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00K無立柱海景房——Z790刀鋒鈦MAX+RTX 4080+追風者NV5裝機

14700K降價了,裝波機吧!

稍微懂點DIY硬件的玩家都應該知道,理性來看,第十四代酷睿處理器最值得入手的型號是Core i7-14700K/KF,畢竟多了4個E核心,並且最大睿頻也提高了,首發價和上一代相同,其他型號基本就是在Raptor Lake架構表面意義上Refresh一下,只提頻率就相對差距就小很多了。目前14700K經歷過雙十一洗禮後,它的散片價格甚至跌到了2800元左右,確實是個不錯入手時機了。

這篇內容就給大家分享一下14700K+RTX 4080的裝機案例,整體完成圖如上,這是一款以黑色爲基調銀白爲輔、流行的無立柱海景房類型主機,整機ARGB光效只是輕輕點綴一下。以下是裝機配件的全家福和型號詳情,有興趣的玩家可以參考一下。

CPU: Intel Core i7-14700K散片

散熱器:追風者冰靈ONE T30 GEN2

主板:微星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刀鋒鈦

顯卡:影馳RTX 4080金屬大師OC

內存:宏碁掠奪者Hermes冰刃DDR5 7600C36 16GB*2珍珠白套裝

固態:七彩虹CN700 PRO 4TB PCIe 4.0

電源:振華LEADEX VII 1000W ATX 3.0

機箱:追風者NV5黑色

風扇:海韻Magflow 120 ARGB三聯包*2

其他:利民LGA 1700 CPU彎曲矯正防彎支架


配件解析

這次裝機主板選用了微星MPG Z790 EDGE TI MAX WIFI(簡稱Z790刀鋒TI MAX),包裝採用了極其簡潔的網格狀背景,再加上一些型號標註、LOGO以及賣點標註等元素,上方區域標註着“Next Gen CPU Ready”。

配件方面,Z790刀鋒TI MAX作爲新一代中端產品,其提供的配件也是相當豐富——擁有快速用戶手冊、個性貼紙、傳單、直立式Wi-Fi天線、EZ M.2便捷卡扣*3、SATA數據線*2、16GB容量定製U盤、ARGB & FAN延長Y線和主板跳線集線器,玩家能用到的基本都給全了。

Z790刀鋒TI MAX整體外觀採用了白灰配色的全覆蓋裝甲,在表面有EDGE、MAX、MSI、龍形等和主板相關的元素和圖案刻畫,其中I/O裝甲上的透明龍形圖案是支持RGB燈效的,主板還挺適合用來打造純白主機的,不過這次想弄特別一點——黑中帶點銀白。

Z790刀鋒TI MAX當然算不上是最高端的主板,不過它依然採用了16+1+1相Duet Rail豪華供電模組,其中服務於CPU VCore部分的16相供電,其DrMos最大電流可支持到90A,並且散熱裝甲也是相當厚實,不但有熱管加持,而且採用了7W/mK高效導熱墊,有這些設計作爲中高端主板已經可以應付i9級別了。

內存方面,主板擁有標準四根DDR5內存插槽,最大支持192GB容量,新一代Z790經過電氣性能的優化,讓其最高頻率可支持到DDR5-7800MHz+,當然前提也要CPU體質和內存顆粒足夠給力才能達成,大衆情況一般DDR5-7600MHz問題並不大。

擴展方面,Z790刀鋒TI MAX第一根全長、帶裝甲加固的PCIe插槽支持PCIe 5.0X16(CPU通道),其餘兩根分別是PCIe 3.0X1和PCIe 4.0X4(芯片組),M.2插槽方面主板擁有五組,均有散熱裝甲覆蓋,第一組是支持PCIe 5.0X4並且裝甲採用免工具式,其餘都是PCIe 4.0X4帶寬。

I/O接口方面,Z790刀鋒TI MAX整體配置很豐富——多達10個USB接口、Flash BIOS按鈕、Clear CMOS按鈕等中高端產品該有的配置都有,相比舊款刀鋒,還增加了Wi-Fi 7無線網絡的支持,也就是高通的QCNCM865方案,峯值速率可達到5.8Gbps,同時加入藍牙5.4版本,爲未來的網絡設備和環境搭建已做好充分準備。

既然都動用了14700K這種高端U,搭配一款高性能旗艦級內存就是必須的,這裏選擇的是來自宏碁掠奪者旗艦定位的Hermes冰刃系列內存——DDR5 7600C36 16GB*2套裝,彩盒包裝設計是相當精緻,裏面還包括一個包裹性拉滿的黑色內盒。

宏碁冰刃系列內存可選擇星光銀、珍珠白和石耀黑對應的三種配色,內存頻率方面可選6800/7200/7600/7800/8000MHz五種可選,定位就是旗艦級的,該系列都是甄選最好的海力士A-Die顆粒。

這款宏碁掠奪者冰刃DDR5 7600內存支持XMP 3.0技術,開啓後可達成DDR5-7600C36-46-46-121預設超頻方案(可分爲1.4V和1.45V兩種電壓值),時序調教非常縮緊,預設電壓值也低,海力士A-Die顆粒也存在巨大的超頻潛力,強烈建議有能力的玩家手動超頻一下性能還可以更強。

內存外觀設計就像其冰刃命名一樣凌厲,尤其是白色版本——採用多層堆疊結構營造了強烈的立體感,全覆蓋式的散熱片表面上,設計有PREDATOR的LOGO和冰塊造型圖案,從這側面角度也能看到一些RGB導光層的條形設計。

內存頂部則是一整塊RGB導光層,上方標註有黑色的Hermes LOGO,導光層擁有8個獨立燈珠控制區域,支持1680萬色絲滑過渡,兼容支持華碩、微星、技嘉和華擎四大主板燈控軟件調節。

由於RTX 4090目前已經停售下架,這裏搭配顯卡是來自影馳的RTX 4080金屬大師OC,也足夠應付各種4K遊戲和AI創作了,包裝上採用碩大的金屬大師LOGO進行裝飾,足夠簡潔大方,右上方是支持三年質保和個人送保的標註。

顯卡配件一覽,RTX 4080金屬大師OC提供了快速安裝指南、三包憑證、3*8pin to 16pin轉接線和金屬材質的顯卡支架,也算相當豐富的配置了。

附贈的顯卡支架做工相當不錯,整體結構分爲兩段,可以相連起來也可獨立(適應不同高度),使用起來非常簡單——把手擰螺絲承託結構移至顯卡受力處即可,值得一提的是,承託結構和底座均帶有防滑處理。

RTX 4080金屬大師OC整體採用戰艦灰配色,外殼還是金屬材質打造,經過壓鑄鋁合金一體式成型上蓋、CNC高亮、霧面拉絲等處理,顯卡的質感正如其金屬大師命名那般硬朗,適合各種風格的主機搭建。

顯卡在導流罩上採用了3個102mm超大靜霜風扇,內置了大面積鰭片+整塊均熱板+4*8mm+4*6mm熱管三大強力組合,可穩妥壓制這個380W的巨獸(默認爲320W),後面上機環節就有散熱測試部分。

側面角度,整個中框是包裹式的,中間是裸露的鰭片羣,左右兩邊分別就是GEFORCE RTX和GALAX純黑LOGO,挺符合金屬大師系列的定位。

12VHPWR供電接口位於側面的中間位置,走線起來會更美觀一些,接口最高可支持600W,下一代旗艦顯卡都足夠了。

顯卡背部搭載了全覆蓋金屬背板,沒有複雜的線條和圖案,在尾部採用主流的貫穿式通風設計,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尾部重量同時使之散熱性能更強。

顯卡導流罩尾端包裹處,是由導流罩側面一體式延申出來的部分,相當堅實可靠。

顯卡整體長度達到352mm,厚度達到69mm,屬於超三槽、越肩式設計,視頻接口採用DP 1.4a*3+HDMI 2.1*1的黃金組合。

爲了更好壓制住14700K,這裏爲其準備的散熱器是追風者冰靈One 360 T30 GEN2,包裝採用極其低調的黑色主題打造,正面只有散熱器渲染圖進行簡單刻畫,這款散熱器可以說是市面上最強大的AIO 360水冷,下面來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映入眼中的冷排風扇就是之前追風者最爲強大的T30-120工業級風扇,其次水泵方案是來自大名鼎鼎的第八代Asetek方案(屬於市面上唯二款),最好它還有比常規AIO水冷更厚的30mm冷排,這三大賣點結合起來性能自然強大毋庸置疑。

水冷頭造型沿用追風者冰靈系列特有的無限ARGB鏡設計,立體起來又足夠簡潔,表面的蓋板是磁吸設計的,免工具安裝很方便。

銅底面積設計相當大,可完美覆蓋LGA 1700平臺,出廠已經預裝了Intel扣具。

三枚T30-120工業級風扇,整體配色是偏灰色的,風扇框厚度增加至30mm,使其扇葉增加了25%大小,還加持了高強度LCP材料,內置6極3相動力和磁浮馬達,整體做工質感拉滿,光是這些風扇已經佔據接近水冷的一半價格,可見其含金量。

T30-120分爲1200RPM節能模式、2000RPM性能模式以及3000RPM進階模式三種,可在背面的開關進行自由切換,但得在安裝到冷排之前設置好,不然裝機後拆卸風扇還是挺麻煩的,這次測試就使用3000RPM進階模式了。

RTX 4080的建議電源是850W以上,加上搭配的CPU是14700K,這次裝機直接一步到位選擇來自振華LEADEX VII 1000W,屬於第二代LEADEX系列新產品,下方標註了電源賣點和各種認證,妥妥是一款用料紮實的ATX 3.0電源。

LEADEX VII 1000W外觀上採用了更大面積的散熱格柵,格柵在電源正面上的覆蓋率基本有95%,理論上散熱性能自然更好,可以看到下方僅剩的部分就只有LEADEX LOGO。

全模組接口,有明顯的區域劃分標識,需要注意的是這款ATX 3.0電源,並未在電源端處採用主流的12VHPWR模組口,應該是出於雙8PIN供電方案是更成熟的原因,可以降低故障、燒燬風險。

LEADEX VII 1000W不僅通過了80PLUS金牌認證,而且還有Cybenetics雙重白金認證(比80PLUS認證更爲嚴格,高端電源纔有),英特爾對於ATX 3.0標準瞬時峯值功率是200%,而這款電源可以做到峯值235%,遠高於標準規範,電源也擁有10年之長的質保,是高端玩家的佳選。

電源模組線採用主流的扁平式設計,線材提供了1*24pin供電、2*4+4pin CPU供電、4*8pin顯卡傳統供電、1*12VHPWR 16pin新標準、3*SATA(每根3個)、1*大4pin(每根3個)這幾種類型,豐富度相當不錯,其中12VHPWR線材還採用16AWG線徑和合金銅端子,可更穩定釋放顯卡的高性能。

機箱方面,選用了追風者NV5黑色版本,這是一款全景鋼化玻璃設計的機箱,並且由於結構是採用前、側兩塊玻璃90度拼合,沒有立柱的遮擋視覺效果是拉滿的,很適合ARGB燈光愛好者,其鋼化玻璃是帶點深色的,光效會更加柔和。

頂部是機箱的I/O接口,配備了耳機/麥克風二合一、USB 3.0*2、Type-C 10GBps*1、燈光顏色切換、燈光模式切換、電源按鍵以及重啓按鍵,配置相當豐富,在500、600元的價位中可以說是完全拉滿了。

背面視角,能注意到追風者NV5三個細節之處,第一它的側板螺絲是在內側隱藏的,這樣從正面看上去就是沒有任何螺絲,第二能看到背部的兩根紮帶和穿線孔,是用於固定好副屏的連接線材的。第三能看到電源倉是呈一定角度傾斜的,能明顯增加下方的散熱空間,增強電源風道。

追風者NV5的內部細節也不少,除了前、頂部支持360水冷、側面支持安裝風扇以外,在底部之處還支持一個120mm風扇安裝(正好可服務於顯卡的貫穿通風設計),電源倉蓋板是可以方便移除的(安裝完成後輕鬆管理模組線),並且自帶包裹式的顯卡支架。

背部預留的走線空間也是相當深,並且預置魔術貼紮帶方便走線,還自帶遮線門板設計,並且在表面能安裝多個2.5英寸SSD或者3.5英寸HDD,機箱整體看下來並沒有什麼缺點之處了。

除了本次的360水冷以外,機箱其他位置還支持安裝五個120mm風扇,這裏準備的是來自海韻全新推出的MAG FLOW (脈浮絡)120 ARGB風扇兩個套裝,屬於磁吸風扇,並通過了中國專利設計,屬於海韻首款高端風扇產品。

MAG FLOW 120也是採用高強度的LCP扇葉打造,搭配流體動態軸承,內置了26顆LED燈珠,呈雙圈設計,可聯動各大主板燈控軟件,風扇的軸承是金屬拉絲銘牌設計,未通電時,它的檔次感和優雅感也拉滿了。

風扇轉速設置在600~2000RPM,風壓和風量參數都相當不錯,可兼顧高效能和良好的噪聲表現,風扇四周是8片減震墊,可有效吸收共振現象。

MAG FLOW 120全局均採用磁吸觸點的連接方式,不需要任何螺絲和卡扣就能安裝,非常方便,並且在磁吸設計之處還有防呆口設計,不需要擔心接錯位置。

風扇的磁吸連接方式有兩種,第一種就是兩個風扇之間通過觸點拼接,這是最基礎的方式,最多可拼接四個之多,相當於480mm長度,也就是能安裝的最大冷排尺寸。

第二種就是相鄰又不能拼接的情況,就可以通過配件中的串聯線相接,它同樣也是採用磁吸設計,不過需要注意線材不要逆向彎折。


整機展示

整機完成圖,黑配銀白點最毫無違和感,當然全部純黑也許更好,無立柱海景房視角確實無敵,前側任何角度都能把裏面展示得很透徹,並且經過深色玻璃過濾光效也不會特別亮,看起來就很柔和。

內部展示,MAG FLOW 120風扇一共安裝了四個,側面三個和底部一個都是進風的,而尾部一個是排風,冷排風扇直接吹冷排,這樣的風道設計,對顯卡和主板周邊都能營造一個不錯的散熱環境。

追風者冰靈ONE T30 GEN2整體效果,注意水管安裝方向爲上下是最佳性能狀態,當然水管朝向是不能向後方的,因爲過於靠近風扇。

追風者冰靈ONE T30 GEN2水冷頭ARGB效果,足夠有立體感的無限鏡面設計,好看又不膩

宏碁掠奪者Hermes冰刃DDR5 7600C36內存ARGB效果,水冷管稍有遮擋,燈光挺柔和的,過渡也足夠自然。

MAG FLOW 120風扇ARGB效果,雙光環的設計也足夠簡潔

追風者NV5機箱自帶的ARGB燈帶,線條也很簡單,相當於輪廓燈的性質


性能測試

進入系統之前直接先在BIOS界面對CPU摸摸底,果不其然這顆14700K還是屬於大雷性質,P核心只能略超到5.6GHz,並且E核心是不能做任何調整的,CPU核心電壓模式設定爲Override Mode,設定電壓值爲1.3V(再低都不行),Mode 3防掉壓,解鎖全功耗。

常規測試狀態下,Core i7-14700K是僅開啓XMP配置,本次操作系統是最新Windows 11 23H2,搭載NVIDIA最新顯卡驅動546.17 WHQL,並在BIOS中打開Resizable BAR技術爲顯卡提升一些性能。

CINEBENCH 2024跑分,Core i7-14700K僅開啓XMP配置,以下均是10分鐘循環後的分數,首先能看到RTX 4080得分是27498 pts,而CPU多核分數是2074 pts,不得不說使用GPU跑起來輕鬆多了,單核分數爲127 pts,這個項目其實一定程度上會關聯內存——在GPU跑分時會喫掉15GB容量的內存。

CINEBENCH R23 10分鐘循環跑分,多核分數爲35231 pts,單核分數爲2175 pts,相比上一代13700K,多核分數明顯提高了15%,這對於生產力來說算是不小的幅度了,單核分數爲2104 pts,提升就只有3%了,畢竟只是頻率略微上漲,所以對於遊戲黨來說14700K確實不太必要了。

接着來看CINEBENCH 2024十分鐘多核循環烤機情況,默認XMP配置下BIOS分配給CPU電壓是1.3V,烤機期間P核心穩定5.5GHz,E核心穩定4.3GHz,最終CPU Package最高溫度僅爲84℃,主板MOS溫度更是低至54℃,這可是壓制一顆267W處理器的結果,可見冰靈ONE T30 GEN2的強大實力。

14700K超頻P核心至5.6GHz,E核心不變,相比默認只提高了0.1GHz,多核跑分爲2103 pts,單核跑分爲130 pts,前者和後者分別只提升1%和2%,只能說收益並不大,不過超頻設定的電壓值和默認是一致的。

超頻後的CINEBENCH 2024十分鐘多核循環烤機情況,P核心和E核心自然是穩定發揮的,在1.3V電壓值設定下,CPU Package最高溫度爲85℃,主板MOS溫度增至57℃,CPU Package功耗爲274W,冰靈ONE T30 GEN2壓制效果依然給力,這麼看來300W的14700K其實它也是能搞定的。

內存部分,本身XMP達成的DDR5 7600頻率其實已經足夠高,這裏就用微星自帶的Memory Extension Mode來簡單優化下,選定的是Benchmark Mode,也就是中等檔位,下面來看看優化前後的性能對比吧。

AIDA64內存和緩存測試,宏碁掠奪者Hermes冰刃DDR5的XMP設定已經可以把讀取、寫入和複製性能推到100 GB/s左右,延遲也控制在64.6ns,而經過微星自帶功能優化後,三項帶寬數據突破110 GB/s,延遲降低至58.4ns,效果還是相當明顯的。

7-ZIP基準測試對比,使用Benchmark Mode之後,明顯得到提升的是壓縮性能,幅度達到了6%那是相當不錯,而解壓縮方面因爲內存性能已經達到一定程度高,更多關聯的是CPU核心數量,提升只有1%並不明顯。

影馳RTX 4080金屬大師OC 3DMark Time Spy顯卡分數爲28104

影馳RTX 4080金屬大師OC 3DMark Time Spy Extreme顯卡分數爲13852

金屬大師OC理論跑分基本和FE公版差不多是一致的,畢竟越旗艦就越會呈現邊際效應,對於大多數普通玩家來說,和FE公版區別還是在於散熱方面,並且對於哪款非公RTX 4080來說用料都不會很差,畢竟當初可是按照RTX 4090的450W功率設計。

顯卡散熱可通過3DMark Speed Way壓力測試進行,這是一個光柵和光追相結合的項目,強度遠高於日常遊戲,最高核心頻率達到2850MHz,最高GPU溫度爲66℃,最高顯存溫度爲72℃,並且最高風扇轉速僅1257RPM,GPU功耗最高就是320W,本身顯卡散熱設計就不錯,加之NV5機箱的合理風道,出來效果是相當不錯。

《使命召喚:現代戰爭III 2023》4K分辨率預設極致畫質+DLSS 3質量(幀生成開啓),Core i7-14700K+RTX 4080金屬大師OC+DDR5 7600C36 16GBX2組合,平均幀數爲131fps

《賽博朋克2077》4K分辨率預設光線追蹤超級畫質+DLSS 3質量(幀生成開啓),Core i7-14700K+RTX 4080金屬大師OC+DDR5 7600C36 16GBX2組合,平均幀數爲81fps

《極限競速:地平線5》4K分辨率預設極端畫質+DLSS 3質量(幀生成開啓),Core i7-14700K+RTX 4080金屬大師OC+DDR5 7600C36 16GBX2組合,平均幀數爲156fps

《騎馬與砍殺2》4K分辨率預設非常高畫質,Core i7-14700K+RTX 4080金屬大師OC+DDR5 7600C36 16GBX2組合,平均幀數爲141fps

這套配置四款3A大作之中就有三款達到平均100fps以上,壓力最大的《賽博朋克2077》也遠超60fsp,這麼看,其實4K分辨率也確實沒必要一定得追求RTX 4090了。


結語

全文裝機體驗至此就結束了,這是一臺由追風者NV5基體打造的主機,在500元價位的無柱海景房中性價比相當高,能做到面面俱到,至於冰靈One 360 T30 GEN2,只要搭配i7或者i9處理器,有長時間高負載的渲染,其實都可以入手的。微星這款Z790刀鋒TI MAX主板也是屬於六邊形戰士,2K+價位中配置都給全了,宏碁掠奪者冰刃DDR5系列則是屬於一步到位的旗艦高性能內存,還有相當不錯的手動超頻潛力,最後覺得本文寫得不錯的話,歡迎大家點贊、收藏、評論一下。

更多遊戲資訊請關註:電玩幫遊戲資訊專區

電玩幫圖文攻略 www.vgover.com