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今日,風冷市場已然成熟,但千篇一律的塔體外觀有些讓人審美疲勞。遙想十餘年前,在那個散熱廠商還沒有充分了解“風道”概念的年代,消費者們也樂意讓自己的電腦“霸氣側漏”。彼時的散熱領域正朝氣蓬勃,恰似DIY市場的春天。
本文中所介紹的散熱風扇,正誕生於那段難忘的時光。它們或外觀獨特,令人印象深刻;抑或原理創新,令人眼前一黑;更有甚者,能夠兼具二者之長,讓人哭笑不得。本系列文章裏,我們就將盤點那些具有創新精神的奇葩散熱風扇們。
愛國者(Aigo)
“冰魄”BX12
最大轉速:1500RPM
標稱電流:0.20A
說起“共軸反槳”一詞,你會想到什麼?是圖-95、韋斯特蘭“飛龍”上的“渦輪螺旋槳發動機”,還是動畫電影《空中殺手》裏的“教父”戰機?
但我們今天要介紹的產品,並不是那些高端的航空技術,而是來自知名國產廠商“愛國者”的散熱產品——冰魄BX12。或許是從“共軸反槳”中汲取靈感,這款風扇正採用了近似的反轉扇葉佈局!
在消費級散熱領域,爲風扇設計兩個葉輪的廠商並不算少,但它們都在BX-12面前相形見絀:要說設計出“共軸反槳”的大膽構型,愛國者可能還真是第一個。
愛國者將BX-12的設計稱爲“雙扇葉渦輪增壓”。顧名思義,在25mm的有限厚度內,愛國者在BX-12上塞下了兩對旋轉方向完全相反的葉輪,並採用共軸設計。
每個葉輪均各有作用:前方的扇葉逆時針旋轉,負責提升風扇的進氣量;而後方的扇葉則是順時針轉動,專注於增大風壓。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BX-12推向市場時,RGB正成爲潮流。爲了滿足DIY市場日益旺盛的燈光需求,愛國者甚至煞有介事地將BX-12的前葉輪改爲乳白色霧麪塑料,並設法塞進了數個LED燈珠。
在工作時,BX-12只有前方的葉輪會被點亮,與後方的黑色霧面扇葉相得益彰。
在軸承的選擇上,BX-12宣稱使用了Sleeve Bearing含油軸承。從愛國者官方的配圖來看,應是Rifle液壓軸承——含油軸承的一種改進型。
這種軸承靜音有餘但耐久不足,是中低端風扇上的常客。作爲愛國者的“中高端產品”,BX-12選擇配備Rifle軸承,多少是控制成本、技術有限的無奈之舉。畢竟,和普通的風扇不同,它有前後共兩組軸承。
渦槳發動機使用共軸反槳設計,是爲了能直截了當地抵消掉反向扭力。在槳葉直徑受限的情況下,兩對反轉的螺旋槳還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引擎潛力。同時,它還兼有增加槳葉效率的作用。
對機箱風扇來說,“抵消反扭”的效果並不明顯。消費級風扇的尖端線速度也和音速相去甚遠,“發揮出電機潛力”的作用同樣寥寥。愛國者採用反轉設計的目的,就是爲了獲得更集中的氣流。
官方對設計原理的解釋是“利用後方扇葉和周圍空氣的進氣量和慣性衝力來驅動同軸前片葉輪,前片葉輪的慣性又帶動後方葉輪的轉速,以此形成循環,增加後方葉輪的動力,增加進氣量”。
愛國者顯然對性能非常有信心,無論是宣傳詞中的“空氣壓縮機”、“雙渦輪增壓”等詞彙,還是“高達2m”的風吹距離,無不體現出BX-12的強大。
然而,雙葉輪設計也大大影響了每個葉輪的厚度,BX-12的單葉輪厚度僅約10mm。設計師選擇了增加葉片來保證性能:前方的進風扇葉因此高達15葉並帶有鋸齒,而後方的增壓葉片也有11葉片。儘管如此,實際效果還是杯水車薪。
就像銀欣“穿甲彈”那樣,BX-12也是明顯的進氣特化設計。在1500RPM的最大轉速下,僅48.05CFM的最大風量甚至不及一些轉速更低、尺寸更小的散熱風扇。而1.43mm水柱的風壓也只是不過不失,紙面參數並沒有體現出這“共軸反槳”的設計優勢。
根據追風者公佈的阻力曲線,機箱內的進風網孔板與防塵網,有着比水冷排、風冷散熱器更大的阻力系數,這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結果。
也正因此,BX-12只適合用於對抗機箱的進氣阻力、獲得更遠距離的集中氣流,以幫助構建機箱風道。它並不適合直接用在散熱器、冷排與機箱出風口上。
雪上加霜的是,共軸反轉的葉輪設計,令框體不得不被“兩面包夾”在風扇中央,這大大影響了電機的佈置空間。
BX-12的電機侷促在扇葉矮小的軸心內,艱難地將葉輪分別推向1500RPM,可謂是“小馬拉大車”的典型了。狹窄的電機空間,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BX-12繼續提升轉速、挖掘性能的潛力,也讓BX-12無法在後方扇葉上增加燈光——實在沒有空間讓給LED燈珠了。
特殊的設計還帶來了高價格,儘管並沒有使用高端的軸承技術,也缺少“品牌效應”的情懷支持,BX-12也幾乎是愛國者的產品線中最昂貴的存在。
價格高昂的原因正源於它奇特的設計:兩組葉輪、兩組電機、兩組軸承,雙倍的複雜度並沒有帶來雙倍的性能,甚至成爲了某種拖累。
高昂的價格也沒有換來等同的做工,愛國者自身的能力成爲了明顯的掣肘。不僅外觀充滿廉價塑料感,線槽設計更是犯下了低級錯誤,明顯不合理:在特定的角度與受力下,BX-12甚至會發出尖銳的噪音。這或許並非是流傳的“軸承故障”,而是由於線槽太過狹窄,凸出框體的接線同扇葉發生了剮蹭!
儘管宣傳詞中將BX-12的原理描繪得“神乎其神”,這樣高度特化的設計還是註定走不長遠。愛國者最終沒有延續BX-12的“共軸反槳”扇葉佈局,轉而繼續研發更爲常規的設計。
無論如何,雖然冰魄BX-12的設計遠遠稱不上成功,但愛國者的創新探索精神值得肯定。那是我們的學生時代,也是散熱廠商的“學生時代”。前輩不斷探索與試錯的過程,方纔成就了今日散熱市場的水準與高度。
不知何時,才能再見到那些奇特 而又變化各異的設計呢?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