熱低}更像是一種營銷的話術,試圖引導大家認爲DRAM纔是發熱的根源 從而忽略其他因素。
而另一種PCB佈局則以羣聯E18方案爲代表,主控和DRAM移動到了PCB中間 閃存則安排在兩邊,由此衍生出的無緩方案爲羣聯E21T,去掉DRAM後佈局就更寬鬆了,而且閃存的位置基本是對稱的,這樣主控到兩邊閃存讀寫數據丶時序丶延遲上可能有優勢。
當然缺點也是有的,本來主控和閃存中間有距離 兩者發熱時不會相互影響太多,而且閃存多的時候 越遠的閃存受到的影響越小,現在主控變成了中央火爐反而平等地加熱對稱的閃存。
這也能解答 爲什麼1T版的E21方案中,兩顆閃存是在離主控最遠的位置上,因爲隔開一個空焊位後整體佈局就更寬敞了,犧牲一點微不足道的性能換取更好的散熱效果是非常合算的買賣,這些設計的目的都是爲了避免發熱源相互加熱,DRAM更多還是在散熱佈局上有負面影響,但我們上面也說了主控遠比閃存耐高溫,廠商只需要關注閃存的安全就行。
所以大多數硬盤的溫度檢測權重更偏向於閃存,甚至傳感器不一定是完全對應主控丶DRAM和閃存。
也可能是不同區域的閃存甚至PCB的溫度,我們也知道性能越強發熱越大,特別是大家喜歡高性能喜歡賽博鬥蛐蛐,廠商爲了迎合大衆需求特意把溫度牆放寬。
既然閃存70℃算健康 那80℃也只是亞健康,亞健康也算健康 反正不會去世,至於主控是不是90丶100℃,既然沒到丶也不太會到極限高溫那就當看不到好了。
這裏肯定有人會說這太激進了,高溫會影響閃存的壽命和運行的穩定性,那也有很保守的策略,比如以前英韌IG5236的公版方案就有這種限制,溫度到75℃左右並持續一段時間就會掉盤不識別。
之前有個例子 受害者是搞戶外音樂會演出的,結果夏天在戶外工作時 電腦突然就死機了,對主控來說這是爲了防止高溫造成損壞的自我保護機制,溫度下降後就能重新識別並正常使用,但是消費者能接受嗎?
很明顯大家是默認{掉盤=質量差}的,那可不可以調和一下高溫時不掉盤只掉速呢?
若是跑分時掉速 閣下又如何應對?是70℃掉速然後被噴又熱又菜,還是80℃被說發熱大但性能頂呱呱,既然放寬溫度牆傷身體嚴格限制又影響正常使用,那隻能從別的地方找解決辦法。
比如優化製程 提高顆粒和主控的能耗比,以前2T的固態太多是四顆粒 部分甚至是雙面8顆粒,現在只需要兩個顆粒就能組成2T,減少顆粒數量自然能降低基礎功耗。
同理 部分旗艦產品把DRAM換成了LPDDR緩存,也是在儘量降低基礎功耗,不過在這裏要注意 能耗比更高不代表功耗會降低,就像4090的性能和功耗都遠高於七年前的1080ti。
現在的旗艦主控性能確實更強,但發熱是一點都不小。
而在散熱方面也有不少方法,比如主控表面加一層銅鍍鎳或者是正面標籤使用“石墨烯”底部加銅箔貼紙,以及各種越來越誇張的散熱馬甲,也算是內外結合 雙管齊下了。
這裏講一個冷知識,現在很多主板的的M.2螺柱都採用快拆設計了,但大部分快拆設計包括一些帶拉環的插銷 材質都是塑料,這其實不利於硬盤通過尾部金屬部分將熱量傳到螺柱,再傳輸到主板上利用這一大片銅板分散熱量,你聽着可能覺得很離譜 是不是這人在瞎編。
但這也是真的,是羣聯首席技術官在文章中說的,而且不僅是金屬螺柱 M.2的金手指接口也能傳輸熱量,高發熱情況下還是有點用的。
所以有些廠商直接做了倒裝M.2結構,比如華碩的Z790Extreme,直連M.2是正常的正面朝上和散熱片接觸,但顯卡下的兩個M.2倒裝結構 硬盤正面朝下和主板接觸。這樣發熱源直接把熱量傳到主板上,減少了被顯卡高溫尾氣直吹的影響,只是對消費者來說能做的就比較有限了,要麼買發熱低的型號犧牲性能換取從源頭解決發熱問題,要麼提升散熱條件,裝更有效的散熱馬甲或者提升機箱風道。
這裏更建議後者,主動氣流的效果遠比馬甲的被動散熱好,實測在悶罐中,10塊包郵的USB風扇效果比帶熱管的散熱馬甲好,當然如果風扇和散熱馬甲能結合效果就更好了。
總結:正規品牌直接參考CDI的溫度是沒問題的,以25℃爲環境溫度,第一檔待機30-40℃ 高負載時50-60℃,是非常健康的運行狀態,第二檔是待機40-50℃ 高負載接近70℃,這也屬於健康狀態 並不用焦慮,但要定期看看有沒有發熱異常,第三檔 待機就是60℃以上,這裏不是焦慮的問題 而是先檢查有沒有意外情況,首先是不是沒裝散熱馬甲,因爲真有人會在輕薄筆記本里面裝高性能固態,而且內部空間非常小 也裝不了散熱片,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直接換硬盤,如果不想換也可以用導熱墊連接到設備表面,效果不一定好 但是降一點是一點,其次看導熱墊有沒有貼緊,部分硬盤的元器件之間有高低落差,導熱墊接觸不充分 非常影響散熱效果,所以只要多花點功夫 買不同厚度的導熱墊自己載切。
最後看是不是裝在特殊位置 導熱風道不流暢,一些機箱爲了美觀 把2.5寸硬盤位置放在理線空間裏又或者ITX主板把芯片組直接放到M.2槽下面,實際這裏毫無空氣流動 是完全悶罐,這類情況建議把側板拆了開空調,不過考慮到部分用戶的需求就是外觀丶 顏值,那也可以換硬盤 畢竟這個不影響外觀最後最後,提醒低發熱在封閉環境中也會積熱,流動空氣是最簡單有效的散熱方式,大家也不用看到CDI一變紅就害怕,我們反對盲目的高溫焦慮,也不建議放飛自我 捏造電子產品,科學合理地愛惜自己的財物,這並沒有任何過錯,也祝大家的硬盤盒其他電子產品能健康運行 用得更長久。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