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軸賽道再添一員猛將!全鋁CNC加持的珂芝G68磁軸鍵盤來啦!

省流:

暗影粉配色(陽極外殼)499起

星巖灰配色(電泳外殼)549起

有線單模 68緊湊配列 船殼結構

繼去年WOOTING 60HE的爆火後,國內也是相繼湧現出一大堆搭載磁軸的鍵盤,本身國產機械鍵盤實力就不容小覷,在有了磁軸的熱度加持後也是百花齊放。這篇文章的主角呢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珂芝,在機械鍵盤賽道中已經有了不小的名聲。

這次所出品的磁軸也經過了長時間的調教,早在年前就已經說要出了,最後深思熟慮過後還是決定延期一段時間到三月,也就是現在才發佈。對各個細節,以及作爲磁軸來說更重要的驅動軟件方面進行優化。那話不多說,首先來看看這把珂芝G68暗影粉的開箱吧:

開箱:

外包裝方面整體風格是比較類似K75的包裝風格,只不過由原先的白色系更改爲黑色系,但整體鍵盤的手繪風以及名字在大體上都是極爲相似的。

配件:

  • 說明書*1;
  • 數據線*1;
  • 拔軸拔鍵器*1;
  • 防塵罩*1。

配件的及格線,沒太多好說的。相對比來說多了一個防塵罩,可以有效隔絕空氣中的浮塵或是一些其他的髒東西。

鍵盤本體:

在前面也說過這把鍵盤採用的是68配列,那爲什麼目前的大多數磁軸鍵盤都採用68或者稍大一點的75%呢?這是因爲本身磁軸鍵盤的服務對象就是遊戲玩家,並且是對外設有着較高要求的遊戲玩家。通常來說這類玩家在選擇鍵盤的時候會選擇配列較小,以方便給鼠標留出更大空間,從而實現更精細的操作。

對於遊戲玩家來說,編輯鍵、數字鍵以及F區都不會是經常使用或者根本用不到,所以磁軸鍵盤也相應的不添加這些區域,一方面鍵盤整體體積變小有利於給鼠標更大的操作空間,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整體的成本從而減少售價。

因爲採用船殼結構,所以G68在邊框的控制上做的非常優秀,至於爲啥採用船殼而不採用機械鍵盤中很火的GASKET呢?懂得自然懂,不懂得也別急,後面會詳細介紹。窄邊框的一大優勢就是整體看着舒服,不用在意邊框倒沒倒角對手的壓迫。

珂芝LOGO位於鍵盤後側面,和Type-C接口各佔一邊,採用陰刻的工藝整體質感還算不錯;另一邊則是隻有個Type-C接口,周圍留有空間可以兼容航插線。

背面就顯得非常簡陋了,不過也有可能我這是樣品的緣故,正常大貨或許會添加一張貼紙,因爲是鋁坨坨的緣故,底下並沒有添加腳撐,僅保留了四個防滑腳貼。

鍵帽:

配色方面大體相同,細節方面可能有略微調整,跟珂芝溝通了下樣品鍵帽有些許不同。

G68這套鍵帽採用的是高新達的DSA高度鍵帽模具,整體的配色方面我個人覺得是和之前的彌豆紫有一些相似之處。具體材質方面選擇的是更耐用的PBT材質,整體的耐用性以及抗打油性都要比ABS好上不少。工藝方面爲雙色注塑,沒有熱昇華那樣的花裏胡哨,但整體字符清晰度會更好。

軸體:

目前磁軸的品牌並不像機械軸體那樣,各種大大小小聽過的沒聽過的廠,總共可選的就那幾家,而其中又以佳達隆爲首,包括之前火爆的WOOTING也是採用的佳達隆的磁軸。

而珂芝G68所採用的軸體,就是來自佳達隆的最新磁軸磁白軸二代,整體的行程達到了4.0±0.2mm,RT支持0.1mm-4.0mm調整。壓力方面只給到了初始壓力30±10gf以及觸底壓力55±10gf,因爲對於磁軸來說,整體的觸發行程是可以調節的,因此觸發壓力也就是無稽之談了。

相對比機械軸體來說,磁軸的壽命方面也是一大優勢。由於磁軸獨特的觸發方式,整體壽命方面會高不少,以G68的這個磁白二代爲例,理論使用壽命方面達到了1.5億次,相較於目前主流的機械軸體來說高了一大截,同時也有一些機械軸體所沒有的黑科技,像是經常提起的RT功能以及其他的一些,這些內容我將會放在驅動處講解。

在大致外觀上磁軸和機械軸體並沒有太差差異,主要差別是在底部,可以看到磁軸相較於機械軸體,去除了針腳,將中心處開了一個孔洞,透過孔洞還能看到軸芯上的磁鐵,這也是磁軸的觸發原理了,通過軸芯處的磁鐵以及PCB處的感應器,以及在軟件上的設置,從而讓鍵盤識別按鍵該在什麼地方觸發,在哪裏復位,大體上就是這麼個意思。

在軸體上蓋處可以看到磁白軸是自帶了導光柱的,可以有效增強鍵盤的RGB亮度,從而帶來更好的RGB體驗。同時上蓋也採用了全透的PC,整體的亮度非常不錯。

拆解:

因爲是船殼結構,所以不用像珂芝之前的鍵盤一樣從腳貼底下擰螺絲了(好評)

結構:

  • 鋁合金定位板;
  • PCB;
  • 底殼。

整體的結構還是比較簡單的,採用的是置底式的船殼,通過螺絲將定位板和PCB固定在底殼上,同時因爲68緊湊配列不需要上蓋,所以將上蓋也去除了。

定位板採用的是船殼中常見的金屬定位板,採用鋁合金材質,整體的觸底手感和聲音都非常強烈,相對比悶悶的PC定位板來說別有一番風味。要問爲啥不用PC定位板?相較於GASKET的軟潤手感來說,目前磁軸還是需要相對穩定的結構來保證軸體的正常識別和觸發的,相對來說採用船殼或是TOP、三明治結構會更好一點,目前磁軸還處於起步階段,還是使用成本更低、方案更成熟的船殼結構會好一點。

PCB上的油脂爲軸體廠潤流出,跟珂芝反饋後說大貨會進行調整減少廠潤

衛星軸方面左shift、回車、退格這三個小一點的大鍵採用的是鋼板衛星軸,空格採用的則是PCB衛星軸,相對來說我更喜歡鋼板衛星軸,整體如果出現雜音會更好調整一些。而G68搭載的這幾個衛星軸,文中這把只有空格有較大雜音,其他大鍵衛星軸控制的還算不錯。

相較於機械軸體熱插拔還需要在PCB上焊接上軸座,磁軸的插拔就很簡單了,整體的結構使他不需要在PCB上額外添加什麼東西。還是和前面說過的原因一樣,出於穩定性的考慮,整體並沒有像目前主流的GASKET機械鍵盤那樣選擇開槽。

底殼同樣是採用了全CNC的鋁合金材質,整體的質感相較於塑料鍵盤來說會有明顯提升,這也是目前客製化鍵盤中幾乎都在使用鋁合金作爲外殼的原因之一。在內部可以看到相當多的限位柱,可以防止內膽在鍵盤中漂移,在四個角落處也可以看到做了絕緣處理,防止“鍵盤咬人”事件發生。

填充:

  • 硅膠夾心棉;
  • 硅膠底棉。

因爲不需要考慮聲音,所以在磁軸鍵盤中對填充的要求其實不是很高,當然如果在保持磁軸特殊性的同時將聲音提上來更好。填充方面僅將鍵盤內部的空隙給填滿,沒有對聲音做出很大優化,當然整體的空腔音是幾乎沒有了的。

驅動:

其實說來磁軸在硬件上相對比機械軸體其實沒有很大優勢,主要的重點還是在驅動方面,很多功能都要在驅動中調試完畢才能反饋到鍵盤上,像是大家很感興趣的RT以及別的功能都需要一個不錯的驅動配合使用。

珂芝趁G68發佈的時候順手將驅動換爲KZZI HUB,後續各種外設全家桶也可以實現一個驅動調試全部了。

驅動整體的功能還是非常完善的,基礎的改鍵、RGB燈效調整、宏功能都是有配備的,磁軸最重要的RT等功能也是放在最顯眼的地方。作爲和磁軸配合最好的遊戲之一——瓦洛蘭特,珂芝這款驅動直接內置了瓦的配置文件,可以在第一時間享受到磁軸的快樂。

除此之外也是可以單獨對每個按鍵進行自定義設置。像是基礎的RT,珂芝這款驅動支持最低0.1mm觸發,算是目前的第一梯隊了,同時抬起復位點也可以設置到最低抬起0.1mm復位,不過爲了防止斷觸概率發生,珂芝爲這個功能添加了一個死區設置(也可以看成風險預警),在開啓死區後最低只可以設置爲0.6mm,不過斷觸的風險大幅度降低。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較爲小衆的功能,像是DKS、MT、TGR,相較於磁軸最火的RT功能來說還是少了一些知名度的,不過實際的功能卻不容小覷。拿我這幾天用過了的DKS來說,實際含義爲動態鍵程,意思是可以在軸體從“開始按下”到“完全回彈”這一段鍵程中,設置多個觸發點,而非傳統機械軸的一個觸發點,這麼一來整體的可玩性就大幅度增加了。

無論是導致磁軸爆火的“瓦洛蘭特”,還是我常玩的“永劫無間”,都能在遊戲中找到DKS功能的實用點。以我常玩的永劫無間爲例吧,前段時間某頂流教學博主的事件中就有這個功能的身影。像是一鍵ACCA、一秒4E功能在永劫無間中都是非常實用的功能,不過畢竟這個功能看起來像宏,實際或許有封號的風險?這裏我跟珂芝反饋過,經過他們實測10個國服瓦賬號均無封號,大可放心使用。

其他的兩個功能則爲錦上添花的作用了,實際上對於競技遊戲來說提升並不算很大,反而對於偶爾使用到別的按鍵的用戶較爲友好。拿其中的MT功能舉例,這個功能可以實現同一個按鍵的“按住”和“單擊”實現兩個功能,也可以簡單設置爲單擊爲“W”,長按爲“S”的簡單操作(僅舉例),對於小配列鍵盤爲數不多的按鍵來說,這個功能無疑很好用。

總結:

目前磁軸鍵盤的主要服務對象還是發燒友級別的遊戲玩家,所以大部分配置相較於目前內卷嚴重的機械鍵盤市場來說顯得有些落後。如果是對手感、聲音、外觀等有要求的玩家,目前的磁軸鍵盤並不適合你,反而比磁軸價格低一些的機械鍵盤中能找到相當不錯的。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