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噩夢飄雷。近半年來,SSD領域愈演愈烈的漲價潮屬實讓人難繃。有的哥們開始說了,爲啥長江存儲都實現NAND顆粒國產化了,還說技術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價格依舊沒給打下來?
其實有這個時間稍微查查資料就能得到答案了。
國內市場SSD價格壓不下去,一是在於無論國內國外存儲廠商,在民用市場中都是要追求盈利的,否則哪有資金來採購設備、研發技術。
而更重要的原因在於,長江存儲由於衆所周知的原因,無法自國外採購生產設備,導致產能難以爬升,只能靜待相關設備產業鏈完成國產化、或者外部因素解決後纔可能有所緩解。
同時,目前NAND SSD已經進入到一個發展瓶頸期,PCIe5.0 SSD推廣難度較大,而QLC SSD由於理論存儲密度更高,已經成爲未來存儲領域重要的破局方向之一,這已經成爲全球各大存儲廠商的共識。
長江存儲也在今年3月舉辦的CFMS中國閃存市場峯會 2024上,公佈了自家YMTC X3-6070 QLC顆粒的信息,並宣稱具有高達2400MT/s的IO速度,還能夠實現4000次PE。事實上搭載這款顆粒的SSD我在去年8月份就已經上手測試過了,不過當時還處於遮遮掩掩的狀態,不讓公佈具體的顆粒代號- -!
恰逢五一假期前的這個週末閒來無事,翻找了一下抽屜,發現一塊給迷你主機買的光威弈二代(也被稱爲性能版) 2TB還沒拆開測試過,使用的正是這款長江存儲最新的X3-6070 QLC顆粒。趁着週末有空,正好給大家做一個快速版的開箱評測,看看性能表現到底如何吧。
外觀
光威弈二代和我在去年雙11買過的光威弈TLC版(現在爲了區分,改名叫旗艦版了)類似,白色的包裝盒相當簡潔,正面印有產品的渲染照片,右上角標有產品的PCIe協議等信息。美中不足的是,右下角的容量標籤用的是與包裝盒一樣的白色,不仔細看很容易忽略。
拆開包裝盒,裏面除了SSD本體以外,還有產品說明書和用來安裝的小螺絲刀、備用M.2固定螺絲。
光威弈系列在上市之初是主打白色PCB+白色貼紙的超高顏值的,不過在光威弈二代上,PCB板迴歸到了友商均在採用的黑色。PCB板的顏色並不會影響性能,黑白撞色其實也挺漂亮的。
光威弈二代 2TB採用的是聯芸MAP1602主控+長江存儲QLC顆粒的純國產硬件方案,並且採用了單面顆粒佈局,主控芯片和4枚閃存顆粒都被佈置在PCB正面。PCB背面只有防僞標籤和序列號貼紙等,兼容性要比雙面顆粒佈局的SSD更好些,在硬盤盒、筆記本電腦、迷你主機等設備中都能正常安裝;而且發熱也集中在了PCB正面,更有利於整體的散熱和溫度控制。
光威弈二代的起步容量就是2TB,目前最高容量可以達到4TB,比較適合有大容量數據存儲需求的場景,目前官宣標稱性能如下圖所示,最高順序讀寫速度分別能達到7000MB/s和6000MB/s。如果廠家能看到我這篇測評的話,建議下次把隨機讀寫性能也給標上,這樣更方便用戶綜合考量性能。
保修方面,我手頭這款光威弈二代 2TB給到了5年 800TBW的質保政策,對於大部分用戶來說綽綽有餘,畢竟普通人一年也難有50TB數據寫入量。
性能
上機之後用CrystalDiskInfo看一眼,可以看到光威弈二代已經支持最新的NVMe 2.0協議標準了,在NVMe 1.4標準的基礎上新增了分區命名空間(ZNS)以及鍵值(KV)等新功能,可以根據數據使用頻率進行分區,並按順序存儲在固態硬盤內的獨立區域,從而減少對存儲數據的重寫和重新排列,降低硬盤的寫入放大係數,減少CPU計算負荷,提高SSD性能和壽命。
空盤狀態下,用CrystalDiskMark跑個分看看,順序讀取速度達到了7085MB/s,讀取速度達到6427MB/s,均超過的官方標稱的性能參數。
隨機讀寫性能方面,官方沒給參考,我這兒自己測出來的是4K隨機讀取最高可以達到1060K IOPS,隨機讀取可以達到753K IOPS。
那麼光威弈二代在Win11中進行復制粘貼的表現如何呢?這裏我用IOMeter生成了一個100GB的不可壓縮僞隨機數據測試文件,從對拷盤光威弈旗艦盤 4TB中向光威弈二代 2TB進行粘貼操作,可以看到在SLC Cache容量範圍內的寫入曲線非常平直穩定,速度保持在4GB/s左右,基本已經達到了Win11文件管理器的單任務讀寫速度上限了。
而將這個文件從光威弈二代 2TB讀出時,速度則全程維持在3.6GB/s左右,呈現出了一條漂亮的直線。
3DMARK的存儲基準測試則從遊戲盤性能的角度對SSD進行性能評估,同樣通過回放腳本來模擬遊戲加載的過程,從中衡量存儲設備對遊戲體驗的影響,對遊戲玩家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空盤狀態下,光威弈二代 2TB的得分爲3058分,此時平均帶寬爲510.77MB/s,平均延遲爲58μs。
爲了量化這款SSD作爲系統盤時的性能表現,這裏請出了PCMARK 10進行完整系統盤基準測試,可以通過回放操作腳本的方式來量化SSD的性能。空盤狀態下,光威弈二代 2TB的測試表現相當不錯,測試得分爲3838分,平均帶寬爲604.28MB/s,平均存取時間爲43μs,是目前PCIe4.0 SSD的優秀水平:
爲了深入探索光威弈二代 2TB的SLC Cache方案,這裏我們對其進行RAW格式下的全盤容量下順序讀寫測試(512KB,Q32T1),並以曲線圖的形式爲大家展現全程速度。
可以看到,光威弈二代作爲使用國產QLC顆粒的SSD,整體使用了全盤模擬SLC Cache的方案,SLC Cache容量佔到了可用容量的1/4。在SLC Cache區間內,這款SSD的順序寫入速度達到了5700MB/s左右,較之TLC SSD絲毫不弱。
不過緩外寫入速度方面就盡顯頹態了,速度維持在130MB/s左右。這是由於QLC顆粒由於電平精度更高,其直寫速度本身就要比TLC顆粒更慢,同時在SLC Cache耗盡後,主控一邊要將第一階段SLC Cache佔用的空間進行釋放,同時還要將新數據進行寫入,在寫入過程中還可能要面臨因數據碎片化造成的GC垃圾回收操作,忙不過來也可以理解。
總結
由於時間關係,本期對光威弈二代 2TB的簡易測評到此就告一段落了。
可以看到,使用了長江存儲QLC顆粒的光威弈二代在PCMARK 10、3DMARK等場景化測試中的表現相當不錯,並且在CrystalDiskMark等基於SLC Cache的測速軟件中也保持了和TLC SSD相差無幾的水準。
目前QLC SSD稱得上弱點的,可能也就是在SLC Cache耗盡後的緩外寫入性能吧。
不過其實在SLC Cache技術的加持下,普通用戶在日常使用中很難察覺出QLC和TLC的區別。只要SSD的容量夠大,就能提供更大的SLC Cache空間,實際上絕大多數家庭用戶和遊戲佬,在整個SSD的使用週期內,也難遇到直接寫滿SLC Cache的情景。
同時SLC Cache技術不僅僅是提供爆發式寫入場景的加速作用而已,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更加精簡的FTL映射結構、更低的讀寫延遲和更高的混合性能,有助於降低SSD的髒盤(數據零碎化)程度,在SSD高佔用狀態下也緩解了頻繁擦寫造成的性能損失與寫入放大損耗問題。
如果真要是寫入負載會大到經常出緩,那這種情況下別說QLC了,就連消費級TLC SSD都不適合你,建議直接去買全盤寫入基本不會掉速的企業級SSD,或者去買幾乎永不擔心掉速的Intel Optane系列SSD,總不能想着用五菱宏光的預算達到徐州重工的性能對吧。
現在QLC SSD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和TLC SSD還沒拉開價格差距,希望以後隨着產能增加,能進一步把價格打下去就好了,屆時如果能充分體現QLC顆粒便宜大碗優勢的話,倒是可以爲裝機用戶和DIY玩家提供更多的數據存儲選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