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00X3D和14900K兩款頂級遊戲U怎麼選?對比測試和搭建成本告訴你

前言

兩個月前英特爾正式推出了第14代酷睿處理器,這一代升級之處主要是把Raptor Lake架構進行Refresh,相比第13代酷睿只是提升了頻率,改進內存控制器(從而提升總體IMC體質),所以AMD堅守的田忌賽馬策略顯然是奏效的——千元處理器有銳龍5 7500F撐腰死磕酷睿i5 13400F/13490F,而高端處理器銳龍9 7950X在生產力方面也毫不示弱。

而對於我們這些遊戲黨來說,在今年雙十一期間擁有3D V-Cache技術的銳龍7 7800X3D降價到2599元就是天大的喜訊,這對於剛上市沒多久的酷睿i9-14900K簡直就是降維打擊!(盒裝4000元以上,基本是兩倍價格)今天的內容就針對這兩款處理器在理論、遊戲以及搭建成本三大方面對比展開,來看看誰更適合你吧。


理論和遊戲測試

銳龍7 7800X3D+RTX 4090+DDR5 6000C30平臺配置圖

酷睿i9 14900K+RTX 4090+DDR5 6000C30平臺配置圖

兩套平臺的內存均使用DDR5 6000C30 16GBX2套裝(分別打開EXPO和XMP),使用旗艦級的RTX 4090並且開啓Resizable BAR技術爲顯卡提升一些性能,操作系統是最新Windows 11 23H2,NVIDIA顯卡驅動是最新GameReady 546.33 WHQL。

至於兩顆U的規格,銳龍7 7800X3D在頻率和核心方面都遠遠不如酷睿i9 14900K,優勢在於採用AMD 3D V-Cache技術,讓它堆疊了96MB巨大L3緩存,加上八大核的調度更適合遊戲,這就是它存在的意義。

CINEBENCH R23項目,銳龍7 7800X3D多核跑分爲18022 pts,單核跑分爲1819 pts

CINEBENCH R23項目,酷睿i9 14900K多核跑分爲40824 pts,單核跑分爲2317 pts

生產力方面就用最熱門的CINEBENCH R23項目來簡單對比下,多核性能酷睿i9 14900K確實很強,堆疊小核讓它進一步坐穩王者之位,而銳龍7 7800X3D多核性能等同於銳龍7 7700,當然酷睿i9 14900K擁有翻倍的性能,也離不開它本身翻倍的售價。

單核方面領先幅度大約爲27%,也就是銳龍7 7800X3D大致等於銳龍5 7600,對於遊戲玩家來說,其實也足夠應付除遊戲以外的輕度生產力需求了,比如視頻剪輯這種。

銳龍7 7800X3D運行AIDA64內存和緩存項目,內存延遲爲69.2 ns

酷睿i9 14900K運行AIDA64內存和緩存項目,內存延遲爲67.6 ns

酷睿i9 14900K由於P和E核心數量存在更復雜的拓撲關係,相比14700K內存延遲是更高一些的,嚴格意義來說這已經是屬於Intel第三代DDR5內存控制器了。回到具體表現上,同爲DDR5 6000C30默認情況下,延遲方面酷睿i9 14900K能以略微優勢勝出,顯然還得超高頻效果才更好,而銳龍7 7800X3D配合時序和頻率優化,極限情況一般也能做到接近60ns的延遲水平。

銳龍7 7800X3D運行CINEBENCH R23十分鐘多核項目(使用雙塔風冷),CPU二極管溫度爲74℃,MOS溫度僅爲33℃,CPU Package功耗爲88W

酷睿i9 14900K運行CINEBENCH R23十分鐘多核項目(使用360 AIO水冷),CPU Package溫度爲89℃,MOS溫度爲77℃,CPU Package功耗爲353W

銳龍7 7800X3D的滿載功耗相當亮眼,實際在跑生產力項目時功耗遠低於TDP值標稱的120W,而酷睿i9 14900K本質上還是屬於上一代的架構,增加頻率也就是變相增加功耗,所以滿載時達到了恐怖如斯的350W,足足是銳龍7 7800X3D的四倍之多,而酷睿i9 14900K生產力提升只有兩倍左右,對於它來說,想要最大程度發揮出強勁生產力,也就是需要更好的CPU散熱器、電源以及主板等配件來支撐。

來到遊戲測試部分,準備了十款(DOTA 2忘記框選了)不同類型的3A和電競類別,均爲STEAM/Ubisoft最新版本,搭配RTX 4090最強消費級旗艦顯卡,測試分辨率是1080P和2K這兩種更主流的,不涉及4K是因爲能讓玩家更直觀看出兩者在巨大差價下的性能表現差異,也不乏確實有玩家採用這種硬件搭配組合。

1080P分辨率,先說結論,銳龍7 7800X3D在九款遊戲中幀數領先足足有六款之多,尤其是電競類別遊戲和比較喫U的《古墓麗影:暗影》3A單機提升較大,而曾經的《CS:GO》因爲遊戲引擎太老更依賴主頻多一些,導致去年的銳龍7 5800X3D在這個項目中落後很多,現今取而代之的《CS2》顯然引擎對銳龍7 7800X3D優化更好,在1080P分辨率成功反殺藍隊,它是500HZ顯示器當之無愧的最佳拍檔。

2K分辨率,兩款處理器的差距在縮小,不過銳龍7 7800X3D在九款遊戲當中依然有五款是存在優勢的,比較有趣的是部分遊戲表現和1080P是相反的,像《CS2》反而是酷睿i9 14900K領先多一些,而《猛獸派對》中銳龍7 7800X3D則是逆風翻盤。

除此之外,這裏還加入了4K分辨率的《DOTA 2》項目(1080P和2K也能達到滿幀240,所以只提供4K數據),銳龍7 7800X3D依然是佔據優勢的。所以,總得來說銳龍7 7800X3D的遊戲表現是更出彩的,尤其對於一些熱門的電競遊戲。

1080P《猛獸派對》預設極致畫質,兩款處理器的OSD信息截圖

1080P《騎馬與砍殺2》預設非常高畫質,兩款處理器的OSD信息截圖

在遊戲當中,銳龍7 7800X3D的運行功耗也是比酷睿i9 14900K低不少的,最少都有兩倍差距,像《騎馬與砍殺2》CPU負載高的項目甚至也接近三倍,藍隊這邊對供電要求顯然也高一些,不過在遊戲這種常規項目中,藍隊的CPU溫度控制是更好的,銳龍7 7800X3D溫度策略更激進一些,換種說法就是對CPU散熱器要求不高。


搭建成本對比和測試配件介紹

接着,再看看兩者在配件方面的差距,不僅僅是本身處理器有明顯差價,而且配套的主板、CPU散熱器、電源也是明顯存在,按照以下這兩款處理器中規中矩的裝機方案(並不追求極致便宜),兩者的平臺差價也達到了4000元以上,直接給你省出了一個4K高端電競顯示器,主力遊戲自然是銳龍7 7800X3D更有性價比,而如果你全都要,各方面性能就要拉滿又多金,酷睿i9 14900K確實是目前唯一的選擇。

最後我們來介紹一下本次測試的配件,根據以上兩款處理器的一些項目表現,有裝機需求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硬核的型號選擇。

對應銳龍7 7800X3D和酷睿i9 14900K的主板,個人推薦的是微星MAG B650M MORTAR WIFI迫擊炮和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刀鋒鈦,前者是千元級用料非常強的B650M,AMD這邊只要不追求極致擴展性都不太推薦X670和B650 ATX了。

後者則是兩千價位中比較全能的Z790 MAX(S),搭配i9 14900K主板供電必須得給力,而B760 MATX那類主流板子顯然跑滿CPU喫力一點,而B760 ATX價格又比較接近Z790,比較中庸選擇還少。

來審視一下微星這款MAG B650M MORTAR WIFI迫擊炮,外觀採用全黑化設計屬於硬核風格,看上去完全和RGB風格不沾邊,實際上給玩家營造更簡潔的RGB風格(只提供RGB插針),主板擁有兩組PCIe 4.0 M.2接口、8組USB接口、Wi-Fi 6E無線網絡、ALC4080音頻等配置都能滿足主流玩家啊。

主板的四根DDR5內存插槽,同頻情況下對於銳龍7 7800X3D來說能輕鬆達到DDR5 6400MHz,並支持內存高性能模式,可開啓自動優化內存性能。而分頻狀態下,實測也能超頻至DDR5 7600MHz,滿足AMD玩家的超頻慾望。

主板還採用12+2相供電和6層服務級PCB設計,其中CPU VCore部分最大通過電流可達到80A,配合雙8Pin CPU供電接口,就別說銳龍7 7800X3D,就算是大哥銳龍9 7950X來了也能輕鬆拿捏。

藍隊這邊選用的是微星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刀鋒鈦,外觀上延續了刀鋒TI的白色裝甲基因,I/O部分有龍形RGB圖案,擁有五組全覆蓋散熱裝甲的M.2插槽,其中第一根是支持PCIe 5.0X4,其餘均是PCIe 4.0X4,I/O部分作爲中高端Z790主板接口也豐富,還新加入了WiFi 7無線網絡的支持。

主板擁有四根DDR5內存插槽,新一代Z790標稱最高支持到DDR5-7800MHz+內存頻率,相比上一代改善了電氣性能,對於非極限內存超頻玩家來說足夠了,電競遊戲一般在DDR5-7600~DDR5-7800頻率之間做時序優化即可做到最佳內存延遲表現。

Z790刀鋒TI MAX採用16+1+1相Duet Rail供電,16相當中的DrMos最大通過電流能達到90A,也有熱管、高效導熱墊和大面積散熱裝甲進行堆料,這種中高端規模已經足夠應付酷睿i9 14900K,並不需要用到旗艦級主板。

內存方面,這次測試統一使用的是來自宏碁掠奪者的Pallas II凌霜DDR5 6000 16GB*2套裝,凌霜定位消費級主流市場,頻率有5200 /6000 /6400/6600 MHz四種可選,手上這套DDR5 6000頻率對於銳龍7 7800X3D平臺也尤其合適——上手即擁有最佳性能。

內存正面採用全覆蓋厚重鋁合金散熱裝甲設計,金屬感拉滿之餘還能看到一些簡約元素——左右方位分別是Pallas II和DDR5 LOGO,中間區域則是PREDATOR宏碁掠奪者LOGO,而在上方區域是一個帶雪花裝飾、銀邊劃界的特別區域,完美呼應上其凌霜的命名。

內存背部貼有標註序列號和參數的產品標籤,同時支持Intel XMP 3.0和AMD EXPO技術,開啓後可達成DDR5 6000C30-38-38-76 & 1.35V,時序調教相當低,默認使用也可享用不錯的性能,這款內存還採用了海力士原廠顆粒(手上這套是A-Die),建議動手能力強的玩家還可進行手動超頻進一步壓榨性能。

凌霜DDR5的主流定位決定了它沒有RGB燈光設計,不過在其頂部依然能看到精細處理過的部分——表面有拉絲質感。內存高度達到了43.75mm,側面說明了散熱馬甲面積足夠大,能保證更佳的散熱性能。

這次測試銳龍7 7800X3D和酷睿i9 14900K所搭配的兩款CPU散熱器——利民Phantom Spirit 120 EVO·幻靈風冷和FROZEN VISION 360 WHITE冰封視界水冷,這也是依據它們的定位和功耗而選擇的。

利民Phantom Spirit 120 EVO·幻靈,這是一款高度只有157mm的雙塔風冷,體積屬於不大不小的設計,頂部採用了陽極黑磨砂工藝,配合整體黑化處理質感很棒,搭配同樣黑化的B650M迫擊炮絕了。

搭配是兩枚TL-K12高性能ARGB風扇,ARGB區域僅僅是在四邊呈條形設計,並不會干擾到風扇性能,軸心上也有點膠動平衡處理,風扇轉速能達到2150RPM,提供不錯的風壓和風量。

散熱器底部是微雕迴流焊銅底+7*6mm AGHP逆重力熱管的組合,提供風冷最佳設計同時,也解決了立、臥兩個方位逆重力影響。

酷睿i9 14900K跑滿350W功耗的時候,就是用利民這款FROZEN VISION 360 WHITE冰封視界水冷進行壓制的,它採用了COREV1.0自研水泵框架,散熱效率大大提高,配套的是和EVO·幻靈風冷一樣的TL-K12(W白色版本)性能級ARGB風扇。值得好評的是,風扇和線材在出廠狀態都已經預裝好了,線材還有夾子進行固定。

這款水冷最大的外觀賣點當然是這塊480X480分辨率的2.88英寸IPS屏幕,顯示效果細膩,達到450 NITS峯值亮度,還支持1080P60幀的視頻播放,配套TR-VISION HOME軟件可以自定義各種想要的畫面。

水冷銅底面積不小,能覆蓋各種平臺的處理器,比較亮眼的是水冷採用利民SS2扣具體系,全套金屬打造質感拉滿,而且和自家風冷是通用的,更換起來非常方便。

銳龍7 7800X3D和酷睿i9 14900K兩套平臺搭配RTX 4090的時候,個人推薦分別可以搭配850W和1000W以上的電源最好,銳龍7 7800X3D本來就不能超頻,運行功耗也低,850W就是給RTX 4090準備的。而藍隊平臺一般RTX 4090推薦1000W即可,如果搭配酷睿i9 14900K還要超頻,那最好進一步選擇1200W。

本次測試電源就來自九州風神PX1200G WH ATX 3.0,這是一款長度只有160mm的高功率電源,正面角度能看到其散熱格柵鏤空面積是特別大的,而且內置了一顆135mm FDB動壓軸承風神,在低負載時自動開啓Fanless模式,0噪聲運行更舒心。

PX1200G WH ATX 3.0同時通過了80PLUS金牌和Cybenetics白金牌雙重認證,並擁有多重保護電路措施,採用全日系105℃大電容和LLC+DC TO DC架構,+12V單路輸出可達1200W,保持時間表現更好,加上十年超長質保妥妥傳家寶。

電源採用明顯的分區模組接口設計,不但保留傳統三路PCI-E 8pin供電,也支持原生12VHPWR供電接口,在接口處採用特別的青藍色標註(也是九州風神的代表色),其他接口均和電源機身保持相同的白色。

線材方面,PX1200G WH ATX 3.0提供了1*24pin供電、2*4+4pin CPU供電、3*8pin顯卡傳統供電、1*12VHPWR 16pin全新標準、2*SATA(每根4個)、1*大4pin(每根4個)這些豐富類型,其中12VHPWR採用16AWG安規線,高端顯卡使用更穩定,模組線均是扁平化主流設計。


結語

通過全文測試和分析不難得到一個結論:如果專注於發燒級遊戲體驗,CPU首選必定是銳龍7 7800X3D,畢竟性價比擺在面前——本身CPU價格、主板價格、CPU散熱器價格和電源價格配套起來,都要比酷睿i9 14900K平臺實惠太多,並且CPU功耗表現更佳。當然,如果你要追求全方位極致體驗,那麼酷睿i9 14900K自然也是一個可選之項,特別適合對遊戲和生產力都有高需求的高預算玩家。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