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X 也緊湊:小吹雪S+宏碁掠奪者+索泰 4080 SUPER 月白裝機展示

跟大家分享一個白色緊湊MATX 機箱的裝機案例,這次裝機圍繞華碩最近在年後更新ROG STRIX B760-G GAMING WIFI S 小吹雪主板搭建,華碩吹雪系列現在也是華碩中端產品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系列之一了。吹雪系列白銀配色的外觀設計是一衆搭建白色主機用戶的首選,這裏也分享一套我最近的緊湊型MATX 裝機案例給大家。

考慮到緊湊的裝機方案與配置的合理性,機箱選擇的是方糖機械大師邏輯庫iF17。緊湊的MATX 規格機箱,實際體積也就比很多ITX A4 機箱要略大而已。而且iF17 緊湊的體積下內部還提供了充足的空間支持,讓我在其它硬件選擇上也可以放手根據喜好追求更好的性能。所以顯卡方面這裏我也拿正在測試的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做了裝機測試,309mm長度的旗艦顯卡也沒有安裝壓力。內存方面選擇了宏碁掠奪者冰刃系列白色內存,搭配華碩B760 小吹雪S也成功達成了8000MHz 的成就。

配置方面給大家提供了兩個配置單供大家選擇,大家可以根據自己預算來裝出一臺與我這次裝機分享風格類似的主機。基礎配置方面給出了一套8K 價位上滿足1080P 遊戲需求的配置,處理器方面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我推薦的是13490F這顆專爲遊戲打造的處理器,不過最近12600KF 因爲價格掉到1200元左右以後也是一個不錯的處理器選擇。相較來講如果更考慮遊戲的話,這個價位我不推薦的U會是12400F/13400F,主要還是主頻略低不太適合作爲遊戲處理器,特別是13400F價格也是略高,倒不如選擇12600KF了。

進階配置方面處理器與顯卡都一步到位,如果預算充足上到13700KF也可以的。但是就不太建議硬上14700KF了,因爲目前使用下來14700KF 會比14600/14900KF 體質雷的太多。所以這個預算上我覺得13600KF 還是一個更具性價比的選擇。省下的CPU 預算可以添加到顯卡或者大容量的SSD以及高頻率內存那裏,一步到位省的後續升級也許會是更省錢的選擇。

整機展示:

整機方面,我是一眼就相中了方糖機械大師這款邏輯庫iF17。這款MATX 機箱設計更爲方正,同系還有一款更緊湊的iF13 的ITX 機箱,這款iF17 體積不到19L ,放在桌面也是非常的緊湊。

方正的外觀下,其實iF17 還是一款支持背插主板的機箱。所以可以看到機箱正面以及頂部的mesh 開孔設計並不整面開孔的效果,這樣也是因爲背插機箱要給背面留下更多接線空間。

機箱左側也安排了鋼化玻璃面板,可以一眼窺探內部硬件。這裏我選擇了全白主機的裝機方案,搭配了支持ARGB 的利民薄扇在幫助散熱的同時作爲點綴。

相比大家熟悉的方糖機械大師熟悉的C系列來講,iF17 一樣採用電源前置吊裝的設計。但是可以注意到,iF17並沒有和機械大師C系列那樣在前置電源倉位置安排一個擋板來遮擋線材。這就讓iF17 對於理線的要求要更高。

背後一覽,iF17 機箱尾部可以安裝兩把8CM風扇或者一把9CM 風扇,這裏我選擇了利民的8CM TL-8015W 超薄風扇。

白色整機放在白色的桌面上也是非常的和諧,顯示器我用的是我之前的華碩ROG PG27UQR-W 4K 電競顯示器。當然如果整體預算不高,也可以根據預算來選擇。華碩TUF 系列的電競小金剛VG27AQL3A-W 也會是2K 顯示器中不錯的選擇。

外設方面最近入手了華碩 ROG 魔導士RX LP 矮光軸RX 機械鍵盤,自己一直偏愛這樣緊湊型鍵盤之前也是ROG 魔導士 無限版的用戶,穩定的2.4G 無線連接模式給我留下了不錯的印象。最近華碩更新的ROG 魔導士 RX LP 矮光軸版再次引起了我的關注。外觀上因爲矮軸的設計更輕薄便攜,而且還沒有因爲軸體的變化損失更多的按鍵手感。顏值還是我深愛的白色,那麼必須入手一把了。

ROG 魔導士RX LP 矮光軸RX 機械鍵盤採用65% 緊湊佈局,ROG RX Low Profile 矮光軸設計保留了RX 順滑的軸體特點,有紅軸和藍軸兩種軸體可選。鍵程縮短到2.8mm,觸發速度更快。依舊採用ROG SpeedNova 無線連接技術,連接穩定、延遲低,另外還支持藍牙無線以及有線技術,相比之前魔導士機械鍵盤多了對於藍牙連接的支持可以連接更多設備。

此外,之前在用ROG龍鱗ACE 月耀白鼠標的時候就關注到ROG Omni 無線接收器的便利性。通過一個ROG Omni 無線接收器可以讓鍵盤與鼠標共用一個接收器,這樣讓原本U口緊張的筆記本或者MiniPC 更多了一個選擇。

ROG 魔導士RX LP 矮光軸RX 機械鍵盤的全新RX 矮光軸設計,在原先RX 軸體的基礎上,實現了從壓力克數到觸底壓力的順滑流暢,穩定體驗。雖然手感上會與大家熟悉的機械鍵盤手感略有不同,但是觸控感上絕對是輕薄鍵盤中第一梯隊的產品表現,長時間輸入也不會感覺很費力。

當然RX 矮光軸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因爲接口不同目前基本沒有什麼可換鍵帽的替換方案,對於喜歡折騰鍵帽的玩家不是十分友好。不過雖然ROG 魔導士RX LP 矮光軸RX 機械鍵盤搭配的是ABS 鍵帽,但是鍵帽表面也做了UV 塗層,在保證手感細膩的同時也更抗打油。

三種鏈接方式的加入,讓它成爲桌面上的多面手。可以通過Fn鍵快速實現多設備間的輸入切換,此外用了一段時間下來覺得它續航表現也比之前更能打。

三檔腳撐調節,滿足不同需求。

此外之前魔導士鍵盤上的多功能SmartBar 也得到了保留,同時還能通過控制鍵實現多功能切換。鍵盤正面的RGB 燈帶還可以根據手勢操作實現功能顯示,這點相比之前也是一個非常實用的升級。

ROG Omni 接收器與鍵盤採用磁吸收納的方式,此外還有兩個模式切換鍵,可以快速切換連接模式。另外還加入了Win/Mac 系統切換開關。

通過Fn+Tab 按鍵在PC 和Mac 鍵盤佈局之間切換,這裏也推薦Mac 用戶可以選擇看看。本身白色搭配Mac 就非常和諧,而且手感也十分不錯。適合外出攜帶,搭配使用。

另外和前面提到的一樣,如果你和我一樣是ROG龍鱗ACE 鼠標的用戶的話,通過一個ROG Omni 接收器就可以實現一個接收器連接兩個設備。

具體配置上可以在華碩奧創軟件上進行設置,打開奧創打開設備中點擊選擇ROG Omni 接收器就可以對連接設備進行設置。配對方式沒有難度,只是一個ROG Omni 接收器只可以配對一組鍵盤與鼠標。

配置之後就可以在奧創軟件中對鍵盤進行設置,華碩 ROG 魔導士RX LP 矮光軸RX 機械鍵盤支持AuraSync神光同步功能。此外華碩 ROG 魔導士RX LP 矮光軸RX 機械鍵盤還可以支持免驅錄製宏按鍵設計,使用快捷方便。

最後不知道各位對這套全白桌面組合滿意嗎?

裝機解析:

裝機部分這款方糖機械大師iF17內部空間還是十分緊湊的,但是整體裝機風格也延續了「螺絲大師」機箱的傳統,裝機要拆的螺絲實在太多了,雖然附送了一把高質量的螺絲刀。但是要拆的螺絲真多啊,隨機附送電動螺絲刀就更好了。

緊湊的機箱內仍可以安裝多把風扇,這裏我選擇在機箱前部、頂部以及後部IO區域一側安裝了5把風扇來作爲燈光裝飾以及幫助散熱。

機箱前部的風扇的風扇與機械硬盤共享安裝位置,這裏可以根據需求選擇安裝風扇或者擴展HDD硬盤。iF17 機箱內部支持安裝最大長度爲336mm最厚四槽顯卡,空間也是非常充足了。但是如果選擇在前置面板位置安裝風扇或者HDD硬盤的話,也需要注意選擇的顯卡長度。

機箱前部和機箱頂部我選擇的是利民的TL-C12015W-S風扇,這是一款僅厚15mm的薄扇,可以更好的讓機箱內有充足的安裝空間。而且這款風扇還支持ARGB 燈光,可以很好地起到點綴的作用。

機箱IO 區域一側選擇的是利民的TL-B8W 兩個8cm 尺寸厚15mm的風扇。

CPU散熱方面,iF17 內部可以選擇安裝240/280mm 一體式水冷或者142mm 塔式風冷,這裏我選擇的是利民最近更新的135mm 高度的PA120 MINI WHITE 雙塔風冷,這也是利民的一款雙塔風冷新品,相比大家熟悉的利民SS135,這款PA120 MINI的顏值一樣非常能打,而且散熱表現也十分不錯。

PA120 MINI 搭配的和SS135 一樣的TL-D12W 12cm性能風扇,而且可以看到這款PA120 MINI 在搭配有燈條的內存也不會影響內存安裝。

作爲白色風格裝機,這裏搭配的內存是來自宏碁掠奪者的冰刃系列,白色的冰刃內存支持各家主板廠商的神光同步,可以輕鬆通過華碩奧創軟件實現燈光同步。

顯卡方面這裏我算是一步到位直接上了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顯卡的顏值放在機箱內也是十分和諧。顯卡的燈光控制可以通過FireStorm 軟件來進行設置,實現顯卡與整機的燈光統一。另外索泰的每一檔顯卡選擇上都有不少白色顯卡可選,具體可以根據自己配置需求來選擇合適的白色顯卡搭配裝機。

配件開箱及性能測試:

這裏我的裝機方案是一套進階配置方案,首先是主要配件合照。

先說說主板,這裏選擇了華碩 ROG STRIX B760-G GAMING WIFI S 小吹雪主板,這也是華碩在去年熱門型號B760-G GAMING WIFI 小吹雪之後又更新的一個版本,在命名上在WIFI 後添加了一個「S」做區分,後續文章中就用「小吹雪 S」來表述吧。

這款「小吹雪 S」在外觀上與WIFI 天線上做了不少細節上的改變,WIFI 天線採用了最新的易插拔設計。附件中也提供了不少吹雪元素貼紙給大家。

「小吹雪 S」主板外觀上依舊是標準的MATX 規格設計主板,黑色的PCB設計搭配白色銀色的散熱馬甲做裝上。可以看到散熱盔甲上塗裝有不小的變化,更多的吹雪姬的元素。而且第二條的M.2 散熱馬甲也做了加大設計,不過依舊只有兩個M.2 接口與上一代保持一致。

主板背面可以看到有吹雪姬的元素點綴。

「小吹雪 S」主板延續了之前12+1相供電設計,IO裝甲上的元素替換成了華碩吹雪姬的剪影,ROG 敗家之眼的logo 依舊支持ARGB 燈光設計。

這次內存支持方面帶來了不小的變化,作爲一款B760 規格的主板,也可以順利實現 8000MHz+ OC 支持。搭配了4條 DDR5 內存卡槽,支持最大單條48GB ,最高192GB 內存容量。

此外在主板的上方安排了兩個5V RGB 針釦,在主板底部還有一個5VRGB 以及一個12VRGB 接口方面RGB 燈光玩家使用。華碩對於喜歡RGB 燈光的玩家還是非常友好的,日常通過奧創軟件實現一鍵燈光管理,在軟件的集成度上我覺得華碩是準備最充足的了。

顯卡易拆鍵設計可以說已經是華碩主板的標配之一了,顯卡拆卸再也不困難了。

散熱盔甲的變化也是這次「小吹雪 S」主板在外觀上一個較大的區別,不過其實如果可以提供更多的M.2 SSD 接口的話應該會吸引更多的玩家選擇,因爲大家也可以注意到現在大多顯卡厚度基本都是2槽甚至達到4槽厚度設計。所以在第一條PCIe 5.0 X16 卡槽使用的情況下,下面兩個x4 的卡槽基本上是用不到了。

拆下散熱盔甲可以看到,「小吹雪 S」主板的第一個M.2 SSD 接口爲CPU直連設計,支持2242/2260/2280 規格SSD 安裝,而另一個M.2 SSD 則由主板芯片組提供支持,而且向下兼容SATA 模式。理論上你的PCIe 4.0 SSD 不論裝在哪個接口其實速度影響都是微乎其微的。

另外在接口方面還注意到在主板底部有一個TB(USB 4)HEADER擴展接口,可以搭配華碩自家的USB 4.0擴展卡擴展出支持60W 快充的USB 4.0 接口。

IO 接口方面與前代保持一致,可以看到最大的變化還是WIFI 天線接口採用了華碩最新的易插拔天線接口設計,不過依舊是WIFI 6E 無線網卡。但是因爲這會WIFI 7還沒在國內普及,因此WIFI 6E 也已經足夠玩家日常使用了。

新的WIFI 易插拔天線使用上確實更方便,再也不會出現之前滑絲的情況。白色的天線上還點綴了吹雪姬的元素,這點上之前的Z790 吹雪S 主板WIFI 天線上都沒有同樣的設計,好評。最後還是期待未來能有ITX 規格的白色吹雪系列主板。

「小吹雪 S」的主板bios 風格有專屬的吹雪UI設計,也可以根據喜好切換黑紅ROG 配色元素。

高階界面方面,我一般會選擇打開XMP 以及對於CPU 溫度做出限制。畢竟現在處理器大多有些出廠即灰燼的問題,但是也注意到小吹雪S 並不沒有對CPU 體質給出分數的功能,也期待未來華碩可以把這一功能下放給一下B系列主板。

13490F VS 12600KF VS 13600KF

CPU 測試部分這裏不展開測試了,只是想說一個「觀點?」或者說我最近在CPU 選購上的一點看法。我自己之前一直是13600KF 的用戶,直到14代後我換成了14700K 。

最近關注DIY 的玩家應該都注意到最近Intel似乎在清庫存,反正降價都是好事。12600KF 突然的一波降價再次引起了我的關注,拉出了我之前的測試數據來對比一下。在1200元價位上選擇13490F還是12600KF呢?給大家一個參考。我的觀點可能我更站13490F一點,畢竟13代確實有比12代更多「進步」。

當然如果13600KF 沒漲價的話,在1600元左右的話我更推薦13600KF。

顯卡方面我這次選擇了最近正在測的這張索泰 RTX 4080 SUPER TRINITY OC月白來做裝機展示,配置上這張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在性能上與外觀顏值上都可以說是這次白色裝機的天花板了。採用三風扇設計的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三圍達到了307*120*59mm ,在長度與厚度方面也爲這張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提供了不錯的安裝兼容性。

4080 SUPER 作爲後40 系時代最後、最晚更新的一張SUPER 系顯卡,在硬件規格上採用了號稱滿血版的AD103 核心,10240個流處理器設計,依舊是256Bit 位寬設計。這張索泰RTX 4080 SUPER UPER TRINITY OC 月白的基礎頻率爲2295MHZ,Boost 頻率爲2565MHz。顯卡背板依舊是白色的合金背板設計,在增強顯卡結構強度的同時還提供了對顯卡PCB 板的保護,尾部的開窗設計,可以配合前面的風扇增大空氣流通,以幫助散熱。

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外觀上相比傳統方正設計的顯卡顯得非常圓潤,在一衆沉悶的科技產品中也是另一種風格設計。而且外觀尺寸上,相比前代整體可以說小上了一圈。對機箱選擇上會會更優惠,具有不錯的體積兼容性。

正面三枚90mm 仿生盾鱗2.0 風扇設計,爲散熱提供了足夠的風量、風壓。搭配內部的加厚加高的鍍鎳散熱鱗片模組與7熱管,組成了索泰的ICESTORM 2.0 散熱系統。

側面看顯卡內部的鍍鎳散熱鱗片模組厚度與密度都十分壯觀,40系豪華的散熱配置也真不是蓋的。

GPUZ 查看索泰 RTX 4080 SUPER TRINITY OC月白基礎信息,默認功耗給到了320W,最高可以解鎖352W。

FurMark 顯卡壓力測試下,FurMark 軟件版本也有升級,界面內可以直接查看壓力下顯卡狀態。索泰RTX4080 SUPER 月白顯卡溫度73℃,顯卡功耗316W。

GPU顯卡的基礎性能測試方面,通過3D MAKR 性能測試可以看到4080 SUPER 相比4080 的基礎性能確實有一定提升,但是可能在軟件測試分數上提高並不多。但是對比4090 還是有一定差距,這樣看中間的性能差似乎還能再出一張4080Ti 來?4090≥4090D>4080Ti。

生產力方面4080 SUPER 與4080 性能差異也不會很大,整體通過測試成績我感覺4080 SUPER 最大的升級就是價格上相比4080 價格要便宜不少,而且本身4080/S 性能也是不錯的。不過已經手持4080的用戶就沒必要升級4080 SUPER 了。

另外4080 SUPER 在AI 繪畫方面確實會有更好的體驗,入手之後明顯體驗到高端顯卡在AI 繪畫的快樂。即使在一次生成多張高分辨圖的情況下4080 SUPER 真的是足夠快,我感覺我大學的動畫專業是白學了。

內存選擇了白色的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DR5 6800MHz 16GB x2,採用特挑的ADIE 顆粒。時序32-45-45-108。這款內存也有不錯的超頻潛力,這次也嘗試手動超頻實現8000MHz 看看。

外觀方面有白黑銀三色可選,支持RGB 燈光同步設計。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內存採用分量十足的散熱盔甲設計,外觀顏值上我覺得在一衆D5 內存中還是非常能打的。

內存一側也可以看到內存頻率和時序標註,這套就是6800MHz CL32 時序的套條。最近宏碁掠奪者還推出了24GB x2 6800MHz/7200MHz 的套條可選。這裏也推薦預算充足的可以直接嘗試24GB 版本,我是覺得24GB 相比32GB 或者16GB 版本會在容量與頻率上是更優的選擇。

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 D5 內存採用10 層PCB 板設計,具有更強的電氣性能,可以爲內存超頻提供更強的電壓、電流支持。而且冰刃系列內存還搭載了溫度傳感器,支持實時監控運行溫度,從而達到提升超頻穩定性的目的。另外冰刃還附送了一個小的風扇與支架來幫助內存實現物理散熱。

而且對於不擅長超頻的玩家,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還支持intel XMP 3.0 一鍵啓用預設超頻設置,大大降低玩家超頻難度。從頂部看上去可以看到宏碁掠奪者 Hermes冰刃系列系列霧化導光燈條,支持多家燈光同步滿足RGB 玩家氛圍燈光設置需要。

一鍵開啓XMP 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這裏直接嘗試超頻吧。當然一鍵拉到8000MHz 想自動開機的話自動時序一定不會太好看,而且這樣延遲也會很高。這裏還是手動調整一下時序,默認下可以看到是CL32 ,手動調整爲36-48-48-128,電壓1.35V 。F10 保存等系統啓動即可。

AIDA 64 內存測試一次通過,AIDA 64 測試成績如圖。後續也嘗試更高的8200MHz頻率,雖然可以正常進系統,但是沒辦法軟件過測。最終還是在8000MHz 日常用用就好了。

SSD 方面雖然最近迎來一小波漲價,但是還是有不少大容量SSD 可選的。比如我這次選擇的金士頓NV2 PCIe4.0 SSD 就是,對於有大容量需求的玩家NV2 會是一個高性價比大容量倉庫盤的選擇,容量從256GB到最大4TB 版本可選。

金士頓 NV2 主打性價比,採用慧榮SM2267XT 主控方案,搭配的3D NAND TLC 顆粒。不錯的價格可以剛好作爲擴展存儲使用,很適合當倉庫盤。

2TB 版本的NV2 也採用單面設計,2280 標準規格設計,對於PC 或者筆記本升級安裝選擇都非常合適。

安裝方面我選擇了走主板芯片的M.2_2 接口,一樣走PCIe 4.0 x4 。實際讀寫速度幾乎無差異。而且也不用喫顯卡尾氣了。 小吹雪S 主板上第二個M.2 SSD 附帶的散熱盔甲也更大,可以更好的輔助散熱。

金士頓 NV2 2TB 讀寫測試成績如圖,作爲金士頓專爲存儲提供的SSD 產品來講日常使用應該是足夠了。

電源方面放在機箱前面說了,前面也提到了這次裝機的選擇的iF17 是一款緊湊的MATX 機箱,但是機箱尺寸上可能要和不少ITX 機箱差不太多,所以內部空間方面爲了要和更高規格硬件兼容就需要在電源尺寸、風扇安裝位置上做優化。這裏我選擇了最穩妥的選擇,一款SFX 規格的電源。

可能在很多人印象中,白色的SFX 電源價格都非常貴,會大大拉高裝機成本。以前又貴又沒得選的SFX電源,現在多了許多,而且價格也更合理了。比如這次選的Almordor SFX850,支持ATX3.0全模塊線(標配16Pin顯卡先),採用日系電容+80PLUS金牌+5年保,日常也就799,白色版本也是搭配白色線,光線就可以省定製的錢了。

尺寸方面標準SFX 規格下,850W 80Plus 金牌全模組設計。小巧且強大。電源外觀側面就是Almordor 品牌logo ,同規格支持ATX 3.0 的還有750W 版本可選。此外如果你搭配的並非需要16Pin 顯卡供電的話,Almordor 還有多款不同功率的SFX 白色/黑色電源可選。

電源側面可以看到電源信息,要知道在當下大多850W 且支持ATX 3.0的電源並不多,而且價格基本都要千元以上了。這樣一款只要799的850W 的ATX 3.0 SFX尺寸電源真的不多見。

供電接口這裏沒有安排獨立的電源開關讓我有些意外,雖然大多SFX 電源安裝在機箱內基本是很難夠到電源開關了,但是我覺得提供了會更加方便。

接口一覽,豐富的接口可以說是一應俱全。

標準16Pin (12VHPWR)設計,更穩定且更有效率。而且白色的線材使用理線都更方便些。

散熱方面是利民最近的更新的只有135mm 高度的PA120 MINI WHITE雙塔6熱管散熱器。

可能現在還在一直不斷更新風冷規格尺寸的品牌就只有利民了吧,其他家我看其他品牌風冷多大是在外觀上改改,尺寸上大多沒什麼變化。

其實這款PA120 MINI WHITE 就是利民經典的PA120 的縮小版,高度從157mm 降到了現在的135mm。一樣是6*6mm 熱管規格,採用四代逆重力熱管技術。顏值方面我覺得它要比利民之前經典的SS135 要更好看。

採用0.4mm 全鋁穿FIN鰭片設計,白色的散熱器表面採用了幻白化抗氧化塗層設計。而且雖然高度僅有135mm ,但是依舊考慮了搭配高內存以及主板散熱盔甲的兼容問題。兩側都預留了一定空間來提高安裝兼容性。

PA120 MINI WHITE 搭配的風扇是熟悉的TL-D12W 一款120mm 的性能風扇,這款風扇採用S-FDB 軸承設計,可以很好的解決吊裝下風扇抖動的問題,另外風扇四角的膠墊也可以進一步起到減震的作用。

另外還選擇了利民的15mm厚度的TL-C12015W-S 純白12公分ARGB薄扇以及TL-B8W 8cm性能風扇來改善散熱與機箱內燈光元素問題。

兩款風扇沒什麼好說,便宜好看而且還用。某東自營下單隔天就到,裝機必選。

老習慣,機箱放在最後說。因爲一般在開頭部分,我會聊不少機箱裝機相關內容。所以機箱的產品開箱我一般都放在最後位置。這款方糖機械大師 邏輯庫iF17 機箱看上去就非常緊湊,尺寸爲346*285*189mm,整體採用模塊化設計。機箱外觀做了很多的mesh開孔設計,左側搭配鋼化玻璃面面板。

可以看到這一側可以通過側面支架實現240/280mm 冷排的安裝,但是我覺得更合適這款機箱的裝機方案還是我這樣選擇塔式風冷的解決方案。

機箱背後一側,四個PCI 位置可以滿足目前較厚的顯卡安裝需求。IO一側也可以選擇安裝一把90mm風扇或是兩把80mm 尺寸風扇來幫助散熱。

背後一側也是大面積的mesh 開孔設計,因爲支持背插主板的安裝,所以在機箱背後預留了較大的空間來實現背插主板的接線需求。所以如果現在塔式風冷機箱的話要注意散熱器高度問題。

機箱內位置一覽,可以看到iF7 可以選擇正插/背插主板,電源方面默認支持安裝ATX 規格電源,但是要在硬件選擇的時候注意電源長度尺寸。

以上就是這樣,希望這次裝機對大家有所幫助。歡迎留下你的評論。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