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噩夢飄雷。
對PC DIY領域比較熟悉的朋友們想必已經聽說了,自從去年年底以來,顯卡、內存以及固態硬盤的零售價都在水漲船高。其中尤以固態硬盤爲甚,春節後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已經幾乎有了10%的漲幅,實在是讓人喫驚,400多元就能購買到國產2TB PCIe4.0滿速SSD的好時候一去不復返了。
而從CFM閃存市場提供的閃存晶圓走勢圖上更可以清晰地看出這個趨勢。去年整整前三個季度,閃存晶圓的報價都穩定保持在低位,而從第四季度開始,出貨價格開始明顯上漲:
固態硬盤的價格發生這麼大的變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去年前三個季度的超低價格其實是不符合存儲產品正常市場規律的。
從全球市場來說,在COVID-19疫情期間,三星預測疫情結束後存儲產品將會迎來整體需求上漲,因此率先採取了逆週期投資的故計,着手建廠,並希望通過利用V6顆粒的超低成本來實現低價搶佔市場,打壓競爭對手——這一手三星已經玩過多次了,也曾經成功把競品友商直接送入破產倒閉的境地。
三星的這一舉動直接促使美光、鎧俠、海力士、西數以及Intel等競爭廠商也跟隨降價,加入市場競爭的行列。然而,隨着COVID-19疫情的結束,由於經濟下行、消費級縮減等影響,三星原先設想中的需求激增並未如期到來。
相反,由於居家遠程辦公的需求下降,市場需求反而比疫情期間還要低。這導致各大存儲廠商逆週期生產的固態硬盤產品陷入了庫存高企、供大於求的困境,紛紛在全球範圍內對SSD產品實行降價出貨、清理庫存的策略,形成了嚴重的內卷。
從國內市場來說,咱們消費者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上半年的一大批超低價國產SSD產品了,400多元就能買到使用國產YMTC TLC顆粒的2TB PCIe4.0滿速SSD,誰買誰賺到,簡直不能更香了。
不過事實上來說,YMTC在整個國際NAND市場中的份額並不大,並且零售端的消費級產品佔用的產能和利潤正常來講只是一小部分,存儲廠商想要賺大錢,還得靠售賣高價高質量的企業級顆粒,以及聯想、華爲這種OEM廠商的大量採購渠道。
而YMTC在2022年12月遭受阿美製裁後,當時一下子就面臨了嚴峻的生存考驗,一着不慎就會滿盤皆輸,同時產能爬坡的路子就此開始停滯了。
同時,YMTC彼時的晶圓封裝和分揀產能不足,沒法做到太過細化的分類,只能簡單的區分成“好的”晶圓與“不那麼好的“晶圓,前者供給給企業級產品和自家品牌致態使用,而後者在“沒有錢馬上就要掛了捏”的危機下,爲了迅速回血,以超低價大量出貨給第三方封裝廠,導致市面上使用YMTC晶圓的TLC顆粒價格跌入谷底,這也是爲啥咱們在零售端能買到那麼便宜的國產SSD的主要原因。
之後,市場供需關係轉變,固態硬盤價格開始回升
從外部公開的新聞消息來看,去年三星等各大存儲廠商的財報都顯示重虧損。爲了扭虧爲盈,在庫存壓力減少之後,國外各大NAND顆粒生產廠商紛紛開始了減產提價操作,以求減少閃存供應,提高出貨價格和利潤率,這也直接導致了全球範圍內的固態硬盤產品價格回暖。
而在國內層面,YMTC也總是要有利潤才能發展的,在國家扶持+瘋狂出貨回血後,將戰略方向的重點轉向自行封裝原廠顆粒供給企業級市場和OEM市場,留給消費端的晶圓產能進一步縮減,同時出貨價格也同樣上漲,這也導致去年隨處可見的YMTC第三方封裝顆粒供應不足,零售端消費級SSD的價格水漲船高。
同時,AIGC人工智能領域和雲計算等高新技術的愈加火熱,相關行業對於存儲產品的需求量要比去年大幅上漲,這也加劇了供小於求的局面。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就在春節之後,無論是企業級固態硬盤還是消費級固態硬盤,真就說得上一天一個價了,而且這個漲價的趨勢尚未看到停止的跡象,目測今年全年都不會如2023年一樣有大幅度的降價情況。
如果近期有裝機計劃,那直接買固態硬盤就成,618不會有啥大優惠的。如果不是剛需急用,那建議等到明後年再看看,價格早晚終會回落的。
華爲入場消費級固態硬盤領域,會是攪局者嗎?
今年2月21日,華爲發佈了eKitStor Xtreme系列消費級固態硬盤,雖然還未上市,但一經發布就引發了行業內的關注和討論熱潮。
個人倒是認爲,在這個敏感的時間點,華爲下場做消費級SSD並不會成爲帶頭降價的救世主,大家也沒必要報太大期望。
華爲的消費端產品大家都得都懂,按慣例來說在同行業中性價比較低,不太可能指望其有什麼降價惠民的操作,更像是從YMTC採購的顆粒太多了,拿出一小部分在消費級市場試試水而已。
而在性能方面,目前尚未得知華爲eKitStor Xtreme系列會使用何種主控方案。如果是把海思的企業級固態硬盤主控技術下放,那價格貴一些也還算值得,畢竟華爲的企業級固態主控在全球也是赫赫有名的領先地位。
如果還是使用聯芸主控的方案,那就真的和其他國產SSD拉不開太大差距了,瞅着就有點兒雞肋,即便是使用特挑的YMTC顆粒和自研固件,受主控硬件所限,在消費級使用場景中也發揮不出太大優勢。
破局之路何在?消費者何去何從?
之前看到有人討論我國新研發的超級光盤,但其實屬實沒必要,這玩意兒和咱們普通消費者沒啥關係,即便量產之後也是純純的商用產品,無論是寫入還是讀取設備都不是咱個人用戶能負擔得起的。
一個更爲隱祕的破局點可能是YMTC開始出貨QLC顆粒,並且已經在致態、光威、海康等品牌的部分型號中實裝。
誠然,QLC相較於TLC顆粒,在緩外性能以及壽命方面有所劣勢,不過我自己實測過,在半盤以前的低佔用場景下,YMTC QLC顆粒受到SLC Cache和FTL算法的加持,性能表現相當不錯。在普通用戶一年都用不到一次出緩速度的情況下,YMTC QLC和TLC SSD沒啥明顯的體驗區別,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翻之前我做過的橫評。
總的來說,以後QLC SSD肯定是市場的大趨勢,畢竟存儲密度要比TLC SSD大一些,單位容量的理論成本也要比TLC更低,作爲倉庫盤、數據盤和遊戲盤來說還是非常棒的。
以京東自營平臺爲例,近期致態Ti600的銷量就非常好看:
致態Ti600的成功充分說明,目前零售端消費者對於國產YMTC QLC SSD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並且目前從各大平臺的反饋情況來看,致態Ti600目前口碑方面依然很是不錯。而NAND顆粒這類產品的產量越大,技術越成熟,單位成本就能越低,屆時還是有利於平抑SSD市場的價格,給普通消費者一個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誠然,目前國產QLC SSD在價格方面相較於國產TLC SSD的優勢還不算明顯,不過好在如致態、光威等國產存儲廠商都在陸續推出新型號QLC SSD進行推廣,並且依然保持了優良傳統,橫向對比之下,要比國外同規格QLC SSD便宜得多。
例如,致態Ti600就有1TB、2TB和4TB等多種容量規格可選:
而光威新推出的光威弈二代也有2TB、4TB兩種大容量規格可選,適合作爲大容量存儲盤使用:
同樣是2TB容量的型號,我們通過圖表來看看中外品牌QLC SSD的各項參數對比,一下子就凸顯出國產QLC SSD的優勢了:
總結
最後來總結一下本文的主題大意吧,方便看到最後的朋友參考:
- 1.固態硬盤的漲價是一個較爲長期的過程,近期有裝機剛需的朋友建議直接買固態硬盤,618應該降不下來價格;
- 2.無剛需的話建議觀望,等待市場價格進行長線調整;
- 3.華爲入場消費級固態硬盤領域,但應該不會走性價比路線,所以稱不上攪局者;
- 4.國產QLC SSD已經開始推廣,目前口碑不錯,未來與TLC拉開差距後會更香,可能會是未來的破局之路之一,作爲大容量存儲數據盤是個好選擇。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