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可能壓根沒到過中國,遊記全靠道聽途說?

馬可·波羅是世界歷史上最著名的旅行家之一,根據其探險經歷編著的《馬可·波羅遊記》(《東方見聞錄》)被譽爲歷史上最著名的遊記之一,其中描繪了一個富饒的中國,讓許多歐洲人對東方充滿嚮往。

《馬可·波羅遊記》對十五世紀以來的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世界。然而這本遊記的真實性一直備受質疑,許多學者認爲馬可·波羅可能並未真正到過中國,他們提出了許多有力的證據來支持這一觀點。

《馬可·波羅遊記》的誕生

公元1271年,馬可·波羅和他的父親及叔父從威尼斯出發,經過黑海和波斯,於1275年夏天抵達元朝的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境內)。隨後,他在中國居住了約17年之久,期間遊遍了中國各地,深入瞭解了不同的風土人情。1292年初,伊兒汗國(蒙古四大汗國之一)派遣使節向元室求婚,馬可·波羅奉命護送元朝新妃從海上經蘇門答臘、斯里蘭卡等地到達波斯,並於1295年順利返回威尼斯。

馬可·波羅在威尼斯住了三年,正值威尼斯與熱那亞因商業衝突爆發戰爭,波羅家族在威尼斯是富豪,他們的商船被政府徵用,馬可也加入了威尼斯海軍。然而威尼斯戰敗,馬可被俘入獄,在熱那亞的監獄中結識了魯斯蒂凱洛。在漫長的監禁期間,馬可向魯斯蒂凱洛講述了他在東方的奇聞異事。魯斯蒂凱洛記錄並整理這些故事,最終編撰成《馬可·波羅遊記》出版,該書成爲西方瞭解東方的重要窗口。

1299年戰爭結束後,馬可回到了威尼斯,繼續他的生活,並於1324年去世,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馬可·波羅遊記》在問世後,以其獨特的東方異國情調和魯斯蒂凱洛生動的文筆,迅速成爲暢銷書。這部遊記對後世影響深遠,甚至在200年後激勵了哥倫布的探險夢,最終發現了美洲大陸。

對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的質疑

然而,自十八世紀以來,有不少人開始質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一些學者提出,馬可·波羅可能根本沒有親身前往中國,而是通過其他途徑獲取了關於東方的知識。他們的質疑有如下幾點:

第一,他們認爲馬可·波羅只是在黑海附近活動,通過與波斯商人交流或閱讀波斯人的旅遊手冊,如九世紀的《中國印度見聞錄》,編織出了這些故事。但這些波斯語書籍後來失傳,導致這一理論難以驗證。

第二,《馬可·波羅遊記》中說馬可·波羅在中國17年且受到忽必烈重用,但在中國的史書中,卻沒有他的任何記錄。現代學者查閱了大量中國的史書、地方誌、民間小說和筆記,卻未能找到任何關於馬可·波羅的記載。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當了三年官,但揚州地方誌對此卻毫無記載。

馬可波羅描述的忽必烈出行圖

第三,馬可·波羅聲稱參與了蒙古攻打南宋的襄陽之戰,並提供了威力巨大的襄陽炮(又叫回回炮、西域炮、巨石炮),然而,歷史記錄顯示,襄陽於1273年被攻陷時,馬可·波羅尚在前往中國的路上,因此不可能提供襄陽炮。《元史》記載表明,設計襄陽炮的是波斯人阿老瓦丁、亦思馬因。

第四,馬可·波羅關於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的描述也存在矛盾。他聲稱第一次進攻時蒙古艦隊遇到了颱風,但實際上,蒙古艦隊是在第二次進攻時遇到颱風的。他還提到,蒙古艦隊使用“五桅船”,但考古發現的實際是“三桅船”。

第五,《馬可·波羅遊記》中缺乏對許多中國特色事物的描述,如長城、茶葉、筷子和漢字等,反觀同時期到過中國的傳教士羅布魯契,他在著作中就提到了書法和印刷術。

第六,《馬可·波羅遊記》中許多地名和名詞使用的是波斯語的發音,如他提到蒙古艦隊使用的瀝青就是用波斯語表示的。

這些細節令質疑者相信,馬可·波羅的遊記可能是基於他在中亞或波斯的見聞和道聽途說。而最後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時沒有攜帶任何中國特產,而是帶回了一些波斯的寶石,這也加深了質疑者的懷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馬可·波羅遊記》的實際撰寫者魯斯蒂凱洛是一位騎士文學作家,他在遊記中加入了許多誇張和幻想的成分,書中描繪的戰鬥場面氣勢磅礴,彷彿讓讀者身臨其境。由於當時沒有印刷術,《遊記》的傳遞依靠手抄,這導致了不同版本的出現。據統計,目前已知的手抄本版本多達143種,而且沒有兩個版本是完全一致的,這種差異可能源於抄寫和翻譯過程中的誤傳。

無論真實與否,《馬可·波羅遊記》依舊激發了無數人的想象,引領了無數人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盒友們認爲馬可·波羅究竟到沒到過中國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