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 Ace3 的選擇
每一年的旗艦芯片都會相應推出一批旗艦手機,安卓端使用最多的旗艦芯片依舊還是驍龍的 8 Gen 3,不過總體上價格都不便宜。 25.K 左右的價位則是銷量最大,也是各家次旗艦競爭最激烈的區間了。高強度內卷下不出意外,去年的旗艦芯片驍龍的 8 Gen 2 直接被下放到了這個戰場繼續戰鬥。
當然廠家不斷對配置的同時,用戶對這個價位的手機要求也越來越多。我個人對這個價位次旗艦手機的要求基本上包括:
- 核心芯片的性能和發熱,至少接近旗艦機同配置;
- 中上水平的外觀設計、材質,畢竟配置再高配個廉價的外殼也沒什麼意思;
- 優秀的屏幕素質,主要的手機交互硬件算是核心中的核心了;
- 其他可能不用但是越多越全越好的配置,包括:電池容量、快充速度、NFC、紅外、攝像頭等等。
一加 Ace 3
一加 Ace 3 其實除了攝像模組外,整體跟旗艦一加 12 外觀基本一樣。個人感覺這個外殼有點像車圈的家族式設計了,好處是辨識度高有鮮明的品牌特色,壞處就是缺少新意,不過主要還是看買的人的喜好。
總的來說,這個外形評價分歧感覺很大。一加 Ace 3 的背部對比一加 12 的話確實感覺少了點什麼,不過單獨看我選擇的黑色總體 80 分還是有的。另外,一加 Ace 3 還有旗艦的同款 LPDDR5X+UFS 4.0 存儲配置和 100W 閃充,搭配更大的 5500mah 電池,除了整個攝像模組有削弱外其他基本沒什麼大的弱項。
綜合性能感受硬件上手測試
手機到手例行娛樂一下跑跑分,安兔兔下一加 Ace 3 跑了幾次基本維持在 165W 左右,最高一次是 170W 出頭。一看性能排行榜一加Ace3居然還是驍龍 8 Gen 2 手機裏的帶頭大哥,跟上面驍龍 8 Gen 3 的魅族 21 也就 30W 的差距,這我就很滿意了。
無線網絡信號
從之前的華爲 Mate 30 Pro 換到 iPhone 13,無論是蜂窩網絡的信號還是 WiFi 接受信號我都是非常失望的。這次入手的一加 Ace3 有獨家自研的主動增強式超級 Wi-Fi,提升 Wi-Fi 日常使用中的穿牆能力。其他的防丟包、抗干擾、主動超頻等技術我也感受不到,到底有沒有提升還是得看跟老手機的對比最明顯。
基於上圖我家目前的網絡佈局圖:
- 主要路由器的無線信號發射點;
- 家中主要影響信號的承重牆;
- 2 臺手機測試無線信號的房間
目前家中面積是 120㎡,路由器安放的書房位置正好在全屋的正中心,考慮的是一臺路由器覆蓋整屋的 wifi 信號。不過從實際使用中來看,整體所有房間的信號和網速都不錯,只有次臥與路由器中間承重牆的隔斷對 WiFi 網絡的信號很大,經常性發生手機網速慢或者直接 WiFi 斷鏈的情況。
把 iPhone 13 和一加 Ace 3 同時放在次臥同一位置連接路由器的 5G WiFi 信號,從路由器端的設備反饋數據看:
- iPhone 13 信號:1 格 ,鏈接速度 234 Mbps
- 一加 Ace 3 信號:3 格 ,鏈接速度 468 Mbps
從使用上來看,iPhone 13 無法打開網頁和軟件直接轉換爲了蜂窩流量數據,一加 Ace 3 基本沒有什麼延遲的感覺。本來還在糾結要不要再次臥加個子路由,這下看來沒必要了。
遊戲體驗
穩還是臺積電穩啊,最近幾代驍龍都沒有火龍出現。驍龍 8 Gen 2 經過一年各家廠家的調教性能釋放更強了,高負載溫度的控制依然不錯。簡單先試了幾款經常玩的手遊,比如英雄聯盟這種全特效拉滿,全程 120 滿幀確實毫無壓力。
同樣也是在全開特效的情況下,新手機第一把直接喫雞。升級換成大屏幕就是視野開闊,整體視角和手指的活動空間明顯大了不少。還有最近新上手《元夢之星》的幾個主要模式中一加 Ace 3 配備的靈犀觸控特別在大範圍視角轉動的時候特別跟手。
一加 Ace 3 屏幕體驗
一加 Ace 3 上的這塊屏幕跟大哥一加 12 那塊旗艦國產東方屏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分辨率從 2K 降到了 1.5K,擁有 800nit 的手動最高亮度,1600nit 全局最高亮度和 4500nit 峯值亮度,DisplayMateA+認證。最關鍵的我選擇一加 Ace3 的原因就是跟一加 12 旗艦擁有同款醫療級“明眸護眼”技術,獲得萊茵智能護眼3.0認證、國家眼科醫療診斷與治療工程研究中心測試認證。主要一天到晚使用手機的場景和時間確實太長了,不但白天的工作交流,還有晚上暗光下的休閒娛樂。雖然不可能做到 100%完全無害,但是至少能從頻閃、藍光以及環境光匹配上做到儘可能的護眼改進。
雖然沒有可比性,還是在最高屏幕亮度下一加 Ace3 跟舊手機 iPhone13 簡單做下參考。
調光護眼
確實屏幕的護眼與否需要通過一段長時間、多場景使用後纔能有明顯感受。作爲一款屏幕護眼的核心指標,屏閃可視性可以簡單做下參考。一加 Ace3 根據官網的介紹,同樣使用的是一加 12 的同款的 3Pulse+1Pulse 類 DC 調光與 2160Hz 高頻 PWM 調光,應該說是一種目前可以優先改善屏幕頻閃的解決方案。
使用微單相機快門速度 1/8000 拍攝 2 臺手機同畫面同亮度進行記錄,一加 Ace3 的黑幀寬幅、頻閃速度表現算是非常出色了。
遊戲 HDR 畫質
之前我一般使用手機看視頻 APP 的時候特別喜歡開啓 HDR 效果,這次一加 Ace3 介紹裏發現大部分主流遊戲也同樣提供 HDR 畫質效果。我目前在《和平精英》、《英雄聯盟手遊》、《光遇》中體驗了一番。
通過遊戲助手同時開了全輔助功能直接拉滿:
- 自適應超幀
- 超級分辨率
- 超級 HDR 畫質
同樣的畫面中,英雄聯盟手遊中開啓超級 HDR 畫質。對比可以明顯發現,開啓 HDR 特效的畫面高光有了明顯的提升,最突出的就是暗部細節全都回來了。
在體驗的這幾個遊戲中,同時開啓了 120 幀畫面、1.5K 分辨率以及 HDR 特效完全沒啥壓力,在遊戲性能這個方面感覺一加 Ace 3 完全算是屬於旗艦水平了。
日常拍攝體驗攝像模組參數
一加 Ace 3 的攝像頭模組相比一加 12 還是有明顯簡配的,一加 Ace 3 用的主攝是索尼 IMX890:1/1.56 、支持OIS光學防抖、5000 萬像素、1μm,跟一加11主攝同款,在2.5k檔位還是很耐打的,不過這次還加入了一加12的影像算法。
拍攝體驗
好在一加的影像算法繼承了下來,一加 Ace 3 在光照不足火鍋店內應然可以拍出清洗的畫面。
在極黑的馬路沒有路燈的情況下,手持普通模式的建築照片,全靠算法的夾持噪點基本看不到,肉眼死黑的區域居然還能很好的還原出來。
同樣是超廣角的極黑場景,手持近距離拍攝,算法還原的石材材質細節還是可以的,白平衡也比較準確。
正好女兒買了點仙女棒,我用一加 Ace 3 試了下手持長曝光。認真拍的時候發現手抖還是非常嚴重的,沒想到出圖的效果居然還可以。
電池&續航續航表現
續航的測試用了軟件保持 50%的亮屏下進行了 2 種日常情況的模擬,包括 GPU 高壓測試、CPU 多線程測試、AI 識別測試、圖片瀏覽測試、視頻播放測試、網頁瀏覽測試,基本上保持了全程負載和屏幕操作的情況。
- 100%→20%電量的,基本上這種情況最常見。日常滿電出門用到 20%會有低電量報警,一般都會找充電器或者移動電源充電了。Ace 3 的測試續航能到 11 小時 19 分鐘,5500mAh 的大電池加上全鏈路電源管理芯片的加持確實可以。
- 20%以下電量沒有進行充電一般都是極端情況了,雖然基本不會發生我還是好奇測試了一下。潦草的從 16%→2%電量進行測試模擬,同樣通過軟件進行上述高強度亮屏測試,Ace 3 居然還能堅持 1 個多小時。這樣看來,日常出門中等強度的使用 Ace 3 可以覆蓋一天的使用需求了。
要知道這個測試是屏幕一直亮屏狀態,從100到2%,總共亮屏時長12小時36分鐘,簡直就是wifi戰神。
閃充體驗
5500mAh 大電池同樣搭配的是一加 12 的同款 100W 閃充適配器,全程用時半小時基本感受不到手機發熱。
整體外形設計體驗
單從外形設計和用料來看,一加 Ace 3 的金屬中框和玻璃背板算得上是旗艦機的質感。這次我最終還是選擇了最喜歡的黑色,建議還是線下仔細對比一下不同的配色。三款鳴沙金、星辰黑 、月海藍的鍍膜、工藝效果還是有明顯區別的,實際感受下對比選一款最喜歡的纔不會後悔。
整機家族式設計,一加 Ace3 肯定得保留了最有辨識度和最經典的三段式開關設計了。這個用着針對順手,響鈴、振動、靜音三種模式快速切換,實際工作生活使用場景確實非常有用。
一加 Ace3 的整體邊框以及四角都比較圓潤,其實對比來看我還是更喜歡曲面屏的,特別是從之前的華爲 Mate 30 Pro 換到 iPhone 直屏的大黑邊落差真的很大。
另外,一加 Ace3 的紅外遙控、 NFC 、wifi7、x軸線性馬達、立體聲雙揚聲器都有,同樣也有一加 12 的溼手觸控,算得上是一臺堆料的性能機了。這麼看來,在這個價位區間估計沒有比它強的了。
總結體驗
經過這幾天的初步上手使用,我感覺一加 Ace3 除了攝像模組外其他配置都能算得上旗艦配置了。從我個人目前的使用需求來看,驍龍 8 Gen 2 的性能完全可以滿足覆蓋,放棄驍龍 8 Gen 3 則可以大幅度降低預算。
另外,護眼屏、LPDDR5X+UFS、NFC、紅外線都是旗艦機同款,甚至 5500mAh+100W 閃充的續航表現還略勝於旗艦機。還有一點意外的感受就是,無論閃充還是高強度使用過程中都感受不到明顯的發熱,說明系統的整體性能調度做的非常不錯,同時又可以進一步增加手機的續航。
- 12GB+ 256GB——2599 元
- 16GB+ 512GB——2999 元
- 16GB+1TB——3499 元
12GB+ 256GB 的配置當然就是最有性價比的。雖然 RAM 可以通過虛擬內存來擴展,但是中間檔 16GB+ 512GB 需要 400 元的差價就能獲得 RAM 和 ROM 的雙重升級,獲得更大的 APP 保活空間和存儲的餘量,感覺相對是更優的選擇。就我自己而言,由於日常運動相機、微單之類的設備都需要導入到手機中去,所以選擇的時候沒有糾結直接上了 1TB 的配置。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